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有哪些

火烧 2022-11-25 18:32:06 1069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有哪些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有哪些1.准备工作:纵坡设计(俗称拉坡)之前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同时应收集和熟悉有关资料,并领会设计意图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有哪些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有哪些

1.准备工作:纵坡设计(俗称拉坡)之前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同时应收集和熟悉有关资料,并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2.标注控制点:控制点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标高控制点。如路线起、终点,越岭哑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经济点”:山区道路还有根据路基填挖平衡关系控制路中心填挖值的标高点,称为“经济点”。它是用“路基断面透明模板”在横断面图上得到的。如图4-16,该“模板”可用透明描图纸或透明胶片制成,其上按横断面测图比例绘出路基宽度(挖方段应包括边沟)和各种不同边坡坡度线。使用时将“模板”扣在断面图上使中线重合,上下移动,使填、挖面积大致相等,此时“模板”上路基顶面到中桩地面线的高差为经济填、挖值,将此值按比例点绘到纵断面相应桩号上即为经济点。平原区道路一般无经济点问题。
“挖方点”;山区道路还有宜挖不宜填的情况下的控制点。
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
在己标出“控制点”、“经济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变化,本着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的原则,在这些点位间进行穿插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对各种可能坡度线方案反复比较,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坡度线,将前后坡度线延长交会出变坡点的初步位置。
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
将所定坡度与选线时坡度的安排比较,二者应基本相符,若有较大差异时应全面分析,权衡利弊,决定取舍,然后对照技术标准检查设计的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等是否满足规定,平、纵组合是否适当,以及路线交叉、桥隧和接线等处的纵坡是否合理,若有问题应进行调整。调整方法是对初定坡度线平抬、平降、延伸、缩短或改变坡度值。
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
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地面横坡较陡路基、挡土墙、重要桥涵以及其它重要控制点等,在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对应桩号的填、挖高度,用“模板”在横断面图上“戴帽子”检查是否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上墙工程过大、桥梁过高或过低、涵洞过长等情况,若有问题应及时调整纵坡。在横坡陡峻地段核对更显重要。
6.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
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段把直坡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
精度要求:变坡点桩号: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
坡度值:精确到小数点两位(百分位),即0.00%
变坡点高程:精确到小数点三位(千分位),即0.000
中桩高程:精确到小数点两位(百分位),即0.00
坡度值可用三角板推平行线法近似确定,但最终结果必须通过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准确计算出来,并按精度要求取舍尾数。相邻变坡点桩号之差即为坡长。变坡点高程是由纵坡度和坡长依次推算而得。
7.设定竖曲线:拉坡时己考虑了平、纵组合问题,此步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
8.设计高程计算,编制《路基设计表》。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步骤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步骤: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适应临倚建筑立面布置以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确定道路中线设计标高时,必须满足下列各控制点标高的要求。
(二)应与相交道路、街坊、广场和沿街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道路纵断面图纸(三)山城道路及新建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尽量使土石方平衡。在保证路基稳定的条件下,力求设计线与地面线接近,以减少土石方工程数量,保持原有天然稳定状态。
(四)旧路改建宜尽量利用原有路面,若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最大纵坡宜不大于3%,以满足非机动车爬坡能力的要求。 (六)道路最小纵坡应不小于0.5%,困难时不小于O.3%,特别困难情况下小于0.3%时,应设定锯齿形街沟或采取其它综合排水措施。
(七)道路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城市各种地下管线最小覆土深度的要求。

顶层设计方法有哪些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域性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专案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一是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是自高阶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阶决定低端;
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物件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
三是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设计成果具备实践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

