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王阳明最经典两句话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王阳明心学名句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王阳明心学名句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王阳明心学名句
1、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2、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5、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是什么?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王阳明心学属于儒学范畴的吗
王阳明的心学,实际上儒家学说的发展与补充。因此应当算是儒家的。知行合一的直接提法是王阳明说出来的,但是从孟子学说中发展而来。现在依然有人在学习和解读王阳明的心学。
心学和理学,都侷限在儒学范畴内。知行合一,应该是王阳明所感悟的东西,但不一定是第一人。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致良知、知行合一,其人可以堪称“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可以参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王阳明全集》。

如何理解王阳明心学,心不动的概念
心不动并非是禅的那种如槁木般,是心正,所做之事符合天理。“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不合义就是不正,外界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让心肆意宾士。王阳明解答一个学生的问题说道,“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 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 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 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心符合天理,动即不动,就像圆规画的时候有个圆心。
你是在问心学还是心不动?心学这个问题太大,虽然也能讲,但三言两语是不能说清楚的,只能有个大概。心不动就很好解释:心即理,这个心这个理天生就在人心里,是不假外求的,所以人要致知就不能外求于物,而要内求于心。要体照自己的良知,要遵循良知的判断来行事,让自己时时刻刻遵循良知的判断形势,把良知的本体整个扩张开来(致良知)。这样就是得到了整个的理,就是真知了,就是圣人境界。因此,首先要立志,要相信自己具备良知本体并且真的相信自己的良知是真善的。不能被外物所牵累,不能让物欲遮蔽了这良知。这就是心不动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知行合一, 致良知。
1疑问:守仁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过里面似乎也存在辩证法的成分,他提倡的知行合一似乎也很接近马哲的唯物论。 那么他的心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他的哲学体系在现在有什么意义?是否已经过时了?
答:首先,可以肯定在说,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永远也不会有过时的时候,因为他的所有思想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中。 其次,他的心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阳明先生一生都在倡导的事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样,那就是“致良知”。有人怀疑说“知本无不良,何须加个良字”。这只是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因为要是不加上个良字,便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解释八条目里的“致知”。这是外话,且不说。“致良知”的工夫在“存善去恶”,在时时省察克制,就是要时时注意自己心中孳生出来的“恶”,一旦意识到自己生了“恶”,就要毫不留情地克去。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达到“明明德”的境界。明明德就能无善恶。“无善无恶心之体”,因为善恶相对,无恶自然也就无恶。无善恶也就无私欲,无私欲就是廓然大公,廓然大公者合于天道,合于天道者,圣人也! 简单概括地说,阳明的心学体系就是成圣成贤的心法。
另外,。“知行合一”是阳明针对当时出现的“知而不行”“行而不知”“吾必先知而后行”的不良学习风气而提出的“补时救弊”的一个观点。其实也是从心上说来。因为他自己也说了“(知行合一)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便自有个行在……”。要点在“会得时”三字。要心中真正知道才行。要说“似乎也很接近马哲的唯物论”不准确,但也不是错。
心学在现在有什么意义?我认为现如今正是非常需要阳明心学的时候。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观点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观点可能会让外人难以接受。但是其实很好理解。给个例子:先生游南镇,一友指院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心之外”--传习录下。这个例子说明阳明并非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从此物与我心的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存在。他认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我心内之事物。既然所有都在我心,那么“亲民”“爱物”自然就是然自然而然的事了。(这里补充一下,民不是与官相对的民,而是一国之人为民的民) 若真能人人都做到“亲民”“爱物”那么这个世界会美丽到什么样子?
现实一点说,若是当官的能够学习并接受一点阳明的思想,日思“为善去恶”,那么我们社会中的官场腐败当然就能够少一点!
阳明先生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吗?别人说的永远不算,你要真正想知道答案就认真地去读下《传习录》并真正试着照先生所说去做一下看看吧!
个人补充:知行合一讲的是注重实践。与唯心唯物哲学基本立场(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无关。
2疑问:何为致良知
答:阳明先生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对于现代意义是让人懂得名事理,讲仁义。
个人补充:
1心学中:心,指的是思想意识,指的是世间万物的道理。并非器官心脏或个人内心。
2心学之前儒学发展历程简述: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A核心思想:主张“仁”和“礼”。即a“仁者爱人”和b“克己复礼”。要实现“爱人”,必须遵从“忠恕”和“孝悌”之道。
a1忠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2孝悌为对长者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b1礼则是守周礼。b2为了实现礼,则要“正名”。(以匡扶混淆的社会秩序,达到“名正言顺”和“贵贱有序”。)
B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和“以礼治国”。
C鬼神观:持怀疑态度,提倡注重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D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孔子学说,使得儒学成为“显学”。
一 孟子
A政治思想:提倡实行“仁政”(思想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德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C人格精神:义利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和“舍生取利”。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二 荀子
A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后半句: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制天命而用之”。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B道德主张:性恶论。人性本恶,凭借后天教育可以转恶为善。
C政治主张:“礼法并施”和“以礼为主”。
(3)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确立了儒学正统思想地位。
A来源:以《公羊春秋》学说为主,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B核心:“大一统”学说。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执一端,就无法维护统一。因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Da宣扬君权神受。b提出三纲五常。c强调君王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b1“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之道”;b2“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王道之纲”。
c1君王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2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将降灾,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4)宋明之时,陈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皆称为宋明理学,儒学至此发展到理学阶段。(二者为儒学中理学的不同流派)
一 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二程”:程颢程颐。
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集大成者),著《四书章句集注》。
(2)思想:
A“理”(程朱理学)/“心”(陆王心学)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宋明理学中:“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络起来,构建了理学的世界观。首次弥补了儒学较佛学道学在对世界认知上的不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此根本思想相同,只是方法不同)
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方法: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实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失误发生发展的规律。既这一理论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的。
二 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
王守仁(字阳明,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一) 陆九渊:
A“心即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B方法:“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
(二)王守仁(字阳明,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A致良知。良知是本心,是“理”。
B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知行合一
3疑问:他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么?
答:圣贤是人们对于值得尊敬的人的评价,我们认为他是他就是圣贤。无论,思想,人品,才能,性情,志向,成就,影响。千古能有几人!
王阳明心学应用:该说不说,也是犯贱
着重发挥宋明理学中正人心的思想及传统儒学中与之相关的理论,力图矫治程朱之学的弊端。程、朱、陆、王在基本政治价值观点并无二致,但王阳明将心与理合一的哲学思辨,强化了心的本体性及其伦理道德属性。格民心之非、破心中之贼,是王阳明格外关注的问题。他依此思路探寻教化普通臣民、稳定社会秩序的救世之方,遂使儒学趋于世俗化。兹从政治文化视角透视阳明心学。管蠡之见,就教方家。
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书哪家出版的好
书我不太清楚,但你可以看看董平教授的浙大公开课,讲得很好。
王阳明心学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