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北京保卫战为什么能胜 介绍下明朝时期的北京保卫战前因后果~

火烧 2021-09-29 18:52:59 1071
介绍下明朝时期的北京保卫战前因后果~ 介绍下明朝时期的北京保卫战前因后果~明代北京军队抗击瓦剌军进攻的战役。土木之败,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于谦挺身而出,艰苦经营,重新整理内政,加强战备。正统十四年

介绍下明朝时期的北京保卫战前因后果~  

介绍下明朝时期的北京保卫战前因后果~

明代北京军队抗击瓦剌军进攻的战役。土木之败,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于谦挺身而出,艰苦经营,重新整理内政,加强战备。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六日,讯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惊慌一片。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朱祁钰九月六日 德胜门
即皇帝位,是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也先挟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编辑本段战役领导
土木失利殃及京师 中流砥柱彪柄千古 一个昏庸的皇帝,做出了一项愚蠢的决策,看似强大的亲征,却犯了一个低阶的错误,不仅身为俘虏,而互几乎酿成亡国之错。一位大臣在危急关头,在生死之间,大声疾呼:“社稷为重,君为轻”。又是他,身先士卒,大败敌军,迫使也先送回那个昏庸的皇帝。他,虽为社稷而战,为国家而操劳,但面对重登皇位的昏君能善终吗? 尽管他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却青史留名。他就是明代第一名臣——于谦。
编辑本段战役过程
明成祖朱棣率军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称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瓦剌军仍然比蒙古族内诸部强大,他们经常发动战争,兼并弱小部落。到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空前强大,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 于谦
北的广大地区,成为继元而起的一个最大的蒙古政权,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部安全。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借口明廷侮辱贡使、削减马价、拒绝联姻,率四路大军南下,前锋直指大同,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之言,于七月十六日冒险亲征。行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接连失败,就急忙决定退兵,回师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上,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 当土木堡惨败的讯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百官张惶失措,有人甚至主张迁都南逃。此时,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并对皇太后晓以迁都的利害,征得皇太后的支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于谦等人针对当时的危急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诛除宦党,平息民愤。斩杀太监王振亲信,打击宦党的气焰,平息众怒,初步稳定了内部;其次,拥立景帝,稳定政局。当时,也先挟英宗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即位,这样即使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又便于统一部署,共同抗击瓦剌;再次,举荐人才,调兵遣将,妥善安排。于谦注意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将领。同时,从各地调来勤王兵,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军队。在北京周围。 北京保卫战兵力分布图
布置兵力,严把九门。注意日夜操练军队,迅速地提高战斗力。这样,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十月初一,也先率一路兵马,经大同、阳和,占领紫荆关。长驱进入北京地区。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逼近北京。也先将军队布置在西直门以西。于谦派兵迎击瓦剌军于彰义门,打败也先部队先锋,夺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时于谦又派人率兵夜袭,以疲惫敌军。十月十三日,瓦剌军乘风雨大作,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军队,然后派遣小股骑兵佯败诱敌。也先果然中计,亲率大批部队穷追不舍。等也先军进入埋伏圈后,于谦一声令下,明军开始反击。只见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多如飞蝗般地射向敌军,明军前后夹击,也先部队大败而归。也先的弟弟勃罗、平章卯那孩等将中炮身死,瓦剌军受到很大打击。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便集中力量转攻西直门。都督孙镗率军迎战,打败也先的先头部队。