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对阿拉伯文化的见解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为开明灵活的文化政策,阿拉伯帝国时期,随着政治的领先地位和灵活开放的融合精神。
阿拉伯帝国内部的各民族以良性竞争的姿态的形成促进了新的伊斯兰教文明体系发展建立传播,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文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最具特色,也是阿拉伯人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领域之一。
早期阿拉伯文学题材多为谚语、诗歌、故事,语言简洁明快、犀利、朴实,体现了阿拉伯人狂放而直爽的性格。
伊斯兰以前的诗歌,以若干《悬诗》(Al—Mu`allaqat)为最杰出的代表。
帝国强盛的时代,阿拉伯文学由于吸收了帝国内被征服民族,及帝国周边民族文学的养分,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阿拉伯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文字优美,音韵或铿锵激昂,或婉转柔美。
历代诗坛,耆宿辈出。
韵文、散文在阿拔斯帝国时代获得长足发展。
《天方夜谭》(或译《一千零一夜》)在数百年时间中被不断完善。
它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使其成为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学中的明珠。
除了自身的文学成就以外,在整理、翻译和改编古典著作方面,阿拉伯人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为给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
“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
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
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即使中东地区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又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阿拉伯人认为,除神学外,哲学是了解世界的必备知识。
在融合伊斯兰教“天启”与希腊“爱智慧”精神的事业中,帝国涌现出一批哲学家。
阿拉伯第一位哲学家金迪(801年—873年)、倡导“流溢说”的法拉比(870年—950年)、完成融合希腊哲学与伊斯兰教神学的巨匠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和独树“双重真理”学说的伊本·鲁世德(1126年—1198年)等,对中世纪和后来人类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7世纪初,穆罕默德(约570—632)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末,一些伊斯兰教教徒对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和世俗倾向不满,他们以守贫、苦行和禁欲进行消极的抗议,逐渐形成了苏非派。
该派的思想十分庞杂,除以《古兰经》和“圣训”(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录)为根据外,还受到新柏拉图学派和波斯、印度等东方古老思想的影响。
该派的思想以神秘主义为特征,尤其在8世纪中叶,宣传神秘的爱、泛神论和神智论思想,要求奉行内心修炼、沉思入迷,以达到与真主合一。
8世纪初出现的穆尔太齐赖派,是阿拉伯中世纪最早的神学—哲学派别。
讨论了有关真主的本质及其属性、真主与世界的关系、人类有否意志自由等问题。
12世纪后,苏菲派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该派形成许多宗派,活动遍及整个伊斯兰世界。

13世纪初,伊本—阿拉比创立了所谓“一元论”的学说,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自由意志都看成是真主的本质和属性的表现,从而把神秘主义发展为有系统的泛神论思想。
苏菲派思想至今在伊斯兰世界仍有很大的影响。
9—12世纪,在传播希腊哲学和波斯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在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统治下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哲学家。
这些哲学家较多地接受古希腊罗马哲学和各种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推崇亚里士多德,并注释其哲学或科学著作。
他们根据社会斗争和生活实践的需要,用从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主义那里获得的精神营养,对《古兰经》及伊斯兰教的教义进行种种解释,同伊斯兰教正统派经院哲学进行斗争。
这些哲学家构成了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的主体,西方学者一般称之为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他们对穆斯林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哲学家以巴格达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为中心,分成东、西方两支,代表人物有法拉比、伊本·西拿等。
