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 从屡战屡败到军事天才,曾国藩悟出了《易经》的2个精髓

火烧 2023-03-01 04:59:08 1061
从屡战屡败到军事天才,曾国藩悟出了《易经》的2个精髓 曾国藩来自湖南偏远的农村,出身贫寒,少年时“逢考必挂”,连续六次名落孙山,从政后屡战屡败,曾三次意欲自杀,最终越挫越勇,战功卓著,青云直上,位极人

从屡战屡败到军事天才,曾国藩悟出了《易经》的2个精髓  

曾国藩来自湖南偏远的农村,出身贫寒,少年时“逢考必挂”,连续六次名落孙山,从政后屡战屡败,曾三次意欲自杀,最终越挫越勇,战功卓著,青云直上,位极人臣。

有段历史讲到曾国藩一介儒生带兵与太平军打仗。太平军人多势众,湘军势单力薄,起初湘军都是打败仗,屡战屡败输得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还被人嘲讽“跳水冠军”

后来再战太平军,曾国藩写下遗书,带领将士们与太平军背水一战,结果大获全胜,极大地鼓舞了湘军的士气。这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影响和鼓舞着士兵赢得整场战役的最后胜利。   曾国藩提出一个观点:天下之事少有自然而然且顺水推舟而成功的,自己没有洞悉事态,就更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

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在《国防论》中评价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认为凡领军者都应效法曾国藩。曾国藩统兵打仗的精髓就是下面2个用兵思想,是在洞悉《易经》之后悟出的精髓

一、以拙制巧

太平军作战灵活机动,或声东击西,或围魏救赵,机变百出。曾国藩不与太平军争奇斗巧,他的战术是“结硬寨,打呆仗”,在进攻太平军占领的城池时,不一味蛮攻,而是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

湘军围城,通常设置两道长壕,内壕用以围城,外壕用以阻援,进退有据,攻守得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迫使前来进攻的敌人陷于被动。安庆、九江、天京,湘军都是这样打下来的。如湘军进兵围安庆时,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安庆城外挖了两道长壕;进至天京城下的雨花台后,又利用4个月的时间赶挖筑起两道“深沟高垒”。战事结束,城墙外的地貌就都被湘军彻底改变了。这种战术虽然历时长久,其效果却是毋庸置疑的。

二、以静制动

曾国藩认为:对流动作战的敌人,不能 “追剿”,必须“防剿”,“变尾追之局为拦头之师,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贼”。可见,对付流动作战,曾国藩用兵思想就是:以静制动

曾国藩奏折 屡败屡战 从屡战屡败到军事天才,曾国藩悟出了《易经》的2个精髓

以静制动、以拙制巧等用兵思想,把阴阳变化之理具体运用在军事活动中,表明曾国藩洞晓阴阳变化之理。曾国藩如何领悟阴阳变化之理?与《易经》有关。

曾国藩后来回忆说:自己10岁熟读《五经》,开学八股文,文采略有小成。曾国藩于《易经》用力至勤。1844年,曾国藩在“致温弟沅弟”的信中列出了自己每日要读10页的“熟读书”,《易经》名列其中;《曾国藩日记》至少有五次曾国藩通读《易经》的记载。研习《易经》,让曾国藩洞明阴阳动静变化之理。比如:曾国藩有一个重要的人生态度:“求阙”。

有人说:西方智慧的源头是柏拉图,印度智慧的源头是《奥义书》,中国智慧的源头是《周易》。

《周易》这部特殊的经典,在我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高。

在远古知识匮乏的年代,周易就相当于今天的“百度知道”,自古以来,无数人受到周易的启发改变命运......

但是很多人觉得《周易》这本书晦涩难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始阅读。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这本《图解周易》,他使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难懂的古文用白话告诉你,把深奥的原理一一图解给你看,从起卦到讲解,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让你即使读不懂文言文,也能了解易经所说的知识。

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最后引入到《周易》,以图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为您讲授学习《周易》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厚厚的一大摞书,讲述了易经全文原文、译文与给后人的启示。每天睡前读一读,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自己的人生感悟,何乐而不为?

这本图解易经,才48元钱,如果您想购买的话,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易经(3)曾国藩(9)太平军(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