由于也先不断增兵围攻孙镗,孙镗力战不支,退至城下,此时,把守城头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准开城。同时,命城上守军发神炮,火箭轰击瓦剌军,明军又从彰义门、德胜门抽兵增援,终于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又改为进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将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带埋伏好神铳手、短枪手,又派兵在彰义门外迎战。明军前队用火器轰击敌军,后队由弓弩压阵跟入,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而此时,景帝所派监军太监,率数百骑兵冲击敌阵去抢功,使明军阵势陷入混乱。瓦剌军乘势反击,追到德胜门外。在万分危急关头,当地居民纷纷登上房顶,以砖石迎战瓦剌军。于谦派出的援军也及时赶到,打退了瓦剌军的反扑。 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到处遭到军民的抵抗和不断袭击。各地的百姓自动组织起来,抗击瓦剌军的掠夺。北方边陲重镇的守兵,也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保卫国土。也先进攻北京各门屡次遭到失败,中路军在居庸关的进攻也受挫,并获悉明朝各援军即将到达。唯恐后路被切断,便于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马,挟持英宗朱祁镇由良乡(今北京市房山东北)向紫荆关撤退。 于谦发现也先军队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炸死瓦剌军一万余人。瓦剌军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烧杀抢掠,掠夺了许多物资和人口。而明军分路追击;石亨大破瓦剌 于谦北京保卫战浮雕
军于清风店(今河北易县西);范广在固安打败瓦剌军。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荆关,不久退往关外。东路的脱脱不花军,闻得中路、西路已败,亦立即撤退,并于十月二十日单独遣使进贡,来北京议和。至此,明军取得了保卫北京的胜利。 也先率军退至塞外,数次南下,都因明军防范严密而未得逞。鉴于政治诱降落空,军事进攻又遭失败。在长期的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万般无奈之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无条件地释放了明英宗。其后,在蒙古族内部的相王争斗中,也先的势力一落千丈,日渐衰竭。 土木堡之败,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北部的重镇、关隘大部失守,北京的防务门户洞开,几乎导致了京师陷落、政权瓦解的严重结果。这些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外,也与明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关系。英宗昏庸无道,偏听偏信,开始时步步退让,消极迎战,到仓促北上迎敌,又甘让宦官摆布,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队打得大败。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首先是由于以于谦为首的一部分文武大臣坚决抗战,他们诛杀宦党,稳定局面,激发了广大军民抗击瓦剌军的勇气。同时,注意发现和使用人才;其次是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在情况万分危急时,能够抓住问题的关健,即时拥立新君,使也先以为奇货可居的政治王牌英宗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从而使抗敌军民能够放开手脚,一心保城杀敌。再加上于谦能够知己知彼,冷静地分析敌我双方长处和短处。瓦剌军队擅长骑射和野外作战,但是存在着兵力有限,不善于攻坚,并且火器很少等弱点。而明军在于谦的带领下,士气高涨,以城池为依靠,以战代守,充分发挥自己火器多,装备精良的优势,在与敌对阵中,先以少数兵力引诱敌军,待敌迫近时,再突然以火铳、火炮火箭等进攻。等敌人阵势被火器打乱之时,用步兵、骑兵发起猛烈反击。这就较充分地发挥了己之所长,削弱了瓦剌军队的优势,从而使明军能够迅速地变被动为主动,仅在五天时间内便迅速地击败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京师部队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使瓦剌军不敢窥视京师;而且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然而北京保卫战也留下了后遗症。被瓦剌放回的英宗在宦官和佞臣的拥戴下发动夺门之变、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重登帝位,废景帝为成王。而当年拥立景帝并力主抗敌的于谦却在石享、徐有贞等卑劣政客的诬蔑下被英宗杀害。 于谦的被害令天下人扼腕叹息。大敌当前,于谦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保家卫国。成为北京保卫战的中流砥柱。他的节操和功绩彪柄千古。于谦遇害后,有个叫陈逵的官员收殓了他的遗骸。后来,于谦的女婿又把灵柩运回故乡杭州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一样葬在西子湖畔。后人用“赖有岳于双少保(二人均曾被加封为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来缅怀两位民族英雄的气节和千秋功绩。
编辑本段后勤方略
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唯一的战 土木堡之变
