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考问题深度 如何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火烧 2021-11-11 10:49:18 1048
如何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如何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毋庸置疑,思考,是一件非常烧脑的事情。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等成语便是形容这件事的最佳词汇。诚然,有深度的思考,定然不再是对事物肤浅的认知和理解,而是通过事物的表

如何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如何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毋庸置疑,思考,是一件非常烧脑的事情。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等成语便是形容这件事的最佳词汇。诚然,有深度的思考,定然不再是对事物肤浅的认知和理解,而是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层次的去探究它的本质。不可否认,如何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若想对某事物分析理解的透彻、有深度,需要一定的方法,然而,掌握这个方法是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的。
若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思维座标。什么是思维座标?我个人认为,思维座标是由知识结构和思考角度两大板块构成的。二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各自独立却又密不可分。知识结构越明晰,越牢固,结构越大,思考角度越广,思考也就越有广度和深度。如同一个有关X和Y的二元一次方程一样,如果X越大,Y越大,那么其积XY就越大。古人言:“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座标也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
知识结构是建立在知识背景之上的,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怎会有清晰的知识背景,更不要遑论建立什么知识结构。这也如同宫中的御厨为皇帝做菜一样,如果没有齐全的菜和调料,即使有高超的厨艺也不可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满汉全席。想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就需要博古通今,博览群书。只有拥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思考问题时随时调动脑中储备的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不得不提的是一定要将储备的知识融会贯通,决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就浅尝辄止。有了知识背景,还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在脑中储备的支离破碎的孤立分散的知识统统纳入到一个结构中,建立一个认知事物的框架结构,要坚持在一个认知系统中去分析问题。因为这些知识之间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联络,所以要将其合理的分类归纳,系统性、条理化地形成一个框架清晰的结构。就像图书馆的藏书一样,将书籍分门别类的按编号归置,这样才便于搜寻找寻。建立了知识结构还需要有很强的联想能力。认知某事物时,要迅速调动自己所学的、与其相关的知识,将二者进行对比或类比,根据其相似点,从自己建立的知识结构中顺藤摸瓜的找出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而加以灵活运用。
思考的角度有很多种,但我暂且着重分析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即思考的广度,在认知事物时要全面的思考,既要左思右想,又要前思后想,面面俱到,不可遗漏。思考面越广,对事物的认知就越全面,就越能够从整体把握该事物。比如,从你面前走来一个人,如果用横向思维,大概会此般思考:这个人的性别是男还是女?身高是较高还是偏矮?体型是较胖还是偏瘦?有着怎样的发型?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走路有什么特点?五官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等等。纵向思维即思考的深度,要通过事物的表象看透它的本质,深入思考事物的内在结构和特征,内在联络和逻辑。如果用纵向思维去评价一个人,大概会此般思考:这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丰富还是匮乏?这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较高还是略低?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是志向远大还是不思进取?是能言善辩还是不善言谈?是心地善良还是恶贯满盈?等等等等。树立横向思维能够提高自己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树立纵向思维则能够提高自己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这两种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万万不可急功近利。重要的是让自己养成用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考虑问题的习惯,习惯养成了,思考问题也就渐渐的有深度了。
坚持不懈地写作会对你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写作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写的越多,就越能提高自己独立、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章总会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增改删减,最终留下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附之纸上的理性的言辞,都是经过提炼而得到的精髓。不得不提的是,写作的时候一定不要追求快,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如果写作追求速度的话,涉及面可能会显得比较窄,也可能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这就大大降低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能提高自己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时,最好写一个大纲,这也就相当于给这篇文章建立一个框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一一填充。写作是提高自己深入思考问题的辅助手段之一,若是勤加练习,想必效果甚佳。
对某事物进行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评论,是抓住了该事物的重点所在,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也是对该事物深入思考之后才得出的。深入思考了,得出的结论就不会偏离问题的核心和事物的本质,观点就不会显得浅显。进行深入的思考问题,要坚持客观的、辩证的原则,坚持让自己有一个理性的头脑和渊博的学识,建立自己的思维座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由此,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怎么样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有没有深度这是相对的,一般的思考也重要,做好一般,独立思考,勇于承担敢于承担,至于一些深的,大量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认真分析情况,大胆假设,充分论证,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结论,走走,独自呆呆。

