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内控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什么样的公司需要财务内控制度 急求
什么样的公司需要财务内控制度 急求
什么样的公司需要财务内控制度 急求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路蒐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释出的,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中小企业主自身较低的素质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暴露出了其固有的顽疾,特别是体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上的混乱和内控制度的不力,是中小企业衰亡的主要因素。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也是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内控制度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程序中,中小企业凭著自身组织灵活、经营富有弹性、市场应变能力强等等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渐趋式微,乃至衰亡。究其原因,那些中小企业主自身较低的综合素质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中小企业固有的顽疾随着企业发展和经营活动的扩大,不但没有得到根治,反而使其暴露得更加淋漓尽致。其中体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上的混乱和内控制度的不力,是导致中小企业从兴起到衰亡的关键所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讨论的中小企业是指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由于民营企业在中小企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本文更侧重于民营企业问题的讨论。
一、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及其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管理组织不健全,财务机构简单,不相容职务未分隔
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为独资、合资、合伙。由于投资和经营规模都较小,投资者在考虑管理层的用人方面都比较精简,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管理机构。在财务机构设定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定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定会计机构,大都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由自己的家属或直系亲属担任出纳,同时聘用外单位的会计或税务代理机构的人担任兼职会计。这些兼职会计一般一个月只定期来企业做一次帐,他们根本不知道除了进帐票据以外的其他情况,他们做帐的目的就是把已有的票据进行汇总,使财务报表试算平衡,使票据反映的销售额及时交税。这样的帐务所反映出来的财务资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不了任何作用。此外,为了节约用人成本,许多中小企业往往在管理机构中采用一个人身兼数职的做法,从而出现了许多不相容职务未分隔,岗位与岗位之间缺乏相应的制约的现象,最后导致职务犯罪和企业资产流失的结局。
2.管理制度混乱,财务操作不规范,内部控制乏力
许多中小企业普遍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财务操作规范。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是从未认真执行过。中小企业在财务操作过程中也十分不规范。有些中小企业根本不设帐,以票代帐,或者设帐,但帐目混乱;有些中小企业在进货票据方面为减少进货成本,不向供货方索取进货票据,而是用其他票据进行抵冲;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为达到某种利益,设立两套帐或多套帐;在会计核算方面,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帐的方式记帐等等。这种财务管理制度上的混乱和财务操作上的不规范,使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根本无从说起。
3.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大都文化水平较低,但社会交际能力较强。他们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薰陶,本身的管理水平就较低。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只注重产品的销售和业务的管理,不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在企业管理中,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强调家族利益;在财务管理人员的任用上,相信血缘关系,任人唯亲。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不会通过财务分析给企业管理层提供有效的财务资讯,更有甚者,反而会给管理层造成经营决策失误,使企业走上险途。
二、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有利于保证会计资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会计资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能如实地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弊端,从中也进一步保证了会计资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2.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可以堵住财务“黑洞”,把握企业的命根子
