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300字司马迁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300字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300字
1.历史人物的小故事(300字左右)
商鞅: 商鞅,卫国人,又名卫鞅,原名公孙鞅,原是卫侯庶子一支的后代,平素喜欢刑名之学,因见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来到魏国,投奔魏国相国田文。
不巧,田文已经去世,公孙痤接任了相国。于是,卫鞅只好委身在公孙痤门下。
公孙痤知道卫鞅是个贤才,就推荐他当了中庶子,每有大事,必定与他一起谋划、商量。卫鞅的计策没有不成功的。
公孙痤非常爱惜这个人才,想把他推荐到更高的职位,但还没有来得及,公孙痤就一病不起。魏惠王亲自前往看望公孙痤,见公孙痤病情严重,奄奄一息,就垂着泪,问:“先生,您如今有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寡人将把国家托付给何人?”。
公孙痤说:“中庶子卫鞅,虽然年轻,实在是当世的奇才。你把国家交给他治理,胜过我十倍!”惠王不吱声。
公孙痤又说:“您如果不用卫鞅,一定要把他杀掉,不要让他离开国境,以免被其他国家用了,成为魏国的敌人。”惠王说:“行!”离开公孙痤家,上了车,惠王叹了一口气,说:“公叔真是病的不轻,让我把国家托付给卫鞅,又说‘不用就杀了他!’卫鞅有什么本事?这岂不是糊涂话吗?“惠王离开后,公孙痤召卫鞅到床头,对他说:“我刚才对于国君是这样说的。
想让国君任用你,国君不同意。我又说,如不用就杀了你。
国君说行。我一向是先君后臣,所以先对国君说,然后再告诉你。
你必须赶快走,否则将大祸临头!”卫鞅说:“国君既然不能用相国之言用臣,又怎么能用相国之言而杀臣呢?”。卫鞅并没有离开卫国。
大夫公子昂和卫鞅关系好。公子昂也向惠王推荐卫鞅,惠王始终不用。
秦宫论道 闻听秦孝公下令求贤,卫鞅于是离开魏国来到秦国,求见孝公的宠臣景监。景监和卫鞅探讨国家大事,发现他是个人才,就向秦孝公举荐。
孝公召见,问卫鞅治国之道。卫鞅对以伏羲、神农氏、尧、舜,话还没有说完,孝公就睡着了。
第二天,景监见了秦孝公,孝公责备他说:“你的门客是个佞人。他的话迂阔无用。
你为什么推荐他?”景监退朝后对卫鞅说:“我让你面见君主,想让君主重用你。你为什么用迂阔之谈亵渎君主的听觉?”卫鞅说:“我希望君主行帝王之道,君主没有悟出来。
愿再见君主一面,谈一次。”景监说:“君主心里不痛快,非等五天以后不能说。”
过了五天,景监又跟孝公说:“我的门客,话还没有说完,希望您能再见他一面,望您答应。”孝公再次召见卫鞅,卫鞅详细陈述了夏禹画土定赋,以及商汤武庚顺天应人的历史。
孝公说:“您确实博闻强记,然而古今情况不一样,你所说的还是没有用。”于是挥手让卫鞅退下。
景监早在门外等候,见卫鞅从宫中出来,迎上前问道:“今天谈的怎么样?”卫鞅说:“我给君主谈王道,还不满君主的意。”景监不高兴地说:“人主任用人才就像猎人制造猎具,一天到晚指望着能打到猎物。
怎么能舍去眼前的礼仪而效法远古的帝王呢?先生算了吧!”卫鞅说:“我原来没有体察出君主的意图,恐怕他志向高远,而我故意用那些话试探他。现在我知道怎么办了。
如若再让我见君主一面,不愁不被任用。”景监说:“先生两番觐见,两次让君主不高兴。
我还敢饶舌让君主发火吗?”第二天景监入朝谢罪,不敢再说卫鞅的事。景监回到府上,卫鞅问:“您又向君主提我了吗?”景监说:“没有。”
卫鞅说:“可惜呀!君主下求贤令,而不能任用,卫鞅将离开了。”景监说:“先生,上哪里去?”卫鞅说:“还有六个国的国君,难道就没有比秦君更好贤才的吗?即使没有,难道没有想方设法超过您的吗?卫鞅将求他们去。”
景监说:“先生,您不要着急。再等五天,我跟君主说。”
又过了五天,景监进宫陪伴孝公。孝公正在饮酒,忽然看见飞鸿,停杯叹息。
景监上前说道:“君主为何看见飞鸿而叹息?”孝公说:“过去齐桓公说:‘我得到仲父,就象飞鸿有了羽翼’,寡人下令求贤已经好几个月了,还没有一个奇才来,就象鸿雁,徒有冲天之志,而没有羽翼之资,所以叹息。”景监说:“臣的门客卫鞅,自言有帝、王、伯三术。
过去说帝王之事,您认为迂远难用,现在还有‘伯术’呈献给您,希望您拿出一点点时间,让他把话说完。”孝公听说有“伯术”,让景监马上把卫鞅找来。
卫鞅来到,孝公问:“听说您有伯道,为什么不早赐教给寡人?”卫鞅说:“臣不是不想说,但是伯术与帝王之术不一样。帝王之道在于顺民情,而伯之道在于逆民情。”
孝公勃然大怒,手按宝剑,脸色大变,说:“伯道难道一定要逆人情吗?”卫鞅说:“琴瑟声音不和谐,一定要改弦更张。政治不改革,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小民安于目前现状,不顾长远利益,可以共享成功之乐,难以共谋事业开端。比如仲父相齐,改革内政和军法,把国家划分为二十五个乡,使各地的民众各守其业,使齐国旧制彻底变革。
这难道是小民所乐于支持的吗?等到国家内部安定团结、外敌威服,君主有明君之名,百姓享受改革的好处,然后才知道仲父是天下的奇才。”孝公说:“您确实有仲父那两下子,寡人怎敢不把国家交给您,听您的。
但不知您的本事在何处?”卫鞅说:“过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要。
2.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300字
岳母刺字
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尽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3.我要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 300字左右 急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人。
