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皇帝在位时间表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是哪位?

火烧 2022-01-28 03:35:20 1087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是哪位? 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是哪位?孝宗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赵昚 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是哪位?  

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是哪位?

孝宗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於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逊位,让位与儿子宋光宗赵敦。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终年68岁。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生平 孝宗登基后,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秦桧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阻击,大败。接着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队损失惨重。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

赵_胸怀壮志被称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为何伟大的宋孝宗也拯救不了南宋?

宋孝宗再厉害也说不过皇上呀,毕竟很多事情还是皇上做主。

明朝皇帝在位时间表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是哪位?

南宋历代皇帝

  高宗赵构(1107~1187,1127~1163年在位),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钦宗赵桓弟。15岁封为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做了俘虏,北宋灭。其时,康王赵构正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拥兵万人在外。宋旧将臣便拥戴他为皇帝。翌年(1127)五月初一日,21岁的康王构在北宋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正式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构即为高宗。为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即位初年,尚能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但他不是力图北进收复中原,而是一心想讨好金人,南迁后建行在与临安(今杭州)。意即临时安顿,只知道向金纳贡称臣,苟且偷安,在位三十六年,酿成偏安之局。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但精于书法,善真(楷书)、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宋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逊位,让位与儿子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终年68岁。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孝宗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     宋光宗赵惇(1147年--1200年),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在位5年,享年54岁,死后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宋光宗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当时著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宋光宗自己却不思朝政,沉湎酒色。      宋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1168~1224)南宋皇帝。名赵扩。宋光宗次子。1194~1224年在位。淳熙十六年(1189)拜少保、武宁军节度使,进封亲王。绍熙元年(1190)立为储嗣。五年为宗室、枢密院事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所拥立。即位后,曾以赵汝愚为相,不久罢免,依任韩侂胄,使其专权长达14年。嘉泰四年(1204),采纳韩侂胄(Tuōzhòu)的建议,追封岳飞为鄂王。开禧二年(1206),削去秦桧所封王爵。同年在准备远未充分的情况下,依韩奏请,下诏攻金,招致战败。嘉定元年(1208)与金议和,签订嘉定和议。主要条款为:金、宋改称伯侄之国,赔偿金朝银30万两、绢30万匹、钱300万贯 ,函韩侂胄首于金;金退出所占南宋的淮南、陕西等地。这些条款比孝宗与金朝订立的和议条款更具屈辱性。议和期间,南宋政府杀韩侂胄,函首送至金廷。此后,杨后与史弥远操纵朝政多年。十四年,宁宗派使节赴蒙古谈判,拟联蒙灭金,但宋军对金作战失利,反而丢城失地。     宋理宗(1205~1264,1224~1264在位),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宋朝皇家的一个亲戚,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他的前任宋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弘,立贵诚,即为宋理宗。   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1234年南宋联蒙古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宋度宗赵禥(1240年-1274年),原名赵孟启,1251年赐名孜,1253年立为皇子,赐名禥,是南宋第六位皇帝(1265年-1274年),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弟嗣荣王赵与芮之子,宋理宗的侄儿。儿时聪敏,时常一语破的,令理宗喜爱。在位10年,享年35岁,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可是宋度宗长大后十分昏庸无能。他即位时,金国已经灭亡多年,蒙古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他却将军国大权交给奸臣贾似道,政治十分腐败黑暗,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自己却依旧穷途奢侈,荒淫无道,沉湎于酒色之中,南宋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只有等着灭亡。     宋恭帝赵㬎(xiǎn)(1271年-1323年)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谥号恭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赵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佑。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当时蒙古大军己占得淮河以北,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权之后,渡过长江向南宋行在临安(今杭州)进发。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蒙古乞和。势如破竹的蒙古大军在击破各地的防缐,相继降服了长江中游诸州。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蒙古对战大败,不久,谢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晚矣,南宋已寿终临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   宋端宗赵昰 (1269年 - 1278年,1276年 - 1278年在位;昰:音同“是”),南宋第八位皇帝,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哥哥,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蒙军攻克临安时,5岁的小皇帝被俘。赵昰和母亲杨淑妃和弟弟赵昺由国舅杨亮节等护卫,仓皇出逃福建,定行都于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号景炎,行宫为平山阁(当时时值战乱,哀鸿遍野,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当地人民甚感其恩,蒙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民遂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祭祀南宋高宗赵构及入闽的益、广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将:文天样、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当地泰山宫便塑这些神像,实是回避蒙元的查禁,以泰山宫作掩护,泰山宫现存完好)。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皇上为躲避蒙军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湾,“龙舟”倾覆,端宗皇上遇溺于水中,虽然被左右随从救起,但已经喝了一肚子的水。端宗皇上吓得好几天都讲不出话来,结果生病了。因蒙古追兵逼近,他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州(今广东省雷州湾)。可怜一个不到10岁的小皇上宋端宗经此颠簸,又惊病交加,几个月后便死去了,葬于永福陵(今广东江门)。   赵昺(1272年-1279年),南宋第九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1278年-1279年在位)。赵昺一般被称为宋帝昺,亦称宋卫王、幼主、幼帝、末帝等。赵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6年2月,蒙古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5岁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谢太皇太后因身体不适,暂居临安)。他与其兄赵昰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老的拥护下南逃,蒙古军队统帅伯颜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斩草除根,便遣张弘范、李恒等人追击。当时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职,判泉州。1276年夏,赵昰即位称帝,是为宋端宗,继续和赵昺南逃,在蒙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崖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蒙,陆秀夫整顿内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蒙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大宋王朝彻底灭亡。

