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 第六章 朱高炽之死

火烧 2022-08-17 09:16:02 1078
第六章 朱高炽之死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暴卒,享年48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

第六章 朱高炽之死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 第六章 朱高炽之死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暴卒,享年48岁,葬于献陵。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万机地处理朝政,而身体不适到“崩于钦安殿”前后仅两天时间,胡名人黄景称他“实无疾骤崩”。> >   壮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便“无疾骤崩”,其中必有缘由。但《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都只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炽因何暴卒已成历史之谜,多年来人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   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朱高炽之贪欲好色人所共知,大臣李时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劝他谨嗜欲之语。> >    但也有学者通过对蛛丝马迹的考察,认为朱高炽是被其长子害死的。朱瞻基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利,工于计谋。朱高炽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已察觉他 非安分之辈,故屡有劝诫之语。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早日登基筹谋,为此不顾亲情。洪熙元年(1425年)3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皇 陵与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4月14日离京,随侍朱高炽的宦官海涛,是朱瞻基的亲信,他按预先密谋,5月13日加害朱高炽。朱瞻基离京后,却没有按既定日 程行进,而是直奔南京。但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未发丧,也无如今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可见朱高炽“上宾”是在一 些人预料之中的。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显示他有人们难以想象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诏而来的海涛,于6月3日抵 达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显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 中,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自信和自得。> >   当然,两种看法孰是孰非,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今后,随着人们掌握的史料不断增多,相信最终会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 >    明宣宗朱瞻基关键词:蛐蛐皇帝、短命(36岁)、号召太监读书、内阁起草政令,太监有“批红”的权力、仁宣之治,他的小动作实际上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格 局,他将老祖宗集中的权力又分散了出去。虽戏游无度,但因国泰民安,倒与他的父亲仁宗一起成就了的黄金时代“仁宣之治”。> >   细品文化> >   感悟千年智慧> >    明宣宗朱瞻基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喜欢斗蟋蟀,因此斗蟋蟀在全国风行起来,蟋蟀的价格扶摇直上。朱瞻基对斗蟋蟀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位之后,他经常派宦官 选取上好的蟋蟀送到宫里。后来他觉得北京的蟋蟀不好,就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他,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 担,弄得鸡犬不宁。朱瞻基因此被百姓们称为“促织天子”、“促织皇帝”。> >   里胥> >   管理乡里事务的> >    公差。明宣宗朱瞻基蒲松龄的《促织》就是以明宣宗年间的背景展开的,小说开端讲的是一个迂讷的“落榜生”成名被里胥陷害,担当征收促织的差使而导致家产 散尽,没有财产可以抵偿,既不敢“敛户口”,去抓又抓不到,走投无路之际,妻子求神拜佛,捉到一只小虫,举家庆贺,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幼子 打开养蟋蟀的盆子,不小心弄死虫子,小孩因此投井,成名一家愁云惨淡,不胜悲戚。然而天无绝人之路,一只颇为神勇的蟋蟀从天而降,帮助成名交差,还勇斗 “蟹壳青”,击败大健鸡,此后直捣皇宫,力战群雄,成名借一虫之助,田产百顷,楼阁万椽,牛羊成群,转眼即成富豪。> >   宣德款澄泥蛐蛐罐 明仁宣年间,号称治世,仍不免有家庭因小小的蟋蟀家破人亡。蒲松龄虽然是清朝人,抨击的是当时的政治,但毕竟离前朝不远,文中所言虽为小说家语,恐怕与当 时的实情是八九不离十。“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死。”王权时代,帝王的个人爱好绝对关乎国计民生。那么这位促织皇帝明宣宗究竟是怎样一位皇帝,对他的功过 是非又该如何评判呢?> >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是明朝历史上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三岁时就被立为皇太孙,确立 了储君地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因纵欲过度一命呜呼,朱瞻基即皇帝位,年号宣德,是年27岁。明宣宗在位仅有十年时间,但却是明朝历史上 著名的守成之君。所谓矮子里面拔骆驼,虽然明宣宗并不能算十分出色的皇帝,但比其不肖子孙,还是略胜一筹。> >   射柳> >    在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上溯其源,中原自古有射礼。辽金时盛行。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武将多以此炫耀技艺。直到清朝中叶, 这项活动才渐渐消失。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自幼聪慧,喜好读书,深得明成祖的宠爱。永乐五年(1407年),到了朱瞻基读书 的年纪,朱棣特地命自己最为信任的大臣、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为他讲习经书,可见对他的殷切希望。朱瞻基也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学习刻苦,加之天资聪 颖,过目不忘,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永乐十一年(1413年)端午节,宫中射柳时,朱瞻基再次给父亲脸上增了不少光彩。在首先进行的射箭比赛中,他从众多皇 子皇孙中脱颖而出,屡射屡中。其后的文学考试,又拔头筹。祖父刚刚说了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时,小小年纪的皇太孙立即叩头对道:“一统山河日月明”,引 来一片叫好之声,朱棣对这个聪颖过人的孙子非常满意。> >   在朱瞻基的成长过程中,也有锻炼与拼争。朱棣一心想把这个皇太孙培养成同自己一 样追求文治武功的开拓之君。永乐中期以后朱棣远征漠北,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 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农家的艰辛。> >   明宣宗朱瞻基《白鸡》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病逝。朱瞻基即位,其时正 值壮年,精力充沛,又有一定的治国经验,且可以不用像他的父亲那样在太子的位置上苦苦等待20年之久,可谓恰得其时。朱高炽病逝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 就动身北归。途中,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左右都劝他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话 虽如此,朱瞻基不敢怠慢,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布置一切。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