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活于明代晚期,崇祯六年(1633年)逝世,终年71岁。徐光启是明末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高级官员,担任过翰林院检讨、詹事府少詹事、河南道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位,71岁时又被授为文渊阁大学士。
当时的明王朝政治腐朽,吏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对外实行反动统治,国家的整体水平下降,以至于整个国家十分萧条窘困,劳动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徐光启为人守正不阿,面对这个局面,他向朝廷提出了许多救国救民的主张,可是都没有被采纳,他反而受到了贵族官僚的排挤迫害。
于是他把大部分精力从事于科学研究,写出了中国集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巨著《农政全书》60卷。徐光启与汉代胜之、东魏贾思勰、元代王祯,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
4.编写一个历史人物的小故事,300字左右
说详细点啊,是改编还是创造啊?
转载一个关于文天祥的
不平凡的桥——文天祥的传说故事
●刘文光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从杭州败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兵,率师从闽西进军漳州,所闻福州失守,宋帝败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闽南与闽西交界的坂寮岭,退到险要的倒岭赶筑营垒,沉着应急。元兵来势凶猛,紧迫在后,文天祥的兵马渡过下畲溪的木桥,仰望天空,说了声“天助我!”立即,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岖的对岸。
那拆掉的虽是木桥,却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虑到战后百姓过往的需要,特地为当地留下不少金银,以备复建之用。当他带兵马要经过倒岭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闻讯接应,纷纷主动把家里的门板桌面都搬来铺架临时便桥。文天祥万分感激,当场为此桥取名为“大义桥”,后人也有传说为“待御桥”。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36373232
明朝万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间,在大畲溪建起了坚固的石拱桥,并在桥头建立了壮观的碑亭,以纪念信国公文天祥举义驻师。树立的三块石碑,均有秀丽的碑文。
传说后来当地著名的文人林希严(林泰)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满怀地写了《题国公桥》一诗:
当年丞相过桥东,
战马啸啸满路风。
万古人间留壮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伤心荒涧碑犹在,
放目寒山事已空。
吊古不堪回首望,
冷烟萎草夕阳红。
这首凄凉,悲壮的诗篇,表达了后人对文天祥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
请留言
5.历史人物的小故事,100
· 荆轲刺秦王 · 李斯谏逐客 · 信陵君救赵
· 纸上谈兵的赵括 ·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 廉颇负荆请罪
· 屈原沉江 · 田单的火牛阵 · 燕昭王求贤
· 孟尝君与他的门客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商鞅南门立木
· 墨子破云梯 · 范蠡和文种 ·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 孔子周游列国 · 伍子胥过昭关 · 晋文公退避三舍
· 公子重耳流亡他国 · 曹刿抗击齐军 · 齐桓公九合诸侯
· 周公辅佐成王 · 盘庚迁都 · 妇好及妇好墓
· 商汤和伊尹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鱼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闭月 · 一骑红尘妃子笑
· 刘罗锅智告贪官 · 鲁班造木鸢 · 梅妻鹤子
· 吴三桂·陈圆圆和逼死坡 · 汉武帝封将军柏 · 高力士脱靴
· 杨贵妃与“贵妃鸡” · 诸葛亮拜师 · 腰斩李斯
· 管仲辅佐齐桓公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 赵飞燕姊妹花擅专宠
· 赵高指鹿为马 · 项羽自任西楚霸王 · 张良进履
· 蔺相如完壁归赵 · 徐福东渡日本 · 周文王重用姜尚
· 吕后诛杀韩信 · 三潭如何印明月 · 秦王灭六国
· 萧何月下追韩信 · 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 · 秦王政诛嫪毐
· 勾践卧薪尝胆 · 玄武门之变 1.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兵败差点亡国,成为吴王奴仆,后来极力讨好吴王,被放回越国,以精图治卧薪尝胆最终一雪会稽之仇灭了吴国
2。战国时,苏秦游说秦王想让他采纳他的政治理念,但秦王没有如此,苏秦十分落魄的回到了家。他的嫂子很看不起他,不给他做饭,他的妻子不给他织布,他的父母不和他说话。苏秦受了刺激,发誓出人头地,于是夙兴夜寐,发愤读书,将头发悬在粱上,这样要是困了头倒下来就会疼。要是还不行,就用针刺大腿,鲜血直流,这样就不会困了。终于他成就了事业挂六国相印。