如何让自己的思考有深度

一、知识的储备:
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几乎是必须的。
知识是工具,是燃料,理论上讲你拥有的工具越多,在进行深度思维掘进的过程中,豁然开朗的可能性越大。
例如你阅读某位名人的传记,在深度思考其人生经历以及重大抉择给读者带来的启示时,如果你具备其当时生活的历史背景知识,懂得社会动荡对人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冲击,了解家庭环境的改变对人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掌握人身处危机时刻所可能做出的行为反应,通晓某种技术在当时的发展水平,会更理解名人当时的行为,得出你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甚至启发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二、多丰富自己的经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述的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种途径,即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但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只有这八个字是远远不够和不完整的。
个人认为无论是在深度思考中还是在社会生存操作层面都必须补上“识万种人”。
在这一认知上的欠缺是造成很多人虽然学富五车、游历五洲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饱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在深度思考层面,人也几乎是所有社会活动层面的最大变数,因此,在思考层面只有识人,将人的因素考虑在内,才能令深入思考的结果趋于完整和具备可控性。
三、专注力:
缺乏专注力,是深度思考的大敌,也是影响人在自身专业领域内成长速度的重要障碍。在资讯爆炸的年代,受各种媒介的冲击,人对资讯的摄取进度很容易受到破坏,失去对自身成长的掌控感,导致面对资讯的井喷常常无所适从。
人类对资讯的掌控主要靠的是归纳和分类两大能力。
尽管很多归纳和分类都是人类一厢情愿以自身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行的“主观臆断”,但清晰地对资讯作出的各种分类,确实会让你具备更强的目标感。
就比如像我们上高中时的文理分科等等。这些分类的标准有时会混乱和模糊,但从总体上还是提高了人对资讯的整理和吸收能力。
而有掌控才有专注,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会,当自己对前途迷茫、对某个领域不了解以及觉得生活无趣的时候,通常是很难做到专注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没有目标感,喜欢新奇、喜欢偷懒,喜欢朝三暮四,喜欢神游天外。
四、慎独:
没有强大的独处能力就没有深度的思考。我个人的独处能力是很强的,经常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不看书不看电影不逛街,就干坐着想事都觉得很幸福很快乐,一点不空虚也不无聊。我很喜欢“慎独”这个词,“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但很多人并没有独处的能力,喜欢热闹,喜欢群居生活,是,这能增加你的情商,但肯定难以提高思考能力。因为一切非政治性的日常交际运用的都是浅层次的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很阳光很开朗很活泼却不能成就大业,而很多内向的人却可以有不俗成就的原因。
五、多维度思考: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多重的含义,哪怕小小一朵花,都蕴含着无数截然不同的意义,比如说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看是一种植物,从文学角度上来看代表着一种意境,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化合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着一个价格,摄影的角度就更不用说了,每换一个视角都能找出一种全新的美。
所谓多维度思考就是这样,针对具体的事物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同一个问题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答案。
深度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转换自己的视角,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自己目前正在研究的事物,这样看待问题才能更加全面。
以我们要研究分析的事物为中心,找出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络,事物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生相克等。(当然,这个维度里的东西,可能一已展开就收不回来了,可能从一个事物跳到另外一个事物上去了。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范畴。)
六、视角的高度:
几个高度的视角看问题,一个是自己的视角,一个是比你等级高的视角,一个是比你等级低或平级的视角,一个是上帝视角。要深度看代一个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角度/维度去看问题,如果所有角度都覆蓋了,基本上就是非常有深度的了。
思维的深度跟知识的深度有关。一个天才如果对某个领域缺乏基础了解,是不可能靠常识想太深的。所以深入的、疯狂学某个领域是非常必要的。这方面随便举个例子,篮球专栏作者 Bill Simmons,他是一个体育疯子,他不仅看过数以万计的比赛,读过所有篮球相关的书,甚至关于球评在某场比赛前后是如何发表评论的也熟记在心。所以 BS 能写出惊人的球评,毫不让人意外。
七、思考前应后果: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件事情发生之后都会对其他的事情造成影响。就像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件事都会对他人造成影响,比如做出一件讨好别人的事,可能会收获别人的好感,但也可能会让别人觉得是刻意讨好反而更加厌恶。
自己要对做出的事情预判一下可能发生的结果,以及思考这些结果发生之后该怎么处理,比如说现在很多人立志要减肥,但碰到美食的时候又忍不住,这个时候就应该预想到吃下美食之后虽然能收获片刻的满足,但也有可能造成减肥的失败,减肥失败后又会对自身意志的薄弱感到懊恼,长期的懊恼又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太大又给自己的工作、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
八、发展的趋势:
要了解一个事物,往往是要知道它的前世今生,了解事物的历史,今日,以及预测可能的未来。这个是一条时间轴。
在趋势方面,有个东西叫做拐点,就是突然开始加速发生剧烈的变化的那一点。如果是一条上升下降的线,拐点就是在这点时间后,突然快速上升或者下降了。
这个世界现在已经越来越热闹了,我还是那个观点,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直到你做了。在一个在自己不喜欢或者不能发挥自擅长的行业里做10年,内心始终不能达到高层次的愉悦感,真的没有比这更大的浪费。好在人有自我调整能力,通过不断的失错,慢慢总能找到方向。关键是,试错要趁早。在这个过程中,用深度思考在发掘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优势和弱点,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就会不盲从,不随从,这比什么都来的重要。