抗震设计方法有哪些

1 1. 抗震设计方法 1.1结构抗震计算内容 在抗震设防区建造建筑物时,必须考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中,当结构形式、布置等初步确定后,一般应进行抗震计算,结构抗震计算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 结构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及其作用效应(包括弯矩、剪力、轴力和位移)的计算。 (2) 将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作用如结构的自重、楼屋面的可变荷载、风荷载等效应进行 组合,确定结构构件的最不利内力。 (3) 进行结构或构件截面抗震能力计算及抗震极限状态设计复核,使结构或构件满足抗震承 载力与变形能力等要求。 1.2 地震的作用、作用效应特点及分析方法 当地震时地面反复晃动使地面产生加速度运动并强迫建筑物产生相应的加速度,这时,相当于有一个与加速度相反的惯性力即地震作用。地震作用于结构自重或活荷载等静态作用不同,它是一种动态作用,与结构所在地区场地的地震动特性和结构动力特性有关。 地震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随机性很大,每次地震发生的时间较短,因此地震作用是一个随机过程。根据超越概率的大小,可分为多遇地震作用和罕遇地震作用等,多遇地震作用为可变作用,其抗震设计属于短暂设计状况,罕遇地震为偶然作用,其抗震设计状态属于偶然状况。 地震作用效应是指由地震动引起结构每一个瞬时内力或应力、瞬时应变或位移、瞬时运动加速度、速度等。由于地震作用效应是一种随时间快速变化的动力作用,故又称地震反应。与地震作用类似,地震反应也是一个随机过程。 静态作用往往比较直观,一般可按有关规定较方便地计算得到,静态作用的效应可按有关静力学方法计算,静力解只有一个。而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分析属结构动力学范畴,需确定运动微分方程并求解,其中地震激励输入时通过结构物的底部地基基础向上部结构传递,地震动输入是一个动力过程,所得地震反应是一时间历程。 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分析方法有动力分析法和反应谱法两类。动力分析法需以结构和地震动输入为基础,建立动力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用动力学理论计算地震动过程中结构反应的时间历程,又称时程分析法。 反应谱法是以线弹性理论为基础,根据结构的动力特性并利用地震反应谱曲线计算振型地震作用,再按静力方法求振型内力和变形。反应谱法按分析所采用的振型多少又分为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其中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考虑的振型较多,计算精度较高,适用于大多结构,底部剪力法仅考虑一个基本振型或前两个振型,适用于较低的简单结构。 1.3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在实际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少数结构可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外,大量的建筑结构都应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在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动力时程分析方法以及非线性静力分析等方法。 1.3.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基本概念是:假定结构为多自由度弹性体系,利用振型分解和振型的正交性原理,将n个自由度弹性体系分为n
2 每个振型下等效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效应,再按一定的法则将每个振型的作用效应组合成总的地震效应进行截面抗震验算。 (1)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如图1.3.1所示。有运动方程: 1 1 [()()]()()0nn iigikkikkkkmxtx tCxtKxt (1.3.1) 对于一个n质点的弹性体系,可以写出n个类似于式(1.3.1)的方程,将组成一个由n个方程组成的微分方程组,其矩阵形式为: []{()}[]{()}[]{()}[]{}()gMxtCxtKxtMIx t (1.3.2) 式中 [M]——体系质量矩阵; [K]——体系刚度矩阵; [C]——阻尼矩阵,一般采用瑞雷阻尼 2)振型的正交性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自由振动时,各振型对应的频率各不相同,任意两个不同的振型之间存在正交性。利用振型的正交性原理可以大大简化多自由度弹性体系运动微分方程组的求解。包括三类正交性: 质量矩阵的正交性:{}[]{}0TjiXMX()ji 刚度矩阵的正交性:{}[]{}0TjiXKX()ji 阻尼矩阵的正交性:{}[]{}0 TjiXCX()ji 3)振型分解 运用振型正交性,对式1.3.2进行化简展开后可得到n个独立的二阶微分方程,对于第j振型,可写为: {}[]{}(){}[]{}(){}[]{}(){}[]{}{}() TTT TjjjjjjjjjjjgXMXqtXCXqtXKXqtXMXIxt(1.3.3) 引入广义质量、广义刚度和广义阻尼的概念后,式1.3.3可视为单自由度体系运动微分方程进行计算 4)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由于各振型作用效应的最大值并不出现在同一时刻,因此如果直接由各振型最大反应叠加估计体系最大反应,其结果显然偏大,这会过于保守。通过随机振动理论分析,得出采用平方和开方的方法(SRSS)法估计平面结构体系最大反应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即:
21 k j jSS  
(1.3.4)
3 1.3.2 底部剪力法 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多自由度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时,需要计算体系的前几阶振型和自振频率,对于建筑物层数较多时,用手算就比较繁琐。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当建筑物高度不超过40m,以剪下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刚度分布比较均匀、结构振动以第一振型为主且第一振型接近直线(见图1.3.2)时,该类结构的地震反应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1) 底部剪力法的计算 1EKFGq (1.3.5) 式中 1——对应于结构基本自珍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G——结构的总重力总荷载代表值 q——为高振型影响系数,经过大量计算结果统计分析表明, 当结构体系各质点质量和层高大致相同时,
有:3(1) 2(21) nqn  对于单自由度体系。q=1;对于多自由度体系,取0.75~0.9,《抗震规范》取0.85. 2) 水平地震作用分布图1.3.2简化的第一振型 根据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结构第一振型为主且接近直线,即任意质点的第一振型位移与其所处高度成正比。则可推得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
1 ii iEKn k k kGHFFGH   (1.3.6) 1.3.3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是将结构作为弹性或弹塑性振动系统,建立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直接输入地面加速度时程,对运动微分方程直接积分,从而获得振动体系各质点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和结构内力的时程曲线。时程分析方法是完全动力方法,可以得出地震时程范围内结构体系各点的反应时间历程,资讯量大,精度高;但该法计算工作量大,且根据确定的地震动时程得出结构体系的确定反应时程,一次时程分析难以考虑不同地震时程记录的随机性。 时程分析方法分为振型分解法和逐步积分方法两种。振型分解法利用了结构体系振型的正交性,但仅适用于结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而逐步积分方法既适用于结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也适用于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结构时程分析时,需要解决结构力学模型的确定、结构或构件的滞回模型、输入地震波的选择和数值求解方法的确定。 1) 结构的力学模型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模型可以分为材料层次的实体分析模型和构件层次的简化分析模型。材料层次的实体分析模型以结构中各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为基础,而构件层次的简化分析模型以构件的力-变形关系曲线为基础。