贪污腐败等行为是建立在资讯不对称、监督不严密的基础上的犯罪行为,会给企业带来资产损失。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入库、记录、保管、领用、退库等各个环节,确保财产物资安全完整,避免和纠正损失浪费等问题,同时也加强了财务人员及主要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防止有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规操作。
3.建立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损失
有的中小型企业因对财务管理不重视,忽略财务管理的作用,导致财务资讯反映不及时,造成资金流失现象常有发生。有些经营者虽有足够的经济头脑,也有相当的记忆能力,但终因经营时期的延续、销售业务量的扩大、进货渠道的增加、三角债务的出现等等原因而对款项内容有所遗忘(漏)。如果会计人员不及时把这些往来款项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将其记录、分析,可能会造成应收帐款呆、坏帐损失及应付帐款的数额差错,从而造成资金损失或资金回收期延长,降低资金利用率。
4.建立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可压缩资金占用量
健全的内控制度能够促使财务人员通过正确核算企业存货,及时盘点存货数量,分析存货情况,对主要材料进行经济订货量的测算,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制定符合市场情况的经济采购计划,从而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压缩资金的占用量,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构想
1.建立用人岗位制度、设立管理控制机构、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
企业不能因为规模小,节约成本而对不能缺少的财务分工岗位进行合并,必须对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式;如果企业为了考虑用人成本,对必须要分工的岗位可以分人相互兼职,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对不相容职务必须进行分离。如出纳人员的岗位是最容易出错,也是企业最为致命的资金关口之一。因此必须对出纳岗位制定相关制度,把银行的支票、印鉴章、支付密码器这三件中的其中一件不由出纳人员保管,指派其他可靠的人如仓库保管员、会计、或自己来进行保管监督,这样就可以避免以上案例中所述事件的发生,或者至少可以在问题发生的初期就可发现。
2.建立财务评估风险制度
对企业的主要资产组成部分要进行风险评估。像往来帐款、库存材料、积存产品等进行定期核对、定期分析。目前中小企业中往往存在着人相信人的观点,风险意识不强。虽然诚信是合作的关键,但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况且像应收帐款未收并不是说对方企业不想给你,而是对方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之缘故。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对资金成本的核算,把佘销销售改为销售折让,来提高资金的安全率和利用率。在库存材料的采购上应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制订进货、领用、库存制度,并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这样可以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可靠而真实的经营决策依据。及时分析积存产品的库存价值,把已经贬值的积存产品要上报给有关部门,同时进行帐面调正,使得报表上的资料具有真实性和可参考性。
3.建立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工作
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中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设定,并与此保持一致。由于中小型企业业务量较少,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由于这一情况的存在,更应对会计人员制订制度,以免因人员少、监控不严而出现漏洞。在对会计人员制定制度时,要根据新的《会计法》和《内部控制规范》中所要求的内容,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具体体现在:
(1)建立可靠的会计凭证制度。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著经济业务的原始资料,是明确经济责任、提高会计资讯、为会计监查提供主要依据、保证会计资讯的传递与保管的重要凭证。
(2)健全帐薄制度。在可靠的内部会计凭证的基础上,健全的帐薄制度能确保会计记录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保证提供完整的会计资讯。
(3)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式。即便于企业有关人员了解处理会计实务的程式和方法,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前后一致性。
(4)科学的预算制度。这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依据。
(5)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可及时发现错弊行为。
4.建立会计监督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是企业经营者的眼睛和耳朵,如果会计提供的资料错误可使经营者在错误的基础上,作出更错误的判断。所以必须建立严密的会计监督制度,防止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办理违法事项。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资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他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信誉;其三是参加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企业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管力度的同时,必须通过对其职业道德教育,来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业判断和自我管制能力。
都需要。
求小企业财务内控制度