怎样有深度的思考问题

多读书,知识面广了,思考问题时考虑的范围、因素就多了,也自然就有深度了(思考上的深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广度)

请教:怎样才能与人进行有深度的聊天?一题怎样算是有深度?

你得先和那人的关系深啊 不然和一个路人怎么都深不进去 呵呵
有点内涵就好

思考问题深度 如何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如何进行思考 mobi epub

kindle支援mobi格式的电子书,而epub和mobi格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kindle pw其实也可以看pdf,只是效果不如mobi的好,但是如果只作为读书的工具,个人kindle,自然光阅读不伤眼,不能玩游戏,只专注于看书,这才是真正的看书装置。如果楼主平时玩游戏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哈。品品品资源分享论坛里的电子书,同时提供 pdf epub mobi格式的,你可以到那里去下书。 面djuv格式又可以转换成pdf的,所以,电子书格式方面你根本就不用过多考虑,主要看你买装置的用途,我感觉这个才是重点。 :品品品 你可以去看一下

如何进行逆向思考?

(1)检查有没有自我逆向意识。
我们要树立逆向思维意识,首先要对市场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市场是怎样执行的?由谁来操作?目的是什么?大家都能赚钱吗?钱从哪里来?上市公司的分配是我们利润的全部吗?主力获利来自哪里?等等。这些我们是否都充分认识到了?只有对以上这些问题有了彻底的了解,才能够真正树立起逆向思维的意识。我们也只有有了逆向思维意识,才能够突破僵化的思维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并培养逆向思维的理念和方法。
(2)我们有没有从逆向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看股票和大势时,要从反面或换个角度来看股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分析股市。
(3)要树立逆向投资的理念。
① 投资要以投机看,投机要以投资做。涨不一定好,跌不一定坏,关键在于判断股价所处的位置和把握股价涨跌节奏和进退时机。
② 上涨和下跌终归有极限,股价总是有跌就有涨,有涨就有跌。
记住:我对就是错,我错就是对;下跌就要想着涨,上涨就要想着跌。只有树立这种逆向思维方式才能成功。
有两个南方商人,他们各自带了一大批雨伞到北方去卖,因为南方的伞质量好而且便宜。
可到了北方,他们渐渐发现,北方人很少用伞,因为那里的天气常年干旱少雨,两个商人都陷入困境。一个月后,两个商人在回家的路上相遇,一个垂头丧气,一个却志得意满。
"看你这样子是把伞都卖了,赚了不少的钱?""是啊,都卖了。""北方不常下雨,谁用雨伞啊,我都为此而破产了。你是怎么卖掉的?""伞还是那些伞,我只是卖的时候把所有的'雨伞'字都改成了'阳伞',伞可以挡雨,难道就不能遮阳吗?"
记住:我们的失败,常常因为我们的思维定式,而成功也许只是思维创新的一点小火花,让思维"跳槽",跳出固有的圈子,你肯定会有令人惊奇的收获,不要有惯性思维,要随市场变化改变思维。

如何进行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就是换位思考吗?是的,你可以把你的身份从甲方变成乙方,从领导变成员工,从父母变成孩子,从男人变成女人,从热恋变成夫妻,等等等等,但这是掌握了换位思维的形式,没有掌握换位思考的本质,这样的换位思考,有当然比没有好,但还不够,还得努力。 除非,你能用别人的思维去思考,而不是换个位置用你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别人。 比如说,你劝一位黄金剩男应该成家,假如你是直男思维 又比如我看到很多人喜欢给别人指指点点出主意,可那些主意也好,点子也好,都是你的思维模式的延伸,而不是别人的思维模式。 当你不能理解别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你就不能真的能理解别人的行为模式,你就更谈不上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比如说我们在做专案时,经常要分析客户的心理,优秀的客户经理不但能换位思考,还能用总经理,副总经理,中层,基层的角度和心态思考问题。一个缺乏阅历的人 是很难理解这一点的,他也许认为,领导在乎的是钱,其实是他在乎钱,领导不缺这些,人总是不稀罕自己拥有的东西,这也是人性的劣根性之一。 最近很多人谈马云不诚信,但是马云肯定不这样想,他也许会认为,我是在坚持最大的诚信,但是我在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这是我能做到的极限,这当然不能被国外 理解,但是要做大我的企业,对得起客户,员工和股东,我只能如此前行。