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的改革应该往适应老百姓的方向改,
中国政府的改革应该往适应老百姓的方向改,
中国政府的改革应该往适应老百姓的方向改,
法律和人性是两码事。你注重了人性善的一面,所以会认为法律无情不人性化;但如果你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就拿你说的例子看:
房产继承涉及爷爷奶奶的,说明继承的是爷爷奶奶的遗产或财产。假定爷爷奶奶过世后没有遗嘱的情况下,这就是遗产并涉及继承问题了。那么,没有爷爷奶奶的婚姻证明、子女证明(包括是否有非婚生子女)、房产来源证明,怎么来确定有几个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这份房产是遗产可供继承呢?不能确定这个基本资讯,怎么防止个别继承人侵占其他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呢?
问一个简单的问题:爷爷和奶奶是原配还是再婚的?如果是再婚的且该房产是爷爷奶奶共同出资购置并由此结婚,那么奶奶、爷爷婚前子女就有继承权,并不仅仅是婚后所有子女是唯一的继承人。或者从你角度来讲,可以肯定没有那回事,但作为法律来讲,就可以反问你:即便是父母一代都未必清楚的事情,你做孙辈的怎么能够那么肯定?
所以,法律是很严肃、严密的,有些事情必须要搞清楚才能最后下结论,由此才能切实地保障所有继承人的各项合法权利。
说个实际工作要求吧:
即便这个爷爷奶奶现在已经100岁,那也要找到双方婚姻证明、无其他婚姻的证明、除婚生外无其他子女的证明!新中国成立才多少年(解放前没有这些手续)?没办法,这就是法律。
中国政府的公租房是忽悠老百姓的骗局吗?
今年中央定下了1000万套公租房的建设任务,这个任务对于各地方政府而言可以说是一万个的不情愿,很明显的是在现行房地产市场的格局下面,1000万套公租房的建设任务和各地方政府的利益是相冲突的。 但是地方政府又不能公开反对建设公租房,除非某些地方政府首脑智商低到任志强那样的程度,或者有任志强那样的商业部长老爹作为后台,否则拿自己的乌纱帽不当官帽了。 但是地方政府不公开反对公租房,不等于不暗中抵制公租房,拿资金短缺作为借口就是很好的理由。 这样的借口,骗三岁的小孩还可以,如果用于欺骗成人,或者受过教育的人,肯定是不中的。 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要搞一个什么建设,你的这个建设专案如果有长期的现金流,但是资金回收期比较长,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样的专案做资产证券化的处理。当然,要保证被证券化的资产一定要有稳定的现金流,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保证,将来就有可能出现类似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了。 对于中国的公租房来说,保证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公租房基本上是不愁租的。 既然公租房今后的租金是稳定的,那么通过金融手段(资产证券化)来解决其建设资金问题,就完全没有问题。 关键是政府是否下决心真正将公租房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做,而不是仅仅是忽悠老百姓的骗局。
中国政府改革概况
体改办沿革
●1982年5月4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批准,国务院设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其前身是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非常设机构),成立于1980年5月。
●1998年3月设定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改为高层次议事机构,不再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具体工作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承担。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并入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
计委沿革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设立国家计划委员会。
●197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务院工业交通办公室、劳动部、物资部、地质部、全国物价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八个单位合并组成新的国家计划委员会。
●1988年3月撤销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组建新的国家计划委员会
●1998年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外经贸部沿革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和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
●1954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
●1982年3月8日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1993年3月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内贸部门沿革
●1949年11月1日正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统一管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1951年,贸易部机关内设国内贸易司。
●1952年8月7日撤销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和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
●1958年2月城市服务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并,成立第二商业部,商业部改名为第一商业部,同年9月合并为商业部。
●1970年6月商业部、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4个部门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
●1975年全国供销总社从商业部分出,单独设立机构,列为国务院组成部门;1978年9月25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属国务院;1979年6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设立粮食部。
●1982年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设立商业部。
●1993年4月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
●1998年3月国内贸易部改组为国家国内贸易局。
80年代以来的四次机构改革
------------
1982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其主因是倡导经济改革、推动官僚体系变革、选拔年代化与知识化的干部。
文化大革命之后,基本坍塌的国家各级政府机构都面临着重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大量在“文革”中受冲击的干部需要平反,需要回归,使得政府干部队伍迅速膨胀。此次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机构数量和人员也按要求大幅度减少。通过改革,下放了经济管理许可权、财政收支许可权、人事管理许可权,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开始落实,建立起了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国务院的机构由改革前的100个,精简为61个,工作人员总编制缩减1/3左右。
1988年
这次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巨集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国务院部委由原来的45个精简为41个,直属机构从原有的22个减少为19个,人员机构编制比原来的实际人数减少19.2%。
这次改革没有在地方推行,机构、人员的精简后来也有一定的反复。
1993年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其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其具体要求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巨集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理顺国务院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职责许可权,避免交叉重复,调整机构设定,精简各部门的内设机构和人员。这次改革是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展开的,历时近三年。