6.有关以下历史人物的故事,300字左右
妙慧救康熙 康熙年间,北京城有个破落户子弟杨起隆,平日里爱舞枪弄棒,结识了不少酒肉兄弟,也喝过几天墨汁,有点韬略。
那一年“三藩”叛乱,京师里连禁卫军也调去平叛,杨起隆认为时机已到,便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自称朱三太子,谣言惑众,又纠集一帮狐朋狗友,准备刺杀康熙,夺取帝位。 有人将此事密告了康熙,可康熙那时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皇帝,一昕此事,以为几个市井无赖,能成什么气候,癞蛤蟆吐口水还能淹死人?康熙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一天,康熙接到前方捷报,轻轻地舒了口气,连日来绷紧的心弦总算是松下来了,找个地方散散心吧。这时,一个新来的宫女端着茶进来,把茶放在茶几上,又悄悄地出去了。
康熙帝望着她那轻盈、苗条的身姿,长长的叹了口气,她多象苏麻喇姑呵,可她不是。苏麻喇姑现在在哪里呢?唉!如今连见一面都不能了埃 原来,苏麻喇姑是太皇太后的女官,她比康熙大三四岁,从小侍候康熙,可以说是青梅竹马。
两人长大后,更加心心相樱康熙爱她美貌善良,更爱她才华出众。康熙那一手好字,是她手把手教出来的,连康熙的天子龙袍的图案,都是她亲笔描的。
康熙曾暗许她,将来立她为后。谁料到,太后把苏麻喇姑调到身边后,就不再让她和康熙往来。
后来,太皇太后把她许配给大学士索额图,她宁死不嫁,情愿出家为尼。如今弄得连她在哪个地方出家也不知道。
皇宫里的祖训家规也象一座山把他俩隔开了。 当皇上,并不是万事如愿哪!康熙正在感叹,忽然一阵喊杀声从远处传来,康熙急忙拔出宝刀,带几个侍卫,寻声赶去,赶到西华门,见一伙歹徒正在和侍卫们格斗,来势十分凶猛。
带头那人正是杨起隆,他一见康熙提刀而来,便张弓搭箭,对准康熙,弓开满月,正要放箭,只见一道白光,杨起隆右手鲜血飞溅,箭一偏,从康熙头上擦过,几个待卫扑了上去,一群喽罗拥过来将杨起隆救走。 杨起隆手上负伤,往外逃窜,被不知那来的三、四十个尼姑装束的女兵挡住,这时康熙带人追来。
两边夹攻,杨起隆这一伙乌合之众,死的死,逃的逃,很快就被打退了。 这些尼姑兵给皇上叩头,康熙看那领头的穿一身粗布尼装,质朴俊美,气度不凡,再一细瞅,不觉惊喜交加,动情地喊一声“苏麻喇姑!” 那人正是苏麻喇姑,她双手合十,说道:“皇上,小尼出家,取名妙慧。”
说完,他看了康熙一眼说:“皇上,没伤着吧?刚才我看见杨起隆向皇上射箭,我甩出一支袖箭,可惜没把他射死。” “你什么时候学的这么高的武艺?”康熙问。
妙慧淡淡一笑,说:“骑射乃满人立国之本,小尼怎敢忘了根本。” 康熙又问:“你们怎么能赶得那么巧呢?” “不知何人给小尼送了封信,说杨起隆近日就要刺死皇上,小尼带着会武的众姐妹下山,想助皇上一臂之力。”
说到这里,妙慧行礼道;“贼人已遁,万望皇上小心为是,小尼告辞了。” 康熙一听急了,苦苦相留,妙慧眼里闪着泪花,说:“皇上,小尼已答应太皇太后不再见皇上,这次已是破格了的。”
说罢带众尼向宫门外走去。 康熙见怎么也留不住,只好送她出门,刚迈出宫门,一支冷箭从门后射来,妙慧眼快,一下子侧身挡住了康熙,自己却中箭倒地,侍卫们赶上去,把那门后的逆贼砍成了肉泥。
康熙抱起脸色苍白的妙慧,一声声喊道:“苏麻喇姑!苏麻喇姑-…” 妙慧慢慢地睁开两眼,只说了一句:“皇上,我快活。”面带微笑,合上了眼。
康熙如万箭穿心,悲恸欲绝。 后来,官兵抓住了杨起隆,康熙立刻下令将他凌迟处死,替苏麻喇姑报仇。
康熙一辈子也没忘记苏麻喇姑。
7.历史名人故事300字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8.收集历史人物故事(字数不少于300字)急~~~
司马迁 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
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

司马迁不作声。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百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
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拿不出这一笔钱,只能受「腐刑」(宫刑)来选择「偷生」这条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决心以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
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前93)终于出狱。武帝对司马迁的才能还是爱惜的,任命他为中书令。
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记》。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 李时珍 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
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
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
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
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
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
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
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