南宋有几个皇帝

南宋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二年。分别是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隰,宋端宗赵昰,宋卫王赵昺

1、宋高宗(1107—1187),名赵构。南宋第一任皇帝。

靖康二年(ll27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

屈辱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韩世忠等三大将兵权,杀害岳飞。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强烈反对。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传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

2、宋孝宗(1127—1194),名伯琮,赵昚。

宋太祖七世孙。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史称“乾淳之治”。

3、宋光宗(1147—1200),赵惇,宋朝第十二位皇帝。

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禅位,赵惇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

4、宋宁宗(1168—1224),赵扩。

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

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庆元党禁”。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

5、宋理宗(1205—1264),原名赵与莒,后改名赵昀,南宋第五位皇帝。

理宗即位后,有史弥远专政,他只沉湎于酒色,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弥远亡,理宗亲政。

1234年与蒙古军联合灭金。1259年,蒙古军攻打鄂州,奸相贾似道称臣纳贡,划长江为界国家败亡之势已成。

6、宋度宗(1240-1274),原名孟启,后改名赵禥。

赵禥在位10年,即位时,金国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飘摇之中。

7、宋恭宗(1271—1323),赵显。

咸淳九年(一二七三)封嘉国公。十年即位,谢太后临朝称诏,建元德佑。

恭帝继位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

8、宋端宗(1269—1278),赵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在位2年。

7岁继位,虽然朝臣江万载、陆秀夫等坚持抗元,力图恢复宋朝,但在元军的打击下,端宗东逃西避,疲於奔命。景炎三年,端宗为躲避元将追逐,上船避入广州湾,惊病交加,于4月病死。

9、宋末帝(1272年——1279年),赵昺。

赵昺宋亦是南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第九位)。端宗死后,赵昺1278年登基,1279年去位。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赵昺时年8岁。在位1年,是为宋朝最后一位帝王。

扩展资料:

金国南下灭掉北宋俘虏徽钦二帝北去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政权延续大宋国祚。赵构这个皇帝史学家对他争议很大,普遍认为他是个昏庸之君,尤其是他和秦桧勾结杀害岳飞,更是落下了千古骂名。

如果把赵构的帝王一面去掉,站在常人的角度分析,赵构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他对金兵的畏惧,可以说已经超过常人的理解范围,甚至不如一个弱女子有骨气。

只要金国一发兵,他不思如何组织军队抗金,赵构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逃跑。他先从南京逃到扬州,又从扬州逃到杭州。金兵渡江南下他又从杭州逃到绍兴,甚至干脆坐船逃到海上,畏金兵如虎,人都被吓魔怔了。

赵构在应天府登基,迫于形势启用了主战派,利用抗金将士阻挡金兵,保护他顺利南渡临安。形势刚一好转,他立马打压主战派,重用主和的汪伯彦、黄潜等小人。

在岳飞已经取得抗金局势的主动权时,赵构和秦桧互相勾结冤杀了岳飞,落下千古骂名,这是赵构一生都难以洗去的污点。为了保住他的小朝廷,赵构不顾国土沦丧、家人被辱,厚颜无耻的向金国投降称臣。