通过改革,国务院原有18个专业经济部门,撤销七个,新组建五个,工业部门的行政编制一般核定为二三百人。这次改革对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这部分机构分三种情况进行改革。一种是保留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一种是并入部委,作为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还有一种是并入部委成为部委内设的职能局。经过改革和调整,国务院直属机构设13个,办事机构设五个,共设定18个,比原有的44个减少26个。不再设定部委归口的国家局。
这样,国务院组成部门设定41个(含国务院办公厅),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18个,共设定59个,比现有86个减少27个。国务院的非常设机构也进行大幅度的裁减,由85个减少到26个。国务院各部门无论是保留的,还是新设定的,都要严格定编定员。国务院机构定员共精简20%左右。
1998年
这次行政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是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是:第一,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巨集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第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巨集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第三,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许可权,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第四,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为适应改革的要求,对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也进行了调整。
通过改革,首先对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由原来的40个压缩为29个;同时撤消专业经济主管部门,组建为直属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人员也进行了大幅度裁减。2000年,为了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又将这些国家局再次进行改革,除极少数保留改造外,多数已撤消,加强相应的行业协会的建设。其次对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以及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和议事机构也进行了调整。三是大幅度地裁减各部门的内设机构,重新界定各部门的职能,并将大批职能转移、下放或取消。
据统计,在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各部门的内设机构减少了1/4,有100多项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还有100多项职能在国务院各部门内进行转移、合并。经过改革,国务院的机关人员编制由原来的3.2万人减少为1.67万人。
如何改革中国政府的债务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的债务规模一直是个黑箱,市场对此知之甚少。随着欧债危机的发展,以及中国自身“债务经济”模式不可持续,这一话题越来越热,成为业界坊间共同议论的焦点。
中国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债务风险:下一个爆发点”分论坛上估算了中国政府的债务规模。他称,中央政府的债务大体上是7-8万亿,地方政府估计得高一点,超过20万亿,总计在30万亿左右。他表示,结合中国GDP总量逾50万亿来看,这样的债务率也不是特别高。从这方面看,中国政府的债务还不是当前急迫面临的问题。
这一观点受到了来自经济学家的批评。一些批评认为,30万亿只是狭义政府债务估算的结果,如果加上政策性商业银行、央行当年利用再贷款清理金融机构坏账、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债券、中投公司债务和汇金公司债等“表外负债”,2012年底政府债务规模估计将达到43万亿,占GDP的比重为82%。
也有批评把财政的可持续性包括在内,加上以前的环保欠账和养老金缺口,估计2012年底政府债务规模已超50万亿,占GDP比重达95%,已超过85%水平的政府债务阈值——估算这部分远期债务的意义在于,由于没有资产备付,这部分债务的偿债方式将导致长期增长率变化和利益在不同人群的分配,甚至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比如延长退休时间等)。
综观以上各口径的债务资料,不难得出这样的看法:中国政府的债务是否过重,完全取决于各方对政府责任的界定。这一命题在国际比较中也是成立的。最典型的是希腊与日本的对比。仅从债务率看,日本国债占GDP的比重远超希腊,但因希腊借的是外债,日本多为内债,体现在现实中,希腊债务危机爆发,而日本债务危机仍只停留在纸面。
进一步分析,一国政府债务的多寡与这个国家的权力体制高度相关。在研究中国的债务负担时,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指出,一是要承认债务规模很高,容易出问题;二是要看到中国体制的特殊性,债务容易出问题,但并不是必然会出问题,中国的权力体制很容易将债务分摊到全社会。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政府债务只能算作名义债务,真正的风险在于过程识别,关键是能否正确认识到债务风险,并及时采取对策。如果漠视债务风险的存在,那就很可能真的出问题;如果认识到了债务风险,那么中国政府有很多资源可以解决问题。
当前分析中国政府的债务问题,无论如何绕不开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尤其是房地产领域。一个非常现实的命题是,虽然中国政府在上一个十年屡出调控,希望控制住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趋势,但若房价真的往下跌了,第一个吃不消的可能就是政府债务。在过往的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以土地为抵押,从银行借出资金,只要房价上涨,这笔债务便可高枕无忧,通过土地财政予以覆蓋。而当房价下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正如我们在2009年与2012年所看到的那样,房价稍有下降的意味,各地的救市政策立马就出台了。从中也可看出中国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性,钜额投资都要从房地产的升值之中赚回来,以保持财政与债务的可持续性。
由此来看,无论是房地产问题,还是中国政府的债务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模式不改,其他的问题很难得到质的改善。更深层次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又与权力体制高度相关,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症结所在。改革权力体制,推进政府改革,是下一步所有改革的起点。要化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非得迈出这一步不可。
中国政府的债务问题根植于中国的权力体制,只有从根子上着手,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转型,也需要突破同样的瓶颈。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
第1题题干不全啊。
2、改革方向:B、小政府、大社会
多选:
1、政府的起源理论有
A、先秦诸子“止争论”
B、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代表的" 社会契约论"
C、马克思主义政府起源论
2、下列选项中不是政体型别的是
D、首长负责制
E、委员会制
3、我国国家机构的构成包括
A、gjzx
B、国家行政机关
D、国家审判、检察、军事机关
E、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为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政府应该
选B 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正确,但它不是立法机关,不能履行立法机关职能

美国向中国中国政府改善人权施压其实对老百姓是好的
看不出我们的金字如何嘛的吗,看不出来看传销就懂了,遵守人权还会快吗,不会遵守游戏规则跟快,人啊早死晚死一样
中国政府应如何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增加老百姓收入,实现和谐社会目标
公务员考试合理化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