你我并不了解马云,简单评议都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维误区,但你得相信一点, 他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他比你更清楚,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当无从选择又必须选择的时候,就是考验大智慧的时候) 当然假如两个人思维结构类似,这种换位思维就很容易共鸣,但这并不代表你真的就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除非 你的大脑和心智保持开放,能容纳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你就不能是一根弦,你得尝试用别人的思维结构来思考,甚至是你不接受的思维来思考。 同是一朵花摆在面前,会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怀,也会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春 泥更护花”的深刻。同是一轮明月挂在夜空,张若虚会吟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索,李太白会叹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乡愁。你能苛责寄人篱下的林妹妹的伤怀?你能否认落红护花的事实?你能责怪张若虚是无病呻吟?你能不屑太白的乡情?恐怕都不能吧。或许我们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去 体会一朵花的丰富内涵,去感受如此多情的同一轮月,才能真正理解他们此情此景的心灵寄托吧。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虽然学习了很多知识,但就思维结构而言,大脑都是单细胞生物,这当然是某种教育体制的巨大成功。 至于那些稍微复杂点的多细胞生物的大脑,对于单细胞生物的换位思考,只能表示沉默,因为不在同一个思考层次的人,本质上是不存在换位思考的。 所以网路上有句话说:你永远也无法打败一个纯傻逼,就是思维不在一个维度的人,没有办法沟通,只能掐架。这个古人更清楚,土话叫鸡同鸭讲,文化人叫对牛弹琴。 附:四个小故事[小故事一]一对夫妇做车去游山,半途中下车。听说后来车上其余的乘客没有走多远,就遇到了小山崩塌,结果全部丧命。女人说:咱们真幸运,下车下的及时。男人说:不,是由于咱们的下车,车子停留,耽误了他们的行程。不然,就不会在哪个时刻恰巧经过山崩的地点了……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小故事二]父亲讲,一次他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他进去后才松手。父亲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为他开门。”听了这话,我心里热热的,联想很多。 我不信冥冥中的上帝,但我坚信自然中的法则。“换位思考”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法则。 真理的身上布满伤痕。换位思考是人类经过长期博弈,付出惨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伤右手,我们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和果。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证明:只有互助性强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对人类而言,换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 [小故事三]过去有一个农民在田间劳动,感到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感到更是苦不堪言。他每天去田里劳动都要经过一座庙,看到一个和尚经常坐在山门前的一株大树树阴下,悠然地摇著芭蕉扇纳凉,他很羨慕这个和尚的舒服生活。一天他告诉妻子,想到庙里做和尚。他妻子很聪明,没有强烈反对,只说:“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 事,去了就不会回来了,平时我做织布等家务事较多,我明天开始和你一起到田间劳动,一方面向你学些没有做过的农活,另外及早把当前重要农活做完了,可以让 你早些到庙里去。” 从此,两人早上同出,晚上同归,为不耽误时间,中午妻子提早回家做了饭菜送到田头,在庙前的树荫下两人同吃。时间过得很快,田里的主要农活也完成了,择了吉日,妻子帮他把贴身穿的衣服洗洗补补,打个小包,亲自送他到庙里,并说明了来意。庙里的和尚听了非常诧异,说:“我看到你 俩,早同出,晚同归,中午饭菜送到田头来同吃。家事,有商有量;讲话,有说有笑,恩恩爱爱。我看到你们生活过得这样幸福,羨慕得我已经下决心还俗了,你反 而来做和尚?”