秦桧是举世公认的大奸佞,为世人所不齿,然而赵构却对秦桧宠信有加。赵构畏惧金国如虎,他认为秦桧从金国南归,必可以与金国的最高统治者有联系,所以他重用秦桧,通过他与金国议和。

秦桧在赵构一朝,两度任宰相。他杀害岳飞,积极打压主战派,力主绍兴和议。赵构对秦桧此举很是赞赏,赠秦桧府邸、加封益国公、建家庙,亲赐祭器。秦桧死后赵构追赠他为申王,谥号"忠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君主

南宋第二个皇帝是赵构什么人

养子,赵构自己丧失了生育能力

宋孝宗赵昚 (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五月二十八日,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南宋最好的皇帝

南宋孝宗赵眘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秦王赵德芳六世孙,宋高宗同宗侄子,后过继给宋高宗为子并即皇帝位。他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

南宋一共有哪几位皇帝

南宋 · 宋高宗 赵构 · 宋孝宗 赵眘 · 宋光宗 赵淳 · 宋宁宗 赵扩 · 宋理宗 赵昀 · 宋度宗 赵禥 ·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 宋恭帝 赵显 · 宋端宗 赵昰 · 赵昺

宋朝的皇帝都很昏庸无道吗

也不是,宋朝也有几位明君)——太祖赵匡胤仁爱,太宗赵光义有谋,真宗能纳谏,仁宗行变法(虽然失败了)。这几位都还行。后来的就没法说了。

评宋朝皇帝   宋朝320年的历史经历过18个皇帝,其中真正被世人所认同的可能只有太祖皇帝一人,其实不然,除去南宋三末帝年纪太小无法评价外,另外的15个皇帝都各有千秋,宋朝之所以能立足320之久与他们的耕耘分不开的。   先从太祖说,太祖皇帝,名匡胤,各种史书总把他"神话",不可否认的是太祖功绩非凡,不仅结束了唐以来的割据局面,为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人自己也习惯把本朝太祖皇帝作为一面镜子来对比当时在位的皇帝,而宋朝的皇帝也以太祖为榜样,希望能做出如太祖皇帝般的丰功伟业,元人是比较敌视宋统治的,对宋史的   编修工作也有众多苛刻之处,但是提到太祖的时候还是不禁感叹其神武.明一直是比较推崇宋朝,对太祖的评价也是全部认同,"宋太祖帝神武聪慧,乃汉人一大幸事,如非太祖继周,中原战乱无修之日。"无论从元人修编的<宋史>,还是明人编著的<记事本末>,以至于现代的一些书中都把太祖写得无所不能,太完美了,相信大家对此的感觉应该不比鄙人差,太祖皇帝英武的地方书里写得太多了,在这就不多费口舌了,来说说他其他的地方吧,呵呵。首先大家会想到的可能是太祖制定的一些政治和军事上的   措施最终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其实不然,政策是要随时改变的,在当时来看,太祖制订的一些措施是十分有利于稳定刚刚建立不久的宋朝的,也很有实用效果,只是太宗后的皇帝太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继承太祖时指定的“家法",就算是南宋初国家面临着严重的亡国威胁还是紧抓不放,难道这是太祖的错吗?各种书籍上没谈到   宋的军事虚弱方面就会提级到这里,习惯性的把黑锅扣在太祖皇帝头上,呵呵,客观来说,太不公平了,中国的史书评价一个人总是习惯性的走两个极端,好与坏分得很清.被认定为"好人”的人就尽量回避其的污点,而被认定为"坏人“的人就倒霉至极,他所有功绩基本都会被磨灭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在宋朝范围内)就是太祖皇帝,岳飞(好人一方,呵呵),坏人一方就是高宗皇帝,秦烩.这里先说太祖吧,剩下的以后再聊,太祖皇帝其实不是一个如史书上说得那么完美的皇帝,他完全可以再做的更出色一些,如在对国家统一方面,给后代留下了无数隐患,南方的交址,西方的吐蕃,西北的党项,这完全是他在位期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他的宽容放纵政策使这些少数民族十分轻视中原王朝,完全没有汉唐以来那种中原王朝的尊严,尤其是党项和交址,给以后宋的国防上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至于辽那更是太祖可望而不可及的了,太祖把它视为最强大,最有战略威胁的对手,但始终不敢动手的一个对手,在与北汉的三次战争中深深体会到了辽的潜在威胁,这与他后来力主迁都长安有很大关系,在太祖后期基本上把收复燕云的期望放在继任者身上了.   另外对皇位继承的问题上也是险些造成宋的内乱,虽然他偏向于传位于光义,但其内心是极不情愿的,毕竟自己的2个儿子都年过20了,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不会大公无私的,在其内心深处是极其矛盾的,导致到最后也没有真正的解决好这一问题,自己也死于   疑案中,宋史对此记载甚少,也可以说是基本略过了.   