略机动部队——50万京军全军覆没。 8月16日,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由今河北的新保安、宣化和山西的大同出塞休整。 9月,在与英宗皇帝一起被俘的明太监喜宁的唆使下,欲以送还英宗为名,趁势进取北京。 讯息传来,满朝震惊。当时京城只有弱兵数万,形势危急。一些官员主张迁都南逃,主持兵部事务的侍郎于谦以“京师为天子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为由,拒绝迁都,并献策召天下勤王兵,誓守京城。皇太后、监国成王和大多数大臣支援于谦的主张,遂定战守,调兵备战。 8月21日,朝廷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指挥军民守卫都城。 9月,确立成王为代宗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粉碎了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诡计。 按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为此,代宗皇帝专门下令,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于是,于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其地位仅次于皇帝。于谦认为,土堡保之战的失利,犯了许多兵家之大忌,其中后勤保障没搞好是重要原因。50万明军长期在风雨中辗转,军粮不备、军械不习、运输不及时,连唯一的饮用水源都被切断,在人饥马渴的情况下,是不能打胜仗的。因此, 明代宗朱祁钰
于谦上任后,首先实行正确的后勤方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做好后勤准备。 在人力准备方面,着重整顿、充实京军。京军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覆没后,京城只剩下部分守城部队。为了迎接战斗,于谦重组京军。他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大军,以及浙江兵来到北京,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22万多人,形成了兵力数量上对于瓦剌军队的优势。并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员,前往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员,进行应急训练,以备补充。 在武器装备的筹措方面,于谦也想尽了办法。当时,京城军中仅有1/10的将士有盔甲,兵器也严重不足。为此,他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紧赶制,一面将南京库存兵器的2/3,共126万件调入北京,补充守城部队。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9000余项、甲5000余件;神枪(火枪)1.1万余杆、神铳(火铳)2万多只,神箭(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并更换了明军的战服、军旗等。 在粮食储备和运输方面,当时,供应北京的粮食有数百万石储备在东郊的通州,可供京师军民一年的食用。由于短期内无法将其运到北京,有人担心被瓦剌利用,主张将这些粮食烧毁。于谦不同意。他认为,这些粮食是宝贵的财富,是京城保卫战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粮食,军队就会不战自溃。因此,它采用了一切措施运粮。除官府征用的500辆大车昼夜运粮外,还动员百姓及官兵的家属、亲友自备车辆前往通州运粮。并提出,对运到北京20石以上粮食的人,除运费外,另发白银一两,以资鼓励。重赏之下有勇夫。在于谦的督促下,运粮队伍川流不息,昼夜往返。不几天工夫,就把通州的几百万石粮食运进京城并储备起来,从而使军心大振,也稳定了民心。在此基础上,于谦还下令,官兵皆预支半年禄饷,众从皆欢呼雀跃。 在发动群众支前方面,于谦将全城军民都动员起来,备战备荒。城内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筹集了大量砖石、木材、石灰、工具等,以备战时急用。组织力量加固北京周边45里的城墙,增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特别是城北的德胜门、安定门,城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把城内侧由土筑改为砖砌,并深浚了城壕,加强了城防。同时,命令工部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定门扉,在城东、西、南面城墙上绑上沙栏木,共设定门扉11000余个、沙栏木长5100余丈,进一步增强了北京城池的防御性能。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于谦还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视情况打击瓦剌军队,切断其后路。 为了稳定内部,凝聚士气,于谦协助代宗皇帝,采取果断措施,清除王振一伙的党羽,重新整理内政。并在组织上从全国各地荐拔有才干的武将,组成抗战指挥集团。原大同副将石亨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于谦认为,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战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他。于是将其释放,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石亨指挥有方,英勇作战,战果显著。“论功,亨为多,晋侯”。