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份心灵处方,为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
开份心灵处方,为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

著名影片《壮志凌云》的导演托尼斯科特,于洛杉矶当地时间8月19日12:30从圣佩德罗的文森特?汤玛斯大桥跳下,自杀身亡。享年68岁。据悉,他曾长期受脑瘤折磨。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面前,我们不能选择何时出生,也不能阻止我们衰老的步伐。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当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让自己少些遗憾,为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
案例一:为了我的妻女,我放弃治疗
拿着最新的检查报告,全身已经出现多处转移。身患晚期肺癌的李先生愁眉紧锁,但让他烦恼的不是自己病情发展迅速的程度,而是同样身患癌症的妻子和正在国外读书的女儿,少了父亲和丈夫的支撑,她们今后的生活该如何继续?
在鼓起勇气后,李先生走进了湖北省肿瘤医院欣然心理工作室,与周晓艺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李先生说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更严重,他决定自己放弃治疗,把有限的资金留给病情相对更轻,康复几率更大的妻子,就算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有妻子照顾女儿,自己也会更安心。
周晓艺告诉李先生:“哭诉并非弱者的表现,主动应对、寻求心理支持,战胜困难更是强者的表现。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我支持你所做出的决定,我也深深被你的决定所感动,真心祝福你们!”
在李先生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周晓艺依旧与他保持着联系,李先生不止一次地说:“我不后悔我做出的决定,相反我的决定帮我完成了心愿,不会让我有更大的遗憾!”国外唸书的女儿,也知道了消息,回国陪着父亲走完最后的路程,李先生妻子的癌症由于发现得早,治疗非常成功。
案例二:悄然离世,留下了更多遗憾
64岁的王先生前年不幸被诊断为肺癌,子女担心告诉实情之后王先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直告诉王老先生医院诊断的是肺结核,善意隐瞒了真实的病情。由于王先生的病情发现已经晚期,进展较快,当王先生知道病情后,已经没有能力完成一些自己的愿望了,他似乎有很多话说却无法表达,只能一个劲地流泪。最后王先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子女们也后悔没有完成他的心愿。
我们缺乏死亡教育。周晓艺说,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我们始终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人的生死,我们首先尊重患者对自己死亡的知晓权,我们更建议患者应学会如何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与国外相比,我们对死亡的问题常常以回避为主,而国外从小就有对死亡相关的教育,所以国外晚期肿瘤患者常能处理好死亡的问题,而妥善地处理好后事。
给晚期患者的心灵处方
正视死亡是为死亡做正面的预备,并不是消极的行为,反而可以帮助患者活出无憾的人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目前港台地区都已经开始倡导“二人”、“三嘱”计画。“二人”即人生意义——为生命和死亡赋予意义,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宗教等等;人生回顾——完成人生晚期的发展任务,整合人生。“三嘱”即叮嘱、预嘱、遗嘱。叮嘱——与家人朋友的情感交流、传授生活智慧、冰释前嫌、珍惜共处;预嘱——预设临终照顾计画。
建议方法:患者可在家属的协助下,通过翻看旧照片,与老同事聊天来回顾自己的一生,家属可以引导患者通过欣赏自己来提升自我的价值。其次为生命和死亡赋予意义,其中包括感恩惜福,无悔今生,活在当下。
比如预设临终照顾计画,包括选择治疗、照顾代理人、其他临终时的照顾等,也可以有序地做好身后事,遗产安排、遗物分配、器官捐赠、殡葬安排、丧礼形式等等。更要把握当下与有误解的家人冰释前嫌,珍惜和家人共处的每一天。
坦然走好人生最后一步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科技与医疗的进步,高龄化社会的出现,迫使今人远较古人更加感受到孤独无依。人寿的延长,其实是迫近死亡之负面心理纠葛的延长;退休之后的准老人、健康老人、衰弱老人或绝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的安顿成了问题。每一个人面临自己的死亡,毕竟只有自我承担。人们如何才能平心静气、从容不迫又具有人性尊严地离开世间?
死亡是个无法避免的过程,即使是非常健康的人,最终也会被衰老夺去生命。
然而,现代教育缺少死亡这一课,谈论死亡在中国仍讳莫如深。大多患者在医生奋力抢救时,最终会在陌生人中寂寞地死去。
死亡教育不仅可以让患者坦然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也给了医生停止医学干预一个合适的时机。悲痛的情绪不能阻止患者离去的事实。因此,家属要做的是,协助患者完成未完成的心愿,去缅怀、继承、振奋,让死者安息长眠,这样死者就能长存在心中。
让患者选择离去的方式是对生命的尊重。如果用善意的谎言欺骗患者,则是从心理上变相地抛弃了他们。很多时候家属比患者本身更难接受死亡的事实,当死亡无可避免时,选择让患者在无知和愉悦中走完最后一程是很多人的想法。但这个目的的实现是基于患者完全不知情的前提条件下,而患者不可能完全不知情,住进什么科室以及接受的治疗会让大部分患者很快意识到自己患的是绝症。善意的谎言只能暂时起到安慰的作用,如果家属和患者不能坦诚地面对这个问题,就不能把这份悲伤转化成对最后时光的美好回忆,同时也让患者丧失了回忆和梳理自己一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