墙面造型设计方法有哪些

1、墙面装修方式——刷乳胶漆
这是对墙壁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装修方式。通常是对墙壁进行面层处理,用腻子找平,打磨光滑平整,然后刷乳胶漆,乳胶漆是目前墙面处理的主流。上部与顶面交接处用石膏线做阴角,下部与地面交接处用踢脚线收口。这种处理简洁明快,房间显得宽敞明亮,但缺少变化。可以通过悬挂画框、照片、壁毯等,配以射灯打光,进行点缀。必须要提醒的是,很多工业涂料都有或多或少的毒性,施工时要注意通风,施工后也要至少一周以上时间挥发后方能入住,以免家人的健康造成伤害。
2、墙面装修方式——贴桌布
墙壁面层处理平整后,铺贴桌布。桌布的种类非常多,有几百种甚至上千种,色彩、花纹非常丰富。桌布脏了,清洁起来也很简单,新型桌布都可以用溼布直接擦拭。桌布用旧了,可以把表层揭下来,无须再处理,直接贴上新桌布就可以了,非常方便。墙纸的施工,最主要的关键技术是防霉和处理伸缩性的问题:
1)防霉的处理。墙纸张贴前,需要先把基面处理好,可以双飞粉加熟胶粉进行批烫整平。待其干透后,再刷上一两遍的清漆,然后再行张贴。
2)伸缩性的处理。墙纸的伸缩性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要解决就是从预防着手。一方面一定要预留0.5mm的重叠层,有一些人片面追求美观而把这个重叠取消,这是不妥的。另外,尽量选购一些伸缩性较好的墙纸。
3、墙面装修方式——铺板材
墙面整体都铺上基层板材,外面贴上装饰面板,整体效果雍容华贵,但会使房间显得拥挤。还有一种虽是用密度板等板材整面铺墙,但上面再刷上白色乳胶漆,从外表上看不出是用板材装修的,它是利用密度板切割方便、边缘整齐平直的特点,通过板材的拼接来做直线、坑槽等造型,这样处理的墙面既平整、造型细致,又避免了大量使用板材而带来的拥挤感。
4、墙面装修方式——贴瓷砖
瓷砖除了可以用在铺设地面外,还可以用在墙面装饰,一般比较多的是厨卫和阳台。瓷砖装修之所以被用在这些地方,是因为它耐脏、易清洗。