他们多为自然科学家或医生,重视经验知识,强调理性作用,对自然哲学问题和逻辑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强烈的世俗倾向。
但他们仍未完全摆脱伊斯兰神学的束缚,一般都承认真主作为最初实体和始因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是由真主通过理性、灵魂等一系列精神的实体流溢而出,但又主张世界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其间有着因果的关系,真主对世间的关系是通过媒介物间接地起作用。
他们在一些具体哲学问题上,尽力排除神学,并或多或少得出了泛神论或唯物论的结论。
阿拉伯历史学家多采用叙述的方式,除应用个人的判断,对于不同的若干组资料加以抉择,对于论据加以组织外,很少致力于史料的分析、批判、比较或推断。
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阿拉伯语历史作品最初的题材,是以前的传奇以及环绕着先知穆罕默德的各种宗教传说。
第一部以宗教传说为基础的著作,是《天使传》(SīratRasūlAllāh),(著者是伊本·易司哈格);接着而来的历史著作,是记载穆斯林征战的著作,叫做《武功纪》(al—Maghāzi),(著者有穆萨·伊本·欧格伯,瓦基迪等)。
后来较正规的历史学家中,包括阿卜杜拉·伊本·穆斯林·伊本·古太白(著有《知识书》(Kitābal—Ma‘ārif)),艾卜·哈尼法·艾哈迈德·迪奈韦里(著有《长篇记述》(al—Akhbå;ral—iwå;l)),叶耳孤比(著有《世界史摘要》),哈木宰·伊斯法哈尼等。
泰伯里和马苏迪是公认阿拉伯历史的开拓者,这两个人是阿拉伯历史学的奠基人。
泰伯里的名字是穆罕默德·伊本·哲利尔,号艾卜·哲耳法尔(838—923年),写下了两部伟大的著作:《历代先知和帝王史》(Ta’rikhal—Rusulw—al—Mulk),另一部是《古兰经注》。
阿布·哈桑·阿里·马苏迪,被称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他是采用纪事本末体编写历史的第一个阿拉伯人。
他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成三十册的伟大著作,可惜保存下来的,就只有一部摘要:《黄金草原和珠玑宝藏》(Murjal—Dhahabwa—Ma‘dinal—Jawhar)。
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马苏迪除研究正规的穆斯林的题目外,还研究了古代印度、古代波斯、古代罗马、古代犹太的历史和宗教。
马苏迪还是一位博物学家,他把关于矿物、植物、动物之间的秩序的见解总结起来,写成一本专论,叫做《提醒和监督》。
十字军时代的伊本·阿西尔所著鸿篇巨著《历史大全》,自回历纪元(622)始 ,逐年编著,史料翔实 ,被史界喻为中世纪伊斯兰教史的权威著作。
成名于十四世纪的摩洛哥历史大师伊本·赫勒敦(阿拉伯语:ابن خلدون,1332年5月27日-1406年3月19日)所著作的不朽名著《历史》的绪论部分,则为历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奠定了历史哲学的崛起,开创了阿拉伯历史学的新时代,并影响了西方历史观念。
阿拉伯世界对于艺术美有独特的追求。
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阿拉伯艺术作品中缺少对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塑造。
艺术家们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书法艺术、几何图案和巧妙别致的构思中,具有明显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征。
阿拉伯艺术家的独特构思在华美壮丽的清真寺和宫殿建筑的结构装饰上集中地体现出来。
高高的宣礼尖塔、大圆屋顶、半圆凹壁和马蹄形拱门为基本特点的千万座清真寺,形成了世界建筑中的独特风格。
阿拉伯宫殿建筑虽然由于历代战乱多已不复存在,但仅仅西班牙格拉纳达阿尔汗布拉宫这样一座地方统治者的宫苑,就足以使人领略阿拉伯人世俗建筑的成就。
阿拉伯绘画美术艺术在13世纪以后发展迅速,世俗作品的插图绘本不断的涌现,东方细密画开始形成固定风格,美轮美奂的插图作品风行于世。
阿拉伯语的书法艺术更有悠久的历史,水平也很高。
库塔布(小学校)(kuttāb):接受六岁以上儿童学习,以《古兰经》为核心,学习朗读和书法;此外,加之阿拉伯语法、历代先知的故事、初等算术原理和诗词。
女子可接受初级的宗教教育。
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阿拉伯帝国第一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关,是麦蒙于830年建立的智慧馆(Baytal—Hikmah)。
这是一个翻译馆,科学院和公共图书馆的综合体。
尼扎米亚大学,尼扎姆·木勒克在1065年创建的,是一所宗教大学,也是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专门研究沙斐仪派的教律学和正统的艾什耳里派的教义学。
《古兰经》和古诗,是这所学校人文学的主要课程。
清真寺在教育体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除了库塔布附属于清真寺之外。
其中有举行圣训学的课程,还有不少学者集会讲授各种学科,所有穆斯林都可以自由进入清真寺听讲。
清真寺还是图书收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