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对李斯 李斯的一生,便是一部秦王朝的興衰史
李斯的一生,便是一部秦王朝的興衰史
“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迥異尋常……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曾國藩家書》
李斯推動了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在他的協助下,他和秦始皇共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並且,他的政治理念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製的基本格局。
李斯作為秦朝的丞相,他親自見證了秦王朝的崛起和衰弱,他的人生軌跡,便是一部秦王朝的興衰史。
【李斯】
一、從楚國小吏到秦朝丞相,李斯的人生逆襲之路
以鼠為志,不甘平凡的楚國郡小吏
李斯,出生於楚國上蔡,他年少的時候,在郡裡從事著小吏的工作。
在楚國的政治體系中,小吏是最底層的公務員。
從李斯的人生規劃來看,他顯然志在從政,好在亂世中,有一份衣食無憂又體面的工作。
《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
但像李斯這樣家裡沒礦,身後又沒大佬提攜的寒門子弟,要想有所成就,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斯在小吏這個位置上待了一段時間後,便對這種穩定卻升遷無望的工作感到厭煩了。
有一次,李斯正在糧倉裡統計當年糧食產量的數據時,發現了一些老鼠絲毫不懼人來,還在大搖大擺吃著囤積的栗米。那一刻,他想起了之前在辦公處附近的廁所裡,見到的那些吃髒東西的老鼠,每當看到人和狗到來時,便受驚四處逃竄的慘樣。
“同樣是老鼠,為何糧倉裡的老鼠生活得如此安穩,而廁所裡的老鼠卻整天擔心受怕呢?”李斯冥思苦想,最後,他得出了那個影響他一生的世界觀:
“環境決定一個人成就上限的高低!”
《史記·李斯列傳》: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譯文:一個人是成為賢人,還是沒有出息的普通人,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他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這條被李斯奉為真理的“老鼠哲學”,促使不甘平凡的李斯決定擺脫現在安穩的生活,轉而尋求能夠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時代大舞台。
【李斯的老鼠哲學】
於是,20多歲的李斯,辭別老母,踏上了求學之路。
拜師荀子,決定將秦國作為自己展示才華的舞台
“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李斯辭了工作後,便以平民的身份遊歷諸侯之間。後來,他聽聞儒學大師荀子正在楚國蘭陵縣開設私塾,招募學生。
李斯聽聞後,欣然前往,好向這位名動六國的大師“荀卿”學習治國理政之術。
《史記·李斯列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唯有借助聖人教化世人,才能“使天下皆出於治”。在治國之道上,荀子比起其他儒學大師崇尚以“仁”治國外,他在吸收諸子百家理論的基礎上,還強調要仁愛和法制並行——“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大略》)
“名師出高徒”,正是荀子這種能夠兼容百家的教學理念,才使他能夠以儒家大師的身份,教導出李斯和韓非子這兩位傑出的法家人才。
李斯學成畢業之後,他原本的第一選擇是靠荀子引薦,讓他拜入楚相春申君黃歇的門下。
可當荀子打算滿足李斯這個理想的時候,李斯卻拒絕了:“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遊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
其實呢,是李斯內心嫌棄“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史記·李斯列傳》)
對於李斯的野心,荀子看得明白,他也不好強求,畢竟,自己一個趙國人都到楚國任職了,又幹嘛要去操心自己的弟子是侍奉楚國還是秦國的問題呢?
【天行九歌李斯和韓非】
天要下雨,由他去吧!
投靠呂不韋,獲得了步入秦國政壇的入場券
李斯來到秦國的時候,秦莊襄王剛剛去世,此時13歲的嬴政繼承了父親的職位,權力卻掌握在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手中。
李斯充分發揮了其“審時度勢”的老鼠精神,他一到秦國,便以荀子門生的身份,“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
呂不韋看著這個師出名門,自身又頗具才華的年輕人,對自己如此尊重,完全沒有某些稍微有點名氣的讀書人便恃才傲物的特徵,他的內心很高興,便讓李斯到秦始皇身邊做了一名的侍從郎官。
至於這其中呂不韋是否有讓李斯這個“親信”做視野的意思,李斯並不會在乎,在李斯看來這算是自己拿到通往秦國政壇的入場券了。
【天行九歌李斯投靠呂不韋】
勸秦始皇兼並六國、離間六國君臣、勸阻秦始皇驅逐六國客卿,三大功勞令其成為秦始皇心腹大臣
李斯到秦始皇身邊後,他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自己該怎麽站隊呢?
以他的眼光,不會看不出,秦始皇對於呂不韋是非常不滿的,只是限於實力不夠,才暫且容忍呂不韋掌控朝政、當自己“後爹”之事。
《史記·呂不韋列傳》: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時時竊私通呂不韋。
李斯如履薄冰,他一方面交好呂不韋,另一方面又討好秦王政,這種兩頭吃的做法讓他的升遷之路步步都是危機。
但李斯不怕,他知道呂不韋和秦王政用自己,是因為自己真的有才華!