现代设计方法有哪些

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涉及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它是以设计产品为目标的一个总的知识群体的总称。目前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艺术造型设计、虚拟设计、疲劳设计、三次设计、相似性设计、模组化设计、反求工程设计、动态设计、有限元法、人机工程、价值工程、并行工程、人工神经元计算方法等。在运用他们进行工程设计时,一般都以计算机作为分析、计算、综合、决策的工具。本节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工业艺术造型设计、设计方法学、三次设计等为例来说明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1、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他是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设计过程并用来完成计算、选型、绘图及其他作业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计算机、绘图积极其他外围装置构成CAD硬体系统,而作业系统、语言处理系统、资料库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体等构成CAD的软体系统。通常所说的CAD系统是只由系统硬体和系统软体组成,兼有计算、图形处理、资料库等功能,并能综合利用这些功能完成设计作业的系统。典型的CAD工作过程如图1-3所示。
2、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Optimal Design)是把最优化数学原理应用于工程设计问题,在所有可行方案中寻求最佳设计方案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
在进行工程优化设计时,首先把工程问题按优化设计所规定的格式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选用合适的优化计算方法在计算机上对数学模型进行寻优求解,得到工程设计问题的最优设计方案。
在建立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把影响设计方案选取的那些引数称为设计变数;设计变数应当满足的条件称为约束条件;而设计者选定来衡量设计方案优劣并期望得到改进的指标表示为设计变数的函式,称为目标函式。设计变数、约束函式、目标函式组成了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优化设计需要把数学模型和优化算发放到计算机程式中用计算机自动寻优求解。常用的优化演算法有:0.618法、鲍威尔(Power)法、变尺度法、复合型法、惩罚函式法。
3、 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设计(Reliability Design)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是以失效分析、失效预测及各种可靠性试验为依据,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为目标的现代设计方法。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内容是:选定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及量值,对可靠性指标进行合理的分配,再把规定的可靠性指标设计到产品中去。
4、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Finite Method)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目前,该方法不仅能用于工程中复杂的非线性问题、非稳态问题(如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热传导、电磁场等方面的问题)的求解,而且还可以用于工程设计中进行复杂结构的静态和动力学分析,并能准确地计算复杂零件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成为复杂零件强度和刚度计算的有利分析工具。
5、工业艺术造型设计
工业艺术造型设计时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他是旨在保证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用艺术手段按照美学法则对工业产品进行造型活动,包括结构尺寸、体面形态、色彩、材质、线条、装饰及人际关系等因素进行有机的综合处理,从而设计出优质美观的产品造型。实用和美观的最佳统一是工业艺术造型的基本原则。
这一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造型设计的基本要素、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美学法则、色彩设计、人机工程学等。
6、反求工程设计
反求工程设计(Reverse Engineering)是消化吸收并改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一系列工作方法和技术的总和。它是通过实物或技术资料对已有的先进产品进行分析、解剖、试验,了解其材料、组成、结构、效能、功能,掌握其工艺原理和工作机理,已进行消化仿制、改进或发展、创造新产品的一种方法和技术。它是针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系列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组合。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有哪些

冷库设计管路设计方法有哪些

冷库中一套良好的制冷系统,除了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装置达到合理匹配之外,还需要管路设计要合理。
管路的设计到底有多重要呢?做过制冷系统的工程师,较为头痛的应该就是系统回油问题了。系统正常执行时,少量的油将持续的随排气离开压缩机,系统管路设计良好时,这些油将返回压缩机,压缩机就能得到充分的润滑。
如果系统中的油量太多,对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返回压缩机的油少于离开压缩机的油,最终使压缩机损坏;为压缩机加油,只能保持短时间的油面。只有正确的管路设计,才能保持系统有良好的油平衡,进而达到系统的安全执行。
吸气管路设计
水平吸气管路沿制冷气流懂的方向,要有大于0.5%的倾斜度。水平吸气管路的截面,必须保证气体流速不小于3.6m/s。
在垂直的吸气管路中,必须保证气体流速不小于7.6-12m/s.
大于12m/S的气体流速,不能明显改善回油,会产生高噪声并导致较高的吸气管路压力降低。
在每一垂直吸气管路的底部,必须设立一个U型回油弯。U型回油弯的长度要尽可能的短,避免聚集过多的油。
蒸发器吸气管路设计
当系统不采用抽空回圈时,在每个蒸发器的出口,应设U形截留弯。以防止停机时液体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压缩机。
当吸气上上管和蒸发器相连时,中间应留有一段水平管和截留弯,用于安装感温包;防止膨胀阀产生误动作。
排气管路设计
当冷凝器安装的位置高于压缩机时,在冷凝器的进气管处,需要一个U形弯,防止在停机时油返回到压缩机的排气侧,也有助于防止液体制冷剂从冷凝器回到压缩机。
液体管路设计
液体管路通常对制冷剂的流速没有特别的限制,当使用电磁阀时,制冷剂流速应低于1.5m/s。
保证进入膨胀阀的制冷剂是过冷液体。当液态制冷剂压力降至其饱和压力时,有一部分制冷剂将散发成气体。

数字化设计方法有哪些

主要流程为:策划阶段,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过程设计和开发阶段,产品和过程确认阶段,生产阶段。 没搞懂你的问题,以上希望帮到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