如何进行独立思考?

正常的人生出来便懂得思考。 要发展和培养出个人的独立思考,关键在掌握一套有效的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可约略分为 批判思考及创意思考两大类。 古代希腊哲学家认为“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是哲学上最基本的三个问题。但,从思考方法学上来说,它们其实都不是最基本的。相对于上述的三个问题而言,“怎样思考得正确?”是更为基本的一个问题。因为,要知道什么是真的信念、善的行为和美的事物,即预设了我们对这些概念有所掌握,懂得如何分辨正确和错误的答案。而运用清晰及合理的思考去解答问题,正是批判思考的一个主要特征。 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评估理据,明白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有系统地处理问题 。另外,基于思考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批判思考的改进,亦能帮助增强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批判思考强调正确思考,而创意思考则着眼于创新意念。 对于两者的分别,我们可以通过下述的三个关键的问式来加以说明: 可以是指一个概念、一个句子或一个问题。) 要有效地进行思考,我们要懂得适当使用上述的三个问式。正确的思考必须清晰及合理,所以批判思考所着眼的是首两个问式。但正确的思考未必一定有创新的意念。要创新,我们要考虑新的意念或处事方法,所以创意思考所着眼的是最后一个问式。在日常生活,遇到难题要解决时,这两种思考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够恰当地运用以上三个问式,可算是思考方法的关键。 这三个问式看似简单,但要灵活精确地应用却不容易。例如要去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有根据,便可能涉及复杂的逻辑或科学方法。本网址的主要目的,便是介绍应用这三个问式的时候所需要用到的思考方法法则。这些思考方法法则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的划分:意义分析 -思考方法的起点,其主要功能在于厘清语言的意思 演译逻辑 - 检查推论是否正确,理论是否一致的法则 科学方法 - 有关获得经验世界知识的推理方法和原则 谬误剖析 - 分析错误的思考方式,加以分类 对思考方法的一些误解 正常的人能思考,但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自已的思考应当改进。希望改进自已思考的,却未必清楚知道甚么才是正确的思考方法。 有三类对思考方法的误解尤其严重:批斗当思方 有些人以为,批判思考便是毫不留情地去批评和战胜别人,于讨论中咄咄逼人,死不罢休。这是对批判思考的应用有错误的理解。批判思考方法的内容是如何正确地思考,其中的原则并非只能用来批评别人。要改善自已的批判思考能力,我们亦应当经常反省自已思考上的过错。此外,我们若要支援及增强别人的论证,以及合作分析及解决问题,亦必须应用批判思考。反之,对正确的论点猛加批评,其实反而是错误的思考。另外,虽然批判思考是有关如何思考清晰及合理,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所有场合所想所讲的都要清晰合理。不同的社交情况有不同的功能和要求,拍拖的时候还要讲述为何“我永远爱你”不可能正确,恐怕是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批判思考 (若对方以为这样才是浪漫的话则除外)。 错误当高深 亦有一些思考混乱的人 (可能遭别人批评得多的缘故),认为批判思考只是“低层次”的思考,是高深学问的枷锁。