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什么井 髆井简介

火烧 2021-05-28 21:56:26 1037
髆井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肩井穴的别名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髆井穴的定位9髆井穴的取法10髆井穴穴位解剖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11髆井穴的功效与作用12髆井穴主治病证13

髆井简介  

目录

1拼音2概述3肩井穴的别名4出处5穴名解6特异性7所属部位8髆井穴的定位9髆井穴的取法10髆井穴穴位解剖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11髆井穴的功效与作用12髆井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13.1刺法13.2灸法14髆井穴的配伍15文献摘要16髆井穴研究进展16.1治疗颈椎病16.2治疗中风后遗症16.3治疗急性乳腺炎16.4治疗乳腺增生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髆井

1拼音

bó jǐng

2概述

髆井为经穴别名,即肩井[1]。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 肩井 汉语拼音 Jianjing 罗马拼音 Chienching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Well 各


号 中国 GB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1 富耶氏 VB21 德国 G21 英国 G21 美国 GB21

肩井为经穴名(Jiānjǐng GB21)[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原称肩解,《针灸甲乙经》始名肩井[2]。别名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属足少阳胆经。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2]。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3肩井穴的别名

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

4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

5穴名解

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2]。

肩,颈项之下。凹陷深处曰井。此穴在肩部,当缺盆直上之凹陷处,以其穴居肩上之凹陷,喻经气深聚之所,故名肩井。[4]

6特异性

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1]。

7所属部位

肩[5]

8髆井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6]。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2]。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3]。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3]。

肩井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9髆井穴的取法

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2]。

正坐位、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当第7颈椎棘突下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7]。

肩井穴的取法[2]

10髆井穴穴位解剖

肩井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有颈横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副神经。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脊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脊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10.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2]。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8]。

10.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颈横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8]。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并有颈横动、静脉通过[3]。

11髆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井穴具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功效。

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的作用[2]。

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故肩井穴可用于治疗乳痈、乳癖、乳汁少[1]。

肩井穴为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通一身之阳,调理气机,疏利肝胆而主难产、胞衣不下、瘰疬诸证;局部用于颈项肩背痛等[1]。

肩井穴具有行气活血催胎之功,故可主治难产[1]。

系胆经、三焦经、胃经和阳维脉的会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作用[4]。

古有井田之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达也。古者日中为市,交易者汇集于井,故后人称通衢为市井。本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其所治症,极为复杂,有如各病之市集,所治以风症居多,如中风、痰喘、头痛、臂痛、劳伤、气逆、产后等之涉及于风者,均可酌用。以风为阳邪,症从其性也。《针灸大成》谓:“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4]

12髆井穴主治病证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2]。

肩井穴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8]。

肩井穴主治  头痛,眩晕;乳汁少,乳癖,乳痈;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胞衣不下;瘰疬[7]。

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等[2]。

肩井穴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痈,瘰疬;以及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3]。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本穴针感较强,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发生晕针和气胸[4]。

13刺灸法

13.1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3][2],下为肺尖禁深刺[2]。

直刺0.5~0.8寸[7][8],局部酸胀感明显[7],向四周扩散[7]。

注意:肩井穴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8][7]。

13.2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图93)[3]。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髆井穴的配伍

肩井配肩髃、天宗,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痹痛。

肩井配乳根、少泽,有消炎通乳止痛的作用,主治乳汁不足,乳痈。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有活血利气催胎的作用,主治难产。

肩井配肩髃、肩贞、天宗、大杼,治肩背痹痛[7]。

肩井配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治乳汁不足、乳痈[7]。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治难产[7]。

15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难产,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

《千金翼方》:凡难产,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也。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仆伤腰髋痛,脚气上攻……若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若灸更胜针,可针七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妇人难产,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头项痛,五劳七伤,臂痛,两手不得向头。

《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医宗金鉴》:主治扑伤,肘臂疼痛不举。

什么井 髆井简介

《百症赋》:肩井乳痈而极效。

《玉龙歌》: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脚气酸痛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16髆井穴研究进展

16.1治疗颈椎病

针刺取穴风池、新设(第3、4颈椎间旁开1.5寸)、颈7夹脊、肩井、阿是穴;头晕者,加百会、大杼、悬钟;上肢疼痛者,加曲池、外关、合谷及阿是穴;心悸者,加内关、神门、巨阙。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采用当归注射液腧穴注射风池、曲池及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垂直刺入0.5~1寸,得气且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每穴0.5 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45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20例,显效1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7]

16.2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患侧肩井、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用电针加强刺激,每日针1次,每次30~40 min。足外翻,针刺内翻穴;足内翻,针刺外翻穴。中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1剂。共治35例,治愈9例,显效14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7]

16.3治疗急性乳腺炎

取乳根(患侧)、肩井、曲池、内庭、行间、至阳。仰卧位,腧穴常规消毒后,乳根穴沿皮横刺1.5~2寸,用泻法,使针感扩散至整个乳房;肩井针尖对准同侧乳头,沿皮向前刺1~.5寸,施捻转泻法;曲池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使针感传至整个上臂;内庭、行间针尖向踝关节方向斜刺1寸,施捻转加提插泻法,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每10 min行针一次;起针后,改俯卧位,至阳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出血5 mL。每日1次。共治58例,经过3次治疗后,临床治愈54例,显效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7]

16.4治疗乳腺增生

据报道,以天宗、肩井、肾俞为一穴组,与屋翳、足三里、膻中穴组交替针治乳腺增生,可增强患者细胞免疫机能。[4]

17参考资料

^ [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2313.^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9.^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4.^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2313.^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1112.

古籍中的髆井

《针灸大成》:[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

痛∶合谷太阳紫脉头维头项拘急,引肩背痛∶承浆百会肩井中渚醉头风,呕吐不止、恶闻人言∶涌泉列缺百劳合谷...

《针灸逢源》:[卷五证治参详]徐氏八法证治

痛。头维太阳紫脉合谷头项拘急。引肩背痛。百会承浆肩井中渚醉头风。呕吐不止。恶闻人言。百劳合谷列缺涌泉...

《针灸大全》:[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八法主治病证

曰寒疝。五枢二穴委中二穴三阴交二穴臂膊痛连肩背。肩井二穴曲池二穴中渚二穴腿胯疼痛,名曰腿风。环跳二穴...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

一〕阳症,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肩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

《针灸聚英》:[卷四下杂病歌]手足腰腋女人

与曲池。阳陵腕骨上廉等。再兼合谷与经渠。手臂冷痛肩井中。曲池下廉三穴攻。手指拘挛并筋紧。曲池阳谷合谷...

更多古籍中的髆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