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是从江西来的吗 布依族的由来
布依族的由来
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 布依族的由来
[这篇小文也是应《僚人家园》的有关讨论而写的,今天再放到这里来,算是给贝侬们提供点我们民族的文史资料吧。
——南粤孤客]
在近几天僚人家园的论坛中,有的贝侬不知道布依族人族称的来由,而误以为是贵州的布依人故意脱离僚人大家庭,自立为一个民族的。
而现实中,很多布依族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民族称谓是怎么来的,误以为壮族与自己不是一家人。
为此,特录下《惠水布依族》(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所作的有关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1951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召开贵州省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布依族的代表向大会提出提案,认为:‘仲家’、‘夷族’的称呼,对本民族带有歧视和侮辱的涵义,建议用本民族自称的译音为族称比较恰当,贵州省人民政府经过研究,将这一提案交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处理。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随即以函件和电话等多种形式广泛地、深入地征求各地布依族群众的意见。

1953年8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仲家’(布依族)更正民族民称代表会议。
大家一致认为‘仲家’、‘夷人’、‘水户’、‘土边’、‘本地’等名称,有的带有歧视性和侮辱性,有的容易引起误解,不利于民族团结。
会议商定,凡是用本民族语言称为‘pu4?jai4’的都属于同一民族。
‘pu4?jai4’是本民族固有的名称。
又鉴于全国通用汉文字,所以需要汉文名称,经过讨论,决定按照音译法选用‘pu4?jai4’相近似的‘布依’两字作为族称。
这次会议,充分体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名从主人的原则。
会后,贵州省民委于1953年8月31日将会议总结报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同年10月10日,中央民委以民-(53)字第77号文件函复赞同。
相隔两天,又以民-(53)字第78号文件通报全国有关单位,新华社即将这个总结报告送交《新华日报》发表或摘要发表。
从此,正本清源,恢复了布依族族称的本来面貌,布依族人民有了自己统一的名称。
……”
就此,南粤孤客补充几条资料和意见如下:
(1)历史上,自元代以降,大多数的文献资料都将贵州的僚人称为“仲家”。
对此,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是因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调邕管(今广西南宁地区)八姓兵(估计其中应该有不少当地僚人)征讨洞溪蛮(今湘黔交界地区及黔南部分地区),八姓兵的统帅是仲氏。
故,八姓兵治下的僚人被称为“仲家人”;二是“种家亦作仲家”(云南《弥勒州志》),是根据僚人大多数是居住在河谷溪边的特点来称呼的。
其实,从僚人的语言角度分析,我以为“壮”与“仲”是同音异写。
(2)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民-(53)字第78号文件以前,贵州省惠水境内在1949年11月24日获解放之后,首先在僚人的高度聚居区成立“金安彝(夷)族自治区”;1952年10月3日正式成立惠水彝(夷)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在与汉族的交往中惠水僚人是自称“夷(依或越)家”、或“夷(依或越)族”、“夷(依或越)人”的,当时根据音译,将“夷(依或越)”误写成“彝”。
(3)就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通讯条件和僚人普遍缺乏汉文化教育来看,上文提到的“以函件和电话等多种形式广泛地、深入地征求各地布依族群众的意见”是极其有限的,以至都不能与广西境内的僚人沟通,互商族名的认定。
政府也似乎没有这样的意识。
(4)因此,可以说布依族族称是贵州的僚人在与省外的其他僚人隔离的情况下,根据自古以来的民族自称音译定名的。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7-24 14:01 布依族先进有多少人 姓氏怎么分的 ???谢谢哈 删除 团队的补充 2010-07-24 14:09 布依族的姓氏,也往往成片出现。
如;独山、荔波一带的黎、莫、郭、白、蒙、覃、玉等姓;都匀、平塘一带的陆、莫、韦、杨、赵、索、唐、李等姓;贵阳、惠水、贵定、龙里一带的陈、班、龙、董、韦、王、罗、黄、莫等姓;安顺、平坝一带的韩、柏、郭、龙等姓;罗甸、望谟、册亨、贞丰、安龙一带的王、黄、陆、罗、岑、韦、蒙、梁等姓;镇宁、关岭、六枝、紫云一带的伍、韦、卢、马、罗等姓。
反映了布依族“聚族而居”的特点。
布依族先进有多少人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