因此,空泛含糊的说话,成为了“突破语言”的尝试,而矛盾及错误的思考,则变成“超越逻辑”的壮举。只可惜,有更多思考更加混乱的人,却常常以为这一类的讲法含有高深的哲理,以为能够清楚言说的理论必定不值一晒。不过,这些强调“突破”和“超越”的讲法,就像以为吃毒药是“挑战生理极限”一般愚蠢。 混乱当创意 有另外一种枷锁论,则以为批判思考侷限了创意思考的发展,创意讲求灵感,不需要思考清晰合理。这个想法,其实是误解了创意思考的性质。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创意分作艺术创意和认知性创意。前者运用于艺术创作,着重艺术意念或情感的表达。后者则以新的概念或理论去解决问题和探求知识。艺术创意与个人的美感、艺术触觉和美术技能有关。这些条件的培养,与批判思考的训练,两者之间有何关系,这有待心理学的研究。但是良好的批判思考能力,却是拥有认知性创意的一个必要条件。原因是,能够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只是认知创意的前半部。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能够判别这些新的概念或理论是否正确,能否真正解决要处理的问题。若是不能,我们便要决定是否放弃这些概念和理论,或作出修改。在这些思考过程中要作出适当的判断,当然少不了批判思考。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牛顿有数百年历史的理论,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但爱因斯坦成功的其中一个关键,是他能够应用好的批判思考,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物理学基础的种种问题和侷限。我们虽然并非一定要成为科学家,但现今的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迅速改变,成功的要素之一便是懂得分析资讯和利用知识,以及运用灵活的认知创意去配合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批判思考非但没有与此目的有冲突,更是于现代社会生存的一个必要技能。 如果将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放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较光的视窗,再开启瓶盖,你猜会怎样?何者会逃出生天?实验证明,勤劳的蜜蜂会不断地在瓶底找出口,直至力竭而死;而苍蝇却可以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从玻璃瓶口逃出。机智慧战胜传统教条蜜蜂之死,是因为被传统智慧和逻辑所误。牠们以为,“室”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拚命撞向瓶底,重复这种牠们认为合乎逻辑的行动。对牠们来说,自然界并无玻璃这种不能穿透的透明物体,因此牠们的智力愈高,愈重视逻辑和经验,这种奇怪的障碍物就愈发不可理解。相反,智力较低的苍蝇对逻辑毫不在意,只管四下乱飞,却误打误撞地找到了出口,构成了一个智者消亡、头脑简单者却得救的警世故事。这不单是一个寓言,而是美国一个著名的组织行为学者卡尔伟克的实验。他总结这个实验的教训时指出,冒险、试错、即兴发挥、随机应变以及迂回前进,都有助应付瞬息万变的世情。这样的问题之所以紧迫,是因为模糊和不确定性,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难题。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随机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条式的智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