同时,另以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和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并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另外,于谦还改革了军制,把传统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使其更加适应防御作战的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整军备战,明军兵精粮足,士气大振,严阵以待。 10月1日,瓦剌军挟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大举南下。一路经宣府进攻居庸关,从京师正面吸引明军。也先亲率主力3万人经大同进攻紫荆关,迂回京师。9日,在投降的明太监喜宁的帮助下,也先攻占紫荆关,挟持英宗经易州、良乡、卢沟桥,于11日进抵北京城郊。 面对强敌,石亨提出了收兵入城,禁闭9门,依托城池进行固守的建议。于谦认为,瓦剌势盛,如果示弱,会使敌人更加猖狂。他主张,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9门之外,并以重兵伏设于德胜门,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12日,也先将主力列阵西直门外后,挟持英宗皇帝到德胜门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谦、石亨等高阶将领亲自出迎,并索求金帛数以万万计,企图以此将明军主将擒获,迫使明朝献城。于谦识破了敌人的阴谋,一方面派出官员朝见英宗,一方面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统一官兵思想,严阵以待,粉碎了也先的诱骗阴谋。在兵力部署上,于谦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在战役主要方向上,隐蔽主力,待机歼敌;在次要方向上,避敌主力,采取小股袭扰,处处出击的策略,迷惑敌军,给瓦剌军造成错觉。当夜,两路明军主动出击,斩杀瓦剌军数百,乘胜而归,使军威大振。 13日,也先集中全力进攻德胜门。于谦以少数骑兵佯装战败以引诱敌人。也先中计,督精骑万人追击,陷入明军的埋伏地。明军神机营火器齐发,伏兵骤起,大败瓦剌军于城下,斩杀万余人。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之弟勃罗、平章卯那孩等重臣也中炮身亡。也先收集溃兵转而进攻西直门,又被明军神机营与步、骑兵的联合行动所击败。 14日,防守彰仪门的明军主动出击,城外民众纷纷加入战斗,击其粮道。今灵丘、蔚县、涞源一带的民众,也纷纷组织起来,对四处掠夺的瓦剌军以打击。经过5天激战,瓦刺军屡战屡败,攻城不克,和谈不成,士气低落。又听说进攻居庸关的瓦剌军被守关明军阻住,且各地增援明军纷纷前来,深怕归路被断。15日夜,瓦剌挟持明英宗由良乡向紫荆关方向撤退。于谦急令明军乘胜追击,又在固安、霸州等地击溃瓦剌军万余人,擒获大将阿归等48人,夺回被掠牲畜万余头。11月8日,瓦剌军全部退出塞外。慑于明军势盛,次年8月,也先释放英宗皇帝回国,恢复与明朝的臣属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君主被外族掠去,又无条件释放回国的还是第一次。他表明了于谦指挥明军抗击瓦剌军入侵,取得了彻底胜利。 此战,与英宗土木堡之战形成鲜明对照,一个重视后勤,取得了胜利,一个忽视后勤,导致了失败。其教训发人深思。 令人遗憾的是,8年后,被于谦重用的石亨等人,趁明代宗皇帝病重,未立太子之机,发动“夺门之变”,迎接被瓦剌放回的英宗皇帝复辟,废代宗皇帝为成王,将于谦等朝廷栋梁之臣逮捕下狱,并杀害,酿成“天下奇冤”。当时,不仅“京郊妇孺,无不洒泣”,皇太后闻讯,也“嗟悼数日”,“英宗亦悔之”。不久,瓦剌军又大举攻明,明廷“人人忧色”。1466年,于谦沉冤得到昭雪,后被諡为“忠肃”。
编辑本段战役影响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首先是由于以于谦为首的一部分文武大臣坚决抗战,他们诛杀宦党,稳定局面,激发了广大军民抗击瓦刺军的勇气。同时,注意发现和使用人才;其次是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在情况万分危急时,能够抓住问题的关健,即时拥立新君,使也先以为奇货可居的政治王牌英宗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从而使抗敌军民能够放开手脚,一心保城杀敌。再加上于谦能够知己知彼,冷静地分析敌我双方长处和短处。瓦刺军队擅长骑射和野外作战,但是存在着兵力有限,不善于攻坚,并且火器很少等弱点。而明军在于谦的带领下,士气高涨,以城池为依靠,以战代守,充分发挥自己火器多,装备精良的优势,在与敌对阵中,先以少数兵力引诱敌军,待敌迫近时,再突然以火铳、火炮火箭等进攻。等敌人阵势被火器打乱之时,用步兵、骑兵发起猛烈反击。这就较充分地发挥了己之所长,削弱了瓦刺军队的优势,从而使明军能够迅速地变被动为主动,仅在五天时间内便迅速地击败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京师部队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使瓦刺军不敢窥视京师;而且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然而北京保卫战也留下了后遗症。被瓦刺放回的英宗在宦官和佞臣的拥戴下发动夺门之变、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重登帝位,废景帝为成王。而当年拥立景帝并力主抗敌的于谦却在石享、徐有贞等卑劣政客的诬蔑下被英宗杀害。 于谦的被害令天下人扼腕叹息。大敌当前,于谦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保家卫国。成为北京保卫战的中流砥柱。他的节操和功绩彪柄千古。于谦遇害后,有个叫陈逵的官员收殓了他的遗骸。后来,于谦的女婿又把灵柩运回故乡杭州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一样葬在西子湖畔。后人用“赖有岳于双少保(二人均曾被加封为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来缅怀两位民族英雄的气节和千秋功绩。