太宗皇帝为太祖皇帝亲弟弟,太祖在位期间官至开封府尹,爵位至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即皇帝位前为太祖登基费劲心机,与赵普齐心合力一起辅佐太祖,对宋初的稳定做出积极贡献,"斧声烛影"得到皇位后,励精图治,积极选拔人才,使其在位期间达到了宋朝的极盛时期,为后来宋朝的长期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做出突出的贡献.   但是太宗时期的政治军事上的失误更是不可回避的,<宋.记事本末>中委婉的指出了宋朝真正形成"积贫积弱"之势开始于太宗末年,太祖皇帝留给太宗的江山是蒸蒸日上,国力逐渐上升阶段的,经历过太宗统治的22年后,传给真宗时国家就显得有些苍白,不是那么有朝气了,太宗在此有着不可回避的责任。   首先,对外战争.收复苏杭地区,攻灭北汉,完成统一,但既而对辽和党项的战争都是以失败或者无功而反告终.两次大规模的灭辽战争的失利对宋朝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使宋朝内部产生厌战和恐辽情绪,可以说两次北伐的失利根本上断绝了宋朝统治者灭辽从而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皇朝想法,宋朝军事和政治上特别是心里上对辽的优势从此丧失,宋人都是谈辽色变,避免谈及战争问题,太宗本人更是在高粱河之战中臀部被射中两箭,以后岁岁必发,以至于最后丧命于此,这对太宗个人和宋朝都是耻辱.对党项的政策失误也为后来西夏的兴起提供了优越条件,太宗没有坚决的追击李继迁,为后代带来了无穷的后患,这都是太宗皇帝的重大失误,宋朝之衰始于太宗,以前的以宋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被打乱,北方的女真,高丽等民族,番国陆续投向契丹,使历代以中原王朝为中心被宋,辽两个超级大国争霸所代替,宋依开始与辽对称南北朝,也就是承认了辽的大国地位,使宋越发在与辽的对抗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另外影响较大的事件就算是王小波,李顺的起义了。这次起义的意义是十分不寻常的,起义军首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同时又是在宋建国的初级阶段,也是在宋比较稳定强盛的一个阶段,发生了这样大规模的起义不能不说明些问题,这在宋太宗还在沾沾自喜自己的成绩的时候为宋统治者敲了一击警钟,阶级矛盾继续恶化,动摇了宋对两川的统治.   综观太宗22年的统治来讲是功大于过的,太宗时期正式确立了文人的统治地位,以文官代武官统治地方已成规,使宋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同时也造成了武官地位低下,军事制度落后,无人关心武学,使北宋一代无一良将.太宗收苏杭,灭北汉,定泉州,完成统一,这点是不可磨灭的,也是宋朝在军事上达到的最高点,也是宋王朝达到极盛的时期,当时周边各部,各国无不向往宋朝,纷纷与宋廷建立朝贡关系,但是北伐失败后形势急转直下,为宋后来军   事上的疲软还有朝廷内外对辽的恐惧心里,认为辽是不可攻取的,只有尽最大努力节制契丹,防御为主了。   总之,太宗皇帝不愧为一代雄主,为推动宋朝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统一的完成是其最大功绩,就这一点也就足够了。   宋真宗,名赵恒,太宗皇帝次子,宋代第三位皇帝。   作为宋朝第一位皇太子,赵恒无疑是幸运的,宋朝经历了太祖,太宗两朝的经营,已经稳定了宋朝的统治,经济也朝着向上的趋势发展,国内无事,人口,耕地,财政积累都在不段增加。不过太宗留给真宗的又是一个危局,在祖国的北部依然屹立着强大的辽国,西北有强悍的党项族扰边,东南的交趾时服时叛,国内阶级矛盾不段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都导致了宋朝的危局,宋真宗赵恒就是在此决定宋朝命运的时刻继承大统的。   “澶渊之盟”在真宗时期算是个大事件了。   宋人把真宗对辽的战争看作是胜利,把“澶渊之盟”看作是外交上的胜利,其中不免有些阿Q精神,但是仔细分析也不无道理,金人、元人评价“澶渊之盟”也都较偏向于宋朝,毕竟在宋军先败后胜,而且有可能全歼辽兵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个让步,当然当时的真宗也已经是惊弓之鸟了,对胜负没有把握,但是从个方面因素分析,宋军获得最后胜利的可能性要远远超过辽军,辽倾国南下,集中了全国精兵近30万,孤军深入,志在直捣东京,重演当初辽太宗灭晋的历史,当时河北、河东都在宋军手中,辽以无路可退,只有向前,但在宋军的强烈阻击下不能继续南进,使其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不过当时的真宗既无必胜的信心也无继续战争的心思,这与太祖、太宗相比相差甚远,和是其最大的动力,况且用当时不到宋朝0。