要严格财务制度,严格财务手续,按照财务要求进行支出和业务处理。坚持一支笔审批的原则;对每一笔业务都要有经办人、稽核人、领导人审批或签字;要有专职会计和出纳员管理帐目和现金。

财务内控制度检查案例
<李若山教授完美内部控制>行吗,行的话邮箱传给你。
公司内控制度怎么写?
第1章 企业内部控制--资金6
1.1 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6
1.2 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8
1.3 现金管理控制制度10
1.4 银行存款控制制度14
1.5 票据管理规范17
1.6 印章管理制度20
第2章 企业内部控制--采购22
2.1 采购授权审批制度22
2.2 采购申请审批制度24
2.3 采购预算管理制度27
2.4 采购控制制度28
2.5 验收管理制度32
2.6 付款控制制度35
2.7 退货管理制度37
2.8 应付账款管理制度38
第3章 企业内部控制--存货40
3.1 存货授权审批制度40
3.2 存货采购控制制度43
3.3 存货储存管理制度45
3.4 仓库调拨管理规定48
3.5 存货领用管理制度49
3.6 存货发放管理制度50
3.7 存货盘点管理制度52
3.8 废损存货管理制度55
3.9 存货核算工作规范57
第4章 企业内部控制--销售61
4.1 销售授权审批制度61
4.2 客户信用管理制度63
4.3 销售合同管理制度66
4.4 发货、退货管理制度68
4.5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69
4.6 应收账款管理制度71
4.7 销售回款奖惩制度74
4.8 问题账款管理办法75
4.9 应收票据管理制度76
第5章 企业内部控制--工程专案78
5.1 工程专案授权批准制度78
5.2 专案决策管理制度79
5.3 概预算审查制度81
5.4 竣工清理管理制度82
5.5 竣工验收管理制度84
第6章 企业内部控制--固定资产86
6.1 固定资产授权批准制度86
6.2 固定资产购置管理制度88
6.3 固定资产验收管理制度90
6.4 固定资产保管制度93
6.5 固定资产折旧制度95
6.6 固定资产盘点制度98
6.7 固定资产处置制度100
6.8 固定资产转移制度103
第7章 企业内部控制--无形资产108
7.1 无形资产授权批准制度108
7.2 取得与验收控制制度111
7.3 无形资产使用管理制度113
7.4 无形资产处置与转移管理制度115
7.5 无形资产重大处置集体合议审批制度118
第8章 企业内部控制--长期股权投资120
8.1 投资授权批准制度120
8.2 长期股权投资决策制度121
8.3 长期股权投资执行管理制度124
8.4 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管理制度126
第9章 企业内部控制--筹资129
9.1 筹资授权批准制度129
9.2 筹资决策管理制度130
9.3 筹资执行管理制度132
9.4 筹资偿付管理制度133
第10章 企业内部控制--预算136
10.1 预算授权批准制度136
10.2 预算编制管理制度138
10.3 预算执行控制制度140
10.4 预算调整管理办法143
10.5 预算执行分析制度145
10.6 预算审计管理制度148
第11章 企业内部控制--成本费用150
11.1 成本费用授权批准制度150
11.2 成本费用预测管理制度152
11.3 成本费用预算编制制度155
11.4 成本费用执行控制制度156
11.5 成本费用核算制度158
第12章 企业内部控制--担保165
12.1 担保授权审批制度165
12.2 担保风险评估制度167
12.3 担保业务执行管理制度169
第13章 企业内部控制--合同172
13.1 合同授权审批制度172
13.2 合同会审制度174
13.3 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175
13.4 合同违约及纠纷处理制度177
第14章 企业内部控制--业务外包179
14.1 业务外包授权审批制度179
14.2 技术服务外包合同范例181
14.3 外包业务管理制度184
第15章 企业内部控制--子公司管理188
15.1 委派董事管理制度188
15.2 总会计师委派管理办法191
15.3 委派子公司高管人员绩效薪酬制度194
15.4 子公司重大投资专案管理控制制度197
15.5 对子公司进行内部审计制度198
15.6 子公司重大事项报告及对外披露制度202
15.7 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管理制度205
第16章 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208
16.1 反财务舞弊与投诉举报制度208
16.2 财务报告编制准备管理制度209
16.3 会计凭证管理办法212
16.4 财产清查管理制度215
16.5 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制度219
16.6 财务报告报送与披露管理制度222
第17章 企业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224
17.1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224
17.2 招聘管理制度226
17.3 培训管理制度228
17.4 绩效考核管理制度231
17.5 薪酬与激励管理制度234
17.6 晋升与离职管理制度238
第18章 企业内部控制--资讯系统241
18.1 资讯系统管理授权审批制度241
18.2 资讯系统开发、变更与维护管理制度242
18.3 资讯系统访问安全管理制度243
18.4 资讯系统硬体管理制度245
18.5 会计资讯化综合管理制度246
18.6 会计资讯化岗位责任制度247
第19章 企业内部控制--衍生工具251
19.1 衍生工具业务报告制度251
19.2 衍生工具交易管理制度252
19.3 衍生工具交易监督与检查管理制度254
第20章 企业内部控制--并购256
20.1 并购交易授权审批制度256
20.2 并购交易前期准备管理制度257
20.3 并购交易审慎性调查制度259
20.4 并购交易财务控制制度261
第21章 企业内部控制--关联交易264
21.1 关联交易回避制度264
21.2 关联交易报告与披露控制制度266
第22章 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269
22.1 审计人员工作规范269
22.2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270
22.3 舞弊行为预防、检查、汇报制度274
22.4 内部审计督导控制制度277
22.5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278
22.6 内部审计外部评价制度281
什么是内控制度
就是企业或者部门内部管理用的不对外部公开的控制制度,例如质量内部制度等等。它一般要严于对外部公开的控制制度。
企业内控制度和会计内控制度是一样吗?
不一样!
企业是多部门构整的整体考量、财务仅是其中一部分!
