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发掘的帝陵有哪些 當年發掘雷峯塔地宮,真的在金盒子裏,發現了一隻白色蜈蚣嗎

當年發掘雷峯塔地宮,真的在金盒子裏,發現了一隻白色蜈蚣嗎
1000多年前,篤信佛教的吳越國王錢俶,爲慶賀他的一位妃子誕下皇子,斥重金修建了一座佛塔,取名爲皇妃塔。而人們卻因該塔建造在夕照山上的雷峯之上,也就稱此塔爲“雷峯塔”。
後來,這座塔又因一部《白蛇傳》的民間傳說,和魯迅的兩篇文章而變得家喻戶曉起來。
(雷峯塔掠影)
2001年,雷峯塔地宮的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展開,共出土了近百件珍貴文物,既印證了一個關於佛祖釋迦牟尼的古老傳說,同時也向世人再現了我國歷史上曾經繁榮的社會文化,以及活躍的對外交流狀況。
不過,隨着這次考古活動的塵埃落定,一些離奇的傳說卻甚囂塵上。其中有一則傳聞是這樣說的:有位考古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時聲稱,在雷峯塔地宮的考古現場,發現了一隻裝在金盒裏的白色蜈蚣。更爲神奇的是,專家們把這只蜈蚣裝在一個有細小透氣孔的玻璃瓶中,第二天發現這只蜈蚣竟然不翼而飛了,而瓶子卻完好無損。
那麼,這個傳說是真實的嗎?有多少可信度呢?
爲了解開這個謎團,讓我們首先走進雷峯塔,瞭解一下它厚重而坎坷的歷史。
北宋開寶8年,吳越國王錢椒爲安奉“佛螺髻發”,動工興建了雷峯塔。佛塔落成後,錢椒爲慶賀一位姓黃的妃子生子,將它命名爲“皇妃塔”。 塔爲八面七層,塔身磚石結構,外圍木構檐廊,內壁八面鑲嵌有石刻佛經。整座佛塔規模宏麗,金碧輝煌,屹立在衆山環抱之中,掩映在西子湖畔的湖光水色之上,構成了盛極一時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雷峯夕照”。
在歷史上,雷峯塔曾遭遇數次劫難,塔身受損嚴重。
宋徽宗宣和年間,雷峯塔遭受雷擊,造成塔頂部分受損。在其後的方臘起義中,雷峯塔更是被焚燬,塔院及塔身的木構檐廊蕩然無存。雖然在南宋初年,雷峯塔得到了修復,但已由原來的7層減至5層。元代末年,雷峯塔在一次大火中再遭重創,木質結構被焚燒殆盡,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塔身。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杭州,“數十里外, 血流成川”,因懷疑塔身內藏有明軍,日本人便縱火焚燒孤塔,致使寶塔變成黃褐色。“東倭入寇,疑塔中有伏,縱火焚塔,故其檐級皆去,赤立童然,反成異致”。
(方臘起義)
1924年9月25日,在一個萬里無雲的晴朗之日,屹立了近千年的雷峯塔,終於抵擋不住歲月的侵蝕和人爲的破壞,轟然倒塌了。
雷峯塔倒塌的新聞,轟動了全社會,部分愚昧的百姓相信塔磚有“辟邪”“宜男”等說法,蜂擁而至,肆意挖取。“聚而觀者日以萬計,競拾遺物,不憚顛躓”。還有一些地方軍閥,趁亂派兵劫取塔藏文物。當然,也有一些良知未泯之士,撰文懷古,唾罵痛惜。
2001年,爲配合雷峯塔重建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決定對雷峯塔進行發掘。在第一階段的考古中,出土了純銀阿育王塔、金銅造像、石雕菩薩頭像、銅鏡、銅錢以及大量石經、銘文磚、建築構件等文物。
其後,專家們對雷峯塔地宮正式發掘。這次發掘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因爲史料記載,雷峯塔的地宮內,供奉有佛螺髻發。
在發掘過程中,隨着重達1500斤的地宮蓋板被緩緩移開後,一塊面積不到1平方米的小小地宮赫然顯現在世人面前。
專家們在這個狹小的地宮中,找到了異常神祕、備受矚目的地宮舍利函。這個鐵盒子高50釐米,長近90釐米,重達200多公斤。在場專家們小心翼翼地打開舍利函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35釐米的鎏金銀質金塗塔。雖歷經千年,這座塗塔仍然熠熠生輝。
透過金塗塔塔身鏤空處,可以看到塔內放置着一個金質容器,這中間有一個金棺,專家推定,吳越王錢俶供奉的佛螺髻發,必定就在裏面。這是繼陝西耀縣神通寺發現佛發舍利之後,我國第二次發現釋迦牟尼的發舍利,珍貴無比。
(佛螺髻發)
而傳聞中所說的關於裝有白色蜈蚣的金盒子,其實就是指的這個盒子,裏面根本就沒有什麼白色蜈蚣,而是佛發舍利。
至於消息的來源,就更不靠譜了。並非什麼考古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時親口所述的,其實就是參與現場挖掘的工人,隨口胡說的。
那麼,又爲什麼會是白色蜈蚣而不是其它呢?
這還是受《白蛇傳》的影響,因爲據說蛇最怕蜈蚣。當年法海將白蛇鎮在雷峯塔下之後,爲防止它逃出塔外,又放了一隻蜈蚣看守。但後來白蛇出塔了,蜈蚣卻沒能出來,就永遠留在塔中了。
所以,這些傳說就是人們的杜撰而也,是附會於民間傳說的一種臆測,並無實據。更何況當年的考古過程,浙江一家電視臺還做了現場直播,根本沒有所謂白蜈蚣的出現。
(參考資料:《西湖志》《雷峯塔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