北京保卫战为什么能胜 介绍下明朝时期的北京保卫战前因后果~

谁能介绍一下明的北京保卫战中的永定门之战

明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皇太极率清八旗军攻打北京,一场北京之战在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外展开。为解京城之危,蓟辽督师袁崇焕仅率九千骑兵,日夜兼程两昼夜,抵达广渠门外,寒冬饥馁,露宿扎营。在崇祯帝不准进城的情况下,袁崇焕军与清军数万人在广渠门外展开了浴血野战,激战10小时,转战10余里,明军终于克敌获胜。当时袁崇焕横刀跃马,冲在阵前,左右驰突,中箭很多,“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正如朝鲜使臣从北京向本国回报称:“贼至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回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奔三十余里。贼之不得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就连皇太极对广渠门之败也慨叹道:“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然而战后,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使立了战功的一代明将袁崇焕被下诏狱,遭磔于市。《明史·袁崇焕传》这样记载:“自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可见,袁崇焕之死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袁崇焕被被害后,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
永定门之战明朝四个总兵,永定门之战明朝四个总兵,满桂、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结果,满桂、孙祖寿阵亡,麻登云、黑云龙被俘,四个总兵两个阵亡、两个被俘。所以永定门之战,明军失利。

崇祯时期北京保卫战有几路勤王军

京门初战首先在德胜门外打响,城外明军,主要是大同总兵满桂和宣府总兵侯世禄的勤王部队,另外参加战斗的还有城上的卫戍部队。后续战斗还有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率九千关宁铁骑。

北京保卫战是谁指挥的?

于谦北京保卫战
土木失利殃及京师中流砥柱彪柄千古
一个昏庸的皇帝,做出了一项愚蠢的决策,看似强大的亲征,却犯了一个低阶的错误,不仅身为俘虏,而互几乎酿成亡国之错。一位大臣在危急关头,在生死之间,大声疾呼:“社稷为重,君为轻”。又是他,身先士卒,大败敌军,迫使也先送回那个昏庸的皇帝。他,虽为社稷而战,为国家而操劳,但面对重登皇位的昏君能善终吗?
尽管他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却青史留名。他就是明代第一名臣——于谦。

你好,主要领导者应该是于谦。资料有介绍: 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想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北京保卫战双方投入兵力

明军人数在20-22万。
瓦剌军队大概在5-8万人左右。
京师保卫战或称北京保卫战是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中国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击退的战争,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明军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覆没后,京城只剩下部分守城部队。为了迎接战斗,于谦重组京军。他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以及浙江兵来到北京,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22万多人。
瓦剌军队大概在5-8万人左右。
出自《明朝那些事儿》的描写
虽然现在京城内的士兵数量已经将近二十万,但毕竟作战经验不足,为以防万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征集士兵充任预备队。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毕,总计二十二万人。
勉强够用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也先的兵力总计也不过几万人,为什么城内有二十几万人还只是勉强够用呢?

南京保卫战介绍。

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上海淞沪会战中失利后展开的一次保卫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南京的作战。该战役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与日军抵抗作战。由于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惨重,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八个多月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大明朝北京保卫战,刚吃了大败仗的明军为什么能全胜