融资担保公司内控制度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内控制度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起到积极作用,但自身风险治理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建立风险内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言
根据1999年11月18日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参与制定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年销售收入或资产总额在5亿元以下的属于中小企业。依据此标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48.2%,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已占到75%。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逐步显现。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约定的合同履行债务时,由担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贡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实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担保机构在风险治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特点
1.担保机构由地方政府扶持。我国大部分的担保机构是政府出资的,因此,担保机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山东省政府拨款3.3亿元作为担保资金;河南省政府己决定拨款5000万并出台了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治理办法;吉林省成立了省担保公司和长春市担保公司。
2.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地方政府成立了由经贸委会同银行、财政、工商治理等部门参加的中小企业监督委员会,共同负责对担保业务的监督治理。
3.担保机构多以政府出资为主,兼有企业或社会筹款。政府资金究竟是有限的,担保机构的发展需要从多方而筹集资金。目前很多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会员式担保机构来解决自身的贷款难和担保难等问题。大多数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一点、资产划一点、企业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等方式,提供担保金的来源。
三、信用担保业面临的风险
1.政策风险。主要是指因国家政策变化、经济发展策略和相关法律的调整,而对担保业可能产生的风险,如国家对信用担保业的税收政策变化、利率政策的调整、担保资金的限制等。由于国内的担保机构大多属于政府出资,这就决定了担保机构在经营上的政策导向性和专案上的倾向性。由此可见,担保业受政策影响很大。
2.法律风险。我国除了《担保法》外,就没有其他的法规来为担保机构提供专门的法律依据和保障。而先行的《担保法》又比较侧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对保证人的权利保护不够,致使风险一边倒,不利于担保业的发展。
3.信用风险。是指在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导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最基本特征是到期履约、还本付息。然而假如债务人由于经营不善或客观原因,或有意欺诈,到期不履约,保证人将遭受相应损失。担保机构的服务物件,却有除了政策性担保外,多数是以科技类中小企业为主,然而这些企业的信用等级、抵押物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被商业银行认可,或提供不了抵押物,以及反抗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能力最为薄弱,使得担保机构处于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
4.经营风险。由于担保机构治理不严,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约束或过于形式,业务操作不规范产生的风险。假如担保机构内部的经营治理能力和对外的风险监控、防范、化解不力、不健全,必然会在后期的经营治理中产生严重的问题。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治理对策
1.严格稽核中小企业的申请资格,控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的质量。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较高的资信等级和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企业负债率不高,发展前景良好,被担保专案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连续的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
2.加强对在保专案的监督和治理。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后,由于承担了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就成为了潜在的债权人甚至是全部或部分财产的所有人,所以担保机构可以有限地介入企业治理,向被担保企业派驻财务总监,监控企业的财务,或者定期了解企业的经营治理、财务状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企业资产处理等可能影响到担保人权益的行为,必须事先取得担保机构的同意。
3.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实力,合理设定担保品种和担保额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根据不同产业合理界定单笔保额和担保期限的上限,发展初期可以采取“先小额后大额、先短期后长期、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主要为中小企业短期小额流动资金贷款进行担保。在担保机构具有一定规模后,可适当增加担保件数,进一步扩大担保品种。在这个思路下对一些长期大额贷款可以化整为零、分期分批担保,这样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灵活调整,降低风险。担保额一般不超过企业实有净资产。
4.担保机构应该要求被担保企业必须进行抵押反担保、质押反担保或者信用担保。担保措施应该灵活多样、可操作、实用、合法,要对企业的履约能力,抵押物、质押物的权属与价值以及实抵押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反担保合同必须明确主合同与从合同的关系、担保合同与反担保合同间的关系、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条款、偿付方式、反担保有效期等关键内容。为了加强企业领导人的责任意识,对没有抵押物或者抵押物不足从而不能提供有效的反担保的企业,可要求贷款企业的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以自然人身份承担一定比例的担保款额连带责任。
邮政银行内控制度和银行内控制度是一样的吗?
银行内控指的是银行内部人员组成的审计人员,在银行内部独立行使审计责任,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邮政储蓄银行是刚和邮政分开的,逐渐的会变得正规,各种规定必然也会吸收其他银行的经验。
请问为什么要设计企业财务内控制度?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确保经营管理活动合法而有效。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及环境1.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目标是企业管理当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根本出发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有四个:①货币资金的安全性。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库存现金安全,预防被盗窃、诈骗和挪用;②货币资金的完整性。即检查企业收到的货币是否已全部人账,预防私设“小金库”等侵占企业收入的违法行为出现;③货币资金的合法性。即检查货币资金取得、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手续是否齐备;④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即合理排程货币资金,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2.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所谓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是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影响着特定控制的有效性。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管理决策者。管理决策者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在推行企业领导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管理决策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因此,管理决策者本人应加强自身约束,同时通过民主集中制、党政联席会等制度加强对其的监督。