只要他不對一方做出太過分的事情,他都可以用自己的功勞來抵過。
李斯給秦始皇上了三條意義比較重大的建議:
1,勸說秦始皇趁山東六國疲弱之際,兼並六國,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
《史記·李斯列傳》: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幾也。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複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秦始皇聽取了李斯的計謀,並且封他做了長史。
2、李斯讓秦國用金錢去收買六國君王的寵臣,讓他們離間君王和忠臣的關係,如果有不願意被收買的,便趁機暗殺他們。
借助這個辦法,秦國在攻打六國的過程中,省了不少力,比如李牧、司馬尚等人,便是因為被小人離間,慘遭君王殺害。
《史記·李斯列傳》: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3、秦始皇因為韓國派鄭國來做奸細的事情,決心驅逐六國的客卿,李斯以六國人才對秦國利大於弊為論點,成功說服了秦始皇廢除了《逐客令》。
【秦始皇劇照】
李斯的計策打動了秦始皇,這使得他能夠以呂不韋門客的身份,在呂不韋倒台後,逃脫清算,並晉升秦始皇陣營的核心圈子。
官拜丞相,兒子娶秦朝公主,女兒嫁秦朝王子,走上人生巔峰
李斯成為丞相後,秦始皇為了體現對他的恩寵,“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史記·李斯列傳》)

三川指的是河南洛陽這片地區,在秦朝時,三川郡大概範圍包括今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的伊、洛水流域和北汝河上遊地區。
戰國時期,三川郡一度是秦國與山東六國爭奪的戰略目標,張儀曾對秦武王說:“秦軍佔領三川郡,就能挾令周天子,成就王業。”
從這份殊榮便可以看出,秦始皇儼然將李斯捆綁在了自己的帝國上,這就是兄弟間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李斯的兒子李由請假回家看望家人時,李斯擺了宴席為他接風,當時“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見此盛況,感歎到:“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
【李斯劇照】
李斯以一名楚國平民的身份,遊歷於諸侯之間,他侍奉秦始皇,協助其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
秦國統一六國後,李斯尊奉秦始皇為皇帝,堅持廢分封,推行郡縣製,輔佐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車軌制度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史記·李斯列傳》)
秦始皇感恩他的付出,封他為帝國丞相。此時,李斯的地位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二、沙丘政變,篡改遺詔,李斯的命運轉折點
李斯和秦始皇,互相扶持,共同創業,堪稱君臣典範,倘若秦始皇未曾先走一步,大概李斯也會成為秦朝的“周公”吧。
但命運從來沒有“如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隨之而來趙高發起、李斯參與的沙丘政變,成了李斯命運的轉折點。
《史記》記載: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餘群臣皆莫知也。
遺詔在趙高手中,知曉這件事的又只有胡亥、李斯、趙高和五六名秦始皇親信的宦官,至於大臣們甚至連秦始皇的死訊都不知道。
在這種情況下,李斯為了防止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傳出去後,引發社會動蕩,便將此事給瞞了下來。
趙高看到李斯的態度,便想借機做文章,來一手篡改遺詔,另立胡亥為帝的操作。
而趙高敢這樣做的原因,除了秦始皇的遺詔在自己手中外,還有秦始皇堅信自己能得到不死藥,故而生前未立太子的緣故在其中。
也就是說,此時此刻,只要趙高將手中的遺詔改寫,再配合李斯的權勢,那麽,這件事便可以瞞天過海。
趙高也不是簡單人物,他看出了李斯骨子裡對於“權力”的執著,因此,他認為自己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將李斯這位帝國丞相拉到自己的陣營中來。
趙高對李斯曉以利弊:“遺詔在胡亥手中,如今決定誰做繼承人就在你我一句話罷了。不過,你覺得自己和蒙恬相比,誰更受扶蘇公子信任?而一旦扶蘇公子掌權,那麽,你的地位必定受到威脅,到時候您只能交出相位退印回家了。
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史記·李斯列傳》)
【趙高劇照】
李斯是一個很現實的人,趙高在給他描述從龍之功的前景那一刻,他的心裡便已經動搖了,最終,李斯做出了抉擇:於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
三、一子落錯,滿盤皆輸,帝國丞相身陷囹圄,被夷滅三族
在關乎帝國命運的棋盤上,李斯、趙高既是對弈的棋手,同時,自己也是對方實現野心的重要棋子。
李斯原本以為憑借自己的地位,可以輕鬆把握局勢,讓胡亥、趙高都成為自己手中的工具人。
殊不料,李斯自己才是那個“一子落錯,滿盤皆輸”的敗者。
李斯和趙高為了幫助胡亥坐穩皇位,他們聯合起來,殺死了對胡亥地位有威脅的扶蘇公子、蒙恬、蒙毅及秦朝宗室。
《史記·李斯列傳》: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鹹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原本,胡亥的權力還有扶蘇、蒙恬可以製衡,使他不能專權誤事,但當李斯助力讓趙高掃清障礙後,他這個位高權重的丞相,其實已經只剩下“虛名”。
丞相的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可謂不高,但說到底,這份權力還是要通過君王認可,才能具體實施下去,這也是李斯幫助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制度的核心要素——皇權至高無上。
李斯沒有來得及享受他想要的從龍之功,公元前208年7月,李斯被趙高“腰斬鹹陽市”“而夷三族”。
【李斯劇照】
一年後,公元前207年9月,趙高殺死胡亥,另立子嬰為秦王,五天后,子嬰殺趙高。
同年十月,劉邦攻入鹹陽,子嬰率百官投降,秦朝正式宣告滅亡。
結語
李斯協助秦始皇結束了從春秋開始,幾百年來諸侯混戰的動亂局面,他推動了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
但李斯出於私利,與趙高、胡亥合作,殘害忠良,奴役百姓的行為,又最終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這不得不說秦朝“成也李斯,敗也李斯”。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麽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參考資料:
【1】《六體書論》:小篆者,李斯造也。
【2】《六書緣起》:秦始皇帝初並天下,丞相李斯,奏同文字,作《倉頡篇》七章,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
【3】《史記·李斯列傳》
【4】《史記·秦始皇列傳》
【5】《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