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模式 中、日、美三个国家的消费模式?对本国的经济有何种影响?
中、日、美三个国家的消费模式?对本国的经济有何种影响?
中、日、美三个国家的消费模式?对本国的经济有何种影响?
日本是一个岛国,人多地少,每平方公里要容纳337人,人均占有的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日本通货膨胀,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进口能源的日本经济。这样的资源环境,培养了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在全社会基本上形成追求生活舒适性的同时相对简约的消费模式,注重节约,反对浪费。节约型社会的基础比较牢固。 一是生活消费追求节约。从住宅上看,日本的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约30平方米,以大量的公寓住宅为主。从私人汽车排气量看,日本家用汽车的平均排气量为1.2L,其中排气量在0.66-2.0L的占53.4%;其次是排气量在0.66L以下的轻型轿车,比重占20.5%;排量在2.5L以上的家用汽车所占比重很小,仅占11.2%。从家用电器的使用上看,日本家庭以分体式房间空调器为主,其比例占70%1)2上;日本家用冰箱平均容积率为440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家用冰箱、电视机和空调的平均能耗水平分别下降了70%、12%和50%。家用冰箱容积有所增长,但能效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生活设施消费共享性强。铁路交通是日本主要的城市间及城市内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日本形成密如蛛网的公共交通网路,日本有27%的出行是利用轨道交通。 美国人少地大,自然资源丰富。从人口密度来看,每平方公里仅30人;从资源占有量来看,截至2002年底,美国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13吨,是我国人均水平的6.7倍;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859吨,是我国人均水平的9.6倍。在实现工业化,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的程序中,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是建立在廉价的、充足的能源供应墓础上,追求高度舒适、奢侈型的消费模式,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 生活消费追求“大”。从住宅上看,美国的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约60平方米,富豪家庭的豪宅更是数千平米,屡见不鲜。从私人汽车排气量看,美国家用汽车的平均排气量为2.8L,其中2.0-2.49L,所占比重30.1%;排气量在4.5L以上的占20.6%;排量在0.66-2.0L的仅占14.7%。从家用电器的使用上看,美国家用冰箱平均容积率为500升,大型和超大型冰箱所占比重达到45%;家用电视机的平均尺寸达到40英寸,拥有45英寸以上大萤幕电视的家庭已达到45%。 生活设施消费追求独立性。从居民住房形态看,美国人大部分住在低密度住宅里,以单户独立住宅为标准方式。从交通出行方式看,美国大力发展私人交通体系,客运总量中有87.3%属于私人小汽车,航空客运占总客运量的18.2%,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仅占1.8%。居民从家庭到工作单位、学校、购物中心等都要驱私人汽车前往。从空调制冷装置情况看,美国家庭以安装独立家用中央空调为主,中央空调占家庭总数69%。 追求高度舒适、奢侈型的消费模式,导致了美国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是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扩张所导致的农田面积减少的速度是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为满足私人汽车的出行,美国政府修建了6300万公里的公路,足以绕赤道157圈。二是浪费了大量能源。美国采暖的能源消费量是日本的3.5倍,用于制冷的能源消费量是日本的8.7倍,人均私人汽车燃料消费量是日本的1.69倍。据美国能源部预测,未来20年,美国家庭供暖的能源消耗量将增长14%。到2020年交通能源消耗量将上升40%,美国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5%,将消耗世界1/3的交通能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较快。由基本生活消费向方便生活消费发展,近几年又向享受生活消费发展。个世纪70年代前普通老百姓追求的是脚踏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生活目标,80年代被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所替代,从上世纪末,城市居民的消费目标更是转向住宅和家用汽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适度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以增加实物消费数目为标准、以当代人消费为满足的传统消费理念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炫耀性、挥霍性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嗜新”、“嗜洋”、“嗜奇”、“嗜贵”,吃要生猛海鲜,穿要高档名牌,行要豪华名车,住要面积越大越好,装修要金碧辉煌,物品包装要奢华体面。消费不再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是通过消费的方式比阔斗富,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这种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不仅误导消费方向,而且会造成资源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大小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外汇存备与发行货币量并无直接关系。 例如中国02年时的广义货币才不到美国的一半急升至去年已达美国不停QE下的两倍多, 常年占了全地球新增货币五成以上, 总量更达全球的1/4, 可是中国GDP只是美国的一半、才十个百分点多些…
造成通胀原因名家学说不同, 但在中国必然是因为货币超发。中国近十多年每年都加印了15%以上的钱, 09年时更达三成, 如此大量印钞, 人民币又怎可能保留购买力?