(2)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在内部控制每个环节中,各岗位都处于相互牵制和制约之中,如果任何一岗位的工作出现疏忽大意,均可以导致某项控制失效,比如,空白支票、印章应分别由不同的人保管,如果保管印章的会计警惕性不高,出门不关抽屉,将使保管空白支票的出纳有机可乘。由此造成出纳携款潜逃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3)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当局监督控制措施和程式的有效性,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力度的强弱同样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效果。
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因素还很多,如组织练枫、管理控—甸1玄法\授权租分配责任的方法等等—。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就必须改善其控制环境。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
1,货币资金完整性控制。货币资金完整性控制的范围包括各种收入及欠款回收。具体地说,是单位特定会计期间发生的货币资金收支业务是否均已按规定计入有关账户。通过检查销售、采购业务或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收回和归还情况,或余额截止日后人账的收入和支出,查询未人账的货币资金。其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发票、收据控制。发票、收据控制是利用发票、收据编号的连续性,核对收到的货币资金与发票、收据金额是否一致,以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全部人账的一种完整性控制手段。发票分类很多,例如增值税发票、运输发票,因为这两种发票涉及国家税收,且有国家税务机关负责监督检查,因此涉及这两种发票的货币资金收入一般较完整。但目前餐饮服务业等发票及收据管理较混乱,给控制设计增加了难度,如企业违规开具“大头小尾”、“小头大尾”发票,多给、不给客户餐饮发票,空白收据、发票到处可买,自制收据,收据不连号或五号,或以白条代替收据等。因此,对于发票、收据必须加强其印、收、发、存的管理,建账核算。在此基础上,利用这类发票的连续编号,设计一岗位,负责其存根联与人账的记账联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核对工作,及时发现其中的错弊。
(2)银行对账单控制。银行对账单控制是利用银行对账清单与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核对,以确保银行存款存在性与完整性的一种控制方法。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可以发现未达账项,分析其原因,发现其是否存在错弊。
(3)物料平衡控制。物料平衡控制是利用物质不灭定律,复核主要原材料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量上是否平衡,以确保生产资金完整性的一种控制方法。这种控制方法主要适用于生产、加工行业。。
(4)业务量控制。业务量控制是根据某项业务量的大小,来复核其货币资金完整性的一种控制方法。比如,旅馆可以按客房记录的业务量,汽车运输可以按台班记录的业务量,复核其货币资金收入。
(5)往来账核对控制。往来账核对控制是通过定期与对方核对往来账余额,及时发现挪用、贪污企业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以评价清欠货币资金是否及时人账或货币资金还欠是否真实的一种控制方法。特别应注意对于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了解是否有收回款项不入账的情况。
2.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的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由于应收、应付票据的变现能力较强,故也将其纳入货币资金控制范围内。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账实盘点控制。账实盘点控制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盘点,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的一种常见的控制方法,如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账实盘点按盘点的时间分为定期盘点与不定期盘点,但不定期盘点的控制效果通常比定期盘点好,不定期盘点的主要特点就是突击性强,会给货币资金相关岗位产生一种无形的、无时无刻、无不存在的压力。
(2)库存限额控制。库存限额控制是利用核定企业每日货币资金余额,超过库存限额的货币资金送存银行或汇交某一银行账户,从而降低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风险的一种方法。利用此方法还能高度集中货币资金,统筹使用,特别适用于货币资金短缺的企业。
(3)实物隔离控制。实物隔离控制是采取妥善措施确保除实物保管之外的人员不得接触实物的控制方法。比如,现金只能由出纳保管,银行承兑汇票也只能由一人专管,否则将导致责任不清,不法分子很可能会混水摸鱼,侵占货币资金。同时还应采取选择合格的保险箱、选择安全的场所等保障措施,以确保货币资金实物安全。
(4)岗位分离控制。岗位分离控制是将不相容岗位分别由不同的人负责,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的一种控制方法。比如,货币资金收支与记账分离(即出纳不得登记日记账),货币资金收支与编制记账凭证分离(即出纳不得编制记账凭证),空白支票与印章保管分离,银行对账单取回、余额调节表编制与复核分离等等。在具体运用中,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根据成本与效益原则设计各控制岗位。
3.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针对的是货币资金收入与支付。合法性控制一般都采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的方法,如对于业务量少、单笔金额小的单位,记账凭证可一人复核;对于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大的单位,记账凭证则应由两人复核,即增设复核会计、科长再复核。又如通过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还可以发现一些不合法的货币资金收、付;通过公布举报电话、网站,从公众中取得不合法收、付的线索。另外,可以对货币资金的支付实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重点控制大笔金额货币资金支付。合法性控制风险一般较大,通常涉及企业决策管理者本人,因此,国家会利用政府机关、社会力量对企业进行审计、监督、检查。
4.
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是服从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合理、高效地持有和使用货币资金的控制方法。企业可制定货币资金收支中、长期计划,在合理预测一定时期货币资金存量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一些推迟货币资金支付的采购政策和加速货币回笼的销售政策,还可以通过收回投资等方法,解决货币支出的缺口,但同时应权衡采取以上措施所付出的代价、成本或机会成本,选择一项最优的解决方案;同样,可以通过加快货币资金支付的采购政策(可降低采购成本)、一定的赊销政策(可提高售价或扩大销量)、或参与各种投资,以降低货币资金储量,但同时应权衡以上各种措施的决策收益以及考虑今后中、长期的货币资金状况,选择最优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要实现以上目的,要求企业在进行筹资、投资决策时,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并要求参与分析、决策的人员不得少于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