5%的年岁入来换取和平,对宋朝来说无痛无痒,而且最让真宗欣慰的是有汉高祖刘邦贿赂匈奴的先例,自己也不算太丢面子,此时的真宗对辽兵也是惧怕不已,灭辽对他来说永远是个梦了。   真宗自从即位后就一直想做个被后人称颂的太平天子,但是在武功方面他确实无任何值得骄傲的地方,为了寻找平衡,在灭辽无望的情况下,屡次搞大型的封禅行动,以次来证明国力的强盛,这是真宗另一大失误的地方,太虚荣使其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误区。   对党项的纵容也是其外交上的失误,真宗任其发展,不加任何节制,对党项一再退让,使其逐渐强大起来,为后代留下了无穷后患,事实证明后来的西夏对宋的威胁和对宋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辽,使宋在西北无立足之地,产马之地尽失,造成了两面受敌的境界。   不过真宗在治理内政上却有一番政绩,从根本上确立了文人统治的地位,使宋朝的文化得到的超速发展,各种诗人层出不穷,使周边国家对宋朝文化向往不已,辽无论从经济和文化都无法与宋相提并论,真宗非常勤政,对奏章的阅览常常至深夜,经常在半夜熟睡中想起批阅不对的地方就马上起身再做修改,在真宗的努力下,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细节此处就不做详细介绍,一般的关于宋的书籍都应该有所说明。   综观真宗皇帝的一生,作为皇帝他不算出色,但绝非平凡,他曾想有所为,但是受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其一直压抑在内心的火无法尽情燃烧,在对外战争没有取得任何成绩,所以把精力主要投入在治理内政上了,宋朝自太宗朝以来防内松外的策略得以延续,文人的绝对统治地位得以加固,武将在朝廷里已无任何发言权,不仅位低于宰相,甚至在边界交战地区,决策权通常都在文官手中,武将只是执行任务的工具了。   虽然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受挫,但是宋朝经济,文化在真宗朝继续高速发展。   纵观整个宋朝的历史,可以发现,两宋十五个皇帝(不包括南宋最后5年中的三个未成年的小皇帝),没有太出色的。虽然人们常将“唐宗宋祖”并列,但实际上宋太祖赵匡胤比起唐太宗李世民来,不知要逊色多少倍。否则,即便有一两个颇有作为的皇帝,整个宋朝也不至于被辽、金甚至西夏欺负。这十五个皇帝中,昏君倒是出了不少,宋徽宗则是最有名的一个。要说宋徽宗,也算有些本事,不过他的本事全在诗词书画方面,如果他不是皇帝,大概会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之一。但历史把他推到了皇帝的位置,这不仅对他,而且对全国老百姓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公元1100年,他的兄长,当时的皇帝宋哲宗,年仅23岁就一命呜呼了,没有儿子。关于皇位继承人,朝中就有不同的看法,当时的宰相章敦认为他“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他的母亲向太后则坚决要求将皇位传与他。最终宰相不敌太后,他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国之君。可这位宋徽宗,不但没有治国之才,而且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并且笼络了蔡京,童贯,高俅之类的贪婪小人,还不时去妓院逛上一番。一国之君到了这个地步,亡国应当不会太远了。果不出所料,徽宗即位27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127年,金兵的铁蹄踏破了开封,他和他的长子宋钦宗被俘虏到金朝,最终客死在那里。至于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就是一个大大的昏君,此后昏君也不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宋朝的皇帝中没有一个是暴君,宋朝统治的仁慈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整个宋朝,特别是北宋,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除非“确系谋反”,一般不杀大臣的。就是朝中官员犯了再大的错误,诸如公开顶撞皇帝等等,也最多是贬到“远恶军州”,照样当官,照拿俸禄。即使确系谋反,一般也是在狱中赐死而已。这同其它朝代,特别是后来的明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宋朝的官员,不论京官还是外观,待遇都非常优厚。虽然没有调查过,但我估计宋朝官员的平均寿命在历朝历代应当是最长的,呵呵。   纵观整个宋朝,有些现象是其它朝代不多见的。