中国有外汇管制, 钱可流入但难以流走, 所以外资流到非实体泾济的非常有限。
中国的泡沫主因是货币长期超发于经济增长, 另外就是增发的方式。与国外不同, 中国的增发是以银行借贷的方式犮放, 所以资金只集中在少数”自己人”手上。当他们都投资到因定资产如金属、房产, 就更容易操控价格, 形成泡沬。
战争。与日本式泡沫不同, 中国不会有政府更换, 一如八十年代的智利军人政府, 到最后就是犮动福岛战争来解决问题的。
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和对本国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专案、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专案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专案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区域性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络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钜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充套件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回圈,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国家哪个国家的经济消费最高呀
毫无疑问是日本。日韩消费都比中国高。不过打工收入也高的多。其实还可以的
国家政治环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何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
经济学,历来都是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学界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最后做出”市场经济有计划,计划经济有市场“结论的裁判不是权威的经济学家,而是政治家。正是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经济才有了一个高增长期。
可见,一国的政治环境,对一国经济走向的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经济危机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1、因经济危机而失业的人比较多,如沿海城市许多大中企业破产关门,造成许多工人失业。
2、农村的影响也比较明显:粮油价格下降是取明显的例子。农村产品适当调整,生产受市场影响不是太大的产品,保证收入。
3、最基础的农民工影响相对小一些,他们做工一般是季节性的,有事做出去做,没事伺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4、在目前情况下,最好不要急躁,经济危机会过去的,日子会一天天变好的
大量引入外资对本国的经济有什么不利影响?
这要分情况来说
如果引入的是长期投资,那对本国经济肯定是有好处的,正如你所说的
但是如果是短期投资,所谓的“热钱”,那就成了本国经济里的炸弹。因为这些热钱进来,一般都投资到股票市场或者房地产,造成泡沫,假设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迅速撤走,引起金融危机,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中央银行降息对本国经济有何影响?
1:利息降低后,银行的存款会减少,贷款增加,从而刺激消费,从侧面增大内需,增加货币流通量,即减缓经济衰退。
2:即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利率高低,会影响一国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一国利率的上升,会使该国的金融资产对本国和外国的投资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从而导致资本内流,汇率升值.当然这里也要考虑一国利率与别国利率的相对差异。一国利率变化对汇率的影响还可通过贸易专案发生作用.
3:当该国利率提高时,意味着国内居民消费的机会成本提高,导致消费需求下降,同时也意味资金利用成本上升,国内投资需求也下降,这样,国内有效需求总水平下降会使出口扩大,进口缩减,从而增加该国的外汇供给,减少其外汇需求,使其货币汇率升值
4:贷款成本降低,且吸引外资,即曾加投资。
国际关系怎么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
首先是国际贸易,如果两国交好,又同时加入同一国际组织,比如世贸组织,那么他的关税就很低;还有最惠国待遇等,都会使两国的双边贸易取得优势。其次是民间经济发展,两国关系交好,可以引进外资,会有优惠的,对于双方国家都有好处。另外还有旅游呀、劳务输出呀,国家关系好的话,都有好处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国,我国加入WTO,出口商品到他国就只需要交很少的关税,同时只要是WTO成员国,我国都可以享受低关税,这就为贸易发展提供了优势,变以往的贸易逆差为贸易顺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是国家关系处理的好,何来这些机遇。还有亚太经合组织、欧盟不都是国际关系的产物,因为合作,所以结盟。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发展。
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是否可以影响另一个国家的经济
1、看看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现在一说要退出,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都在下跌,所以 说这个是肯定的,现在的世界是相互依赖的,关联的,特别是网路经济以来更是。
2、但是影响有大小很轻重,比如美国的货币政策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可能大过中国,因为中国目前实行的利率管制和资本管制,而欧洲国家是市场化、自由化的利率和资本市场。
3、利率政策对居民的影响是潜在的,你说的A国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那么物价上涨,实际收入减少,消费减少,投资减少,生产减少。这样的传导路径部分是正确的,就是物价上涨,实际收入减少,部分是不准确的,就是消费减少,投资减少,生产减少。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处于扩张期,是因为经济面处于扩张期,这样就是投资在增加,生产在增加,像现在的中国,但是也不一定,有可能是因为经济低迷,那么这时候货币政策的扩张期就是为了刺激消费和生产,像现在的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