北京保卫战刚吃了大败仗的明朝升任于谦为兵部侍郎,令其全权负责北京的保卫工作。但根据当时的体制,兵部尚书无权直接指挥军队,朱祁钰特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重任,命令在京所有将领必须听从于谦指挥,否则于谦有权先斩后奏。
重任在肩,于谦当仁不让,立即撸起袖子开始干活。
首先诛除王振亲信,平息民愤,稳定内部;接着解决“国不可一日无主”的问题,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遥尊被瓦剌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使也先挟英宗作为政治工具攻城掠地的企图破灭,又便于统一部署京师的保卫工作;然后解决人才问题,提拔了不少有才能的将领,调兵遣将,妥善安排。
鉴于土木堡之战犯了许多兵家大忌,尤其是后勤保障很糟糕之血的教训,于谦把后勤保障提高到“最高级别”,把后勤工作当成法宝,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准备。
一是人力准备。
土木堡之变后,京军损失绝大部分,剩下的守城部队很少,必须重组,充实力量。于谦除了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入京,还把沿海为倭寇准备的“备倭军”也调来了,再把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浙江兵调来
后,北京兵力由数万人增加到22万多人,人数上超过了来犯的瓦剌军。
二是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个重要官员,到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兵买马,然后进行训练,作为预备队备用。
三是筹措武器装备。
当时的情况糟得不能再糟,北京守军中有盔甲的将士不到十分之一,兵器同样严重不足,几个人用一把刀一杆枪的现象很普遍。于谦命令工部加紧赶制武器,将南京库存的126万件兵器紧急调入北京,派人到土木堡收
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装备,共得头盔9000多项、甲5000多件、火枪1.1万多杆、火铳2万多支、火箭44万枚、火炮800多门。
四是更换明军的战服、军旗。
五是粮食准备。
民以食为天,粮食更是军队的命根子,没有粮食,军队就会不战自溃。当时有数百万担粮食储备在通州,而且是为北京储备的,是北京军民一年的口粮,但因无法快速运到北京,有人担心被瓦剌军夺走,建议一把火
烧掉,于谦坚决不同意。在于谦的领导下,紧急运粮的工作开始了。官府征用500辆大车日夜不停地运输;动员百姓及官兵家属、亲友自备车辆运粮,运费官府支付,运到北京20石以上另发一辆银子。几天工夫就完成
了运粮任务,军心大振,民心稳定。
六是为官兵预支半年工资和军饷。官兵们欢呼雀跃。
七是发动群众支援前线。
为了备战,于谦把全城军民都动员起来。
城内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筹集大量砖石、木材、石灰、工具等备用;组织力量加固北京周边的城墙,长达45公里;增修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
改城内侧土筑为砖砌;深浚城壕,加强城防;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定门扉11000多个,在东、西、南面城墙上绑上5100多丈长的沙栏木。
八是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准备切断瓦剌军后路。
九是严惩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任用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
十是改革军制,把之前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
经过一个多月准备,北京守军兵精粮足,士气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到来的保家卫国战斗中奋勇杀敌。
准备工作做好了,气势汹汹的瓦剌军也到了,还把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带上了。
由于准备充分,经过五天五夜激战,土木堡之变的悲剧不但没有重演,明军还越战越勇,在于谦的统一指挥下,利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把瓦剌军打得人仰马翻。
屡战屡败的瓦剌军攻城不克,意欲和谈,却是一厢情愿,于谦尿都不尿他!
这边厢在北京吃了大亏,那边厢进攻居庸关的部队又不顺利,被守关明军挡在关外,各地增援北京的明军又陆续抵达,再不脱身,连退路都没有了!
十月十五日夜,生怕退路被切断的瓦剌军向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撤退。于谦立即命令明军乘胜追击,在固安、霸州等地追上瓦剌军,击溃一万多人,大将阿归等48人成了明军的俘虏,被瓦剌军抢走的一万多头牲畜也“物归原主”。
当年十一月八日,瓦剌军全面溃退,被赶出塞外。

2149 北京保卫战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2149 北京保卫战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选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2149 北京保卫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无也。
――老子《道德经》
开篇
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4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

如何介绍明朝时期的北京城 急!

北京,在元朝称作大都。公元1368年,明朝大军攻占大都,标志了元朝灭亡,这是北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率领明军攻占元大都的人,就是明朝大将军徐达。虽然今天在北京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了,但是在明朝时候,这位大将军是明朝的开国功臣第一人,也可以称得上是明朝与北京相关的第一人。当然,当时的北京并不叫北京,而是称为北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