第一没有妇女和宦官干预政权,这与唐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是没有皇位斗争,宗室相残;第三是没有藩镇割据,没有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第四是没有诸如五代十国时期的禁军作乱。就以上几点看来,宋朝似乎是一个颇为不错的朝代。但事实并非如此。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都要面临两方面的矛盾,一是外患,二是内忧;并且大多数朝代,特别是统一的朝代,都是内忧远重于外患。宋朝则是一个例外,整个宋朝都是外患重于内忧。外患来自辽、金和西夏对北部边境的侵略。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差的惊人,这些战争一直是胜少败多,甚至屡战屡败;不得已,只好同辽、金和西夏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整个宋朝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并不是说明农民生活得都很好,而是因为这些阶级矛盾,这些“内忧”被外患这一主要矛盾掩盖了。宋朝多昏君,昏君以外的皇帝,也大多没有太大的作为。这些皇帝之所以“昏”,之所以没有作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看到外患这一主要矛盾,而仍然把“内忧”作为重中之重。看来后来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并不是他的“创新”,而是有着老祖宗的。   以前看一些历史书,很多史学家指出宋朝致命的弱点是“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细细想来,还是很有道理的。宋朝建立后,赵匡胤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不使宋朝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他和他的幕僚们思考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温和地削夺各地将领特别是节度使的兵权,“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尽人皆知;并将大量军队集中到京城,即所谓“守内虚外”。然后又实行“三司”领兵,枢密院调兵的制度,两者之间互相牵制。并且实行“兵无常将,帅无常师”,各地将领之间调动频繁,甚至士兵不知自己的将领姓甚名谁。以上的措施还是有一点好处的,就是避免了节度使拥兵自重,保证了皇权和政权的稳固,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但其代价则是异常沉重的,一旦打起仗来,政府常将一些文臣调到前线,指挥军队;这些文臣大多没有指挥才能加之军队操练不勤,老弱残兵多,战争后果可想而知。   直到南宋建立初期,这些状况才有了一些改变,不知是不是被金兵的铁蹄逼的。在对金的斗争中,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将领,民族英雄岳飞则是其代表。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取得了抗金斗争的一个个胜利。可偏偏“南宋无良相”,当时的宰相是大奸臣秦桧,他不想着如何抗金,而是千方百计想着削夺岳飞的兵权,又怂恿宋高宗下了这个旨意;当其阴谋得逞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这大概是古代史上最有名的冤案之一了。后来从一本书上看到,据可靠的考证,秦桧曾在南宋初期被俘虏到金朝,在那里向金朝统治者投降,然后金朝又令其到宋朝专门搞破坏。看来秦桧不仅是奸臣,而且是汉奸,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由此也足可看到宋高宗的昏庸无能。   不久之后,秦桧病死。当时金朝是金海陵王在位,此人是一暴君加昏君,把金朝弄得乌烟瘴气。公元1161年,宋金又打了一仗,此战双方各有输赢,金军略处上风;但不久金朝内部发生了内乱,贵族完颜雍自立为皇帝,也就是金世宗。而那位金海陵王,正带着军队同南宋打仗,妄图灭亡南宋;但此人对其下属过于残暴,导致士兵哗变,最终此人被杀,而金兵不久也退到了北方。两年之后的1163年,宋高宗因为太过软弱,引起大臣们的不满,不得不将皇位传于他的养子,就是宋孝宗。宋孝宗在南宋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他当政的近30年中,宋金没有发生战争,南宋的经济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皇帝(411)南宋(5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