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什么隙的词语 成语: 一隙不通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火烧 2021-06-01 17:56:37 1048
成语: 一隙不通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成语: 一隙不通 成语简解 编号: 2654成语: 一隙不通注音: | ㄒ|ˋ ㄅㄨˋ ㄊㄨㄥ汉语拼音: yī xì ù tō g参考词语: 一窍不通释

成语: 一隙不通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成语: 一隙不通 成语简解 编号: 2654成语: 一隙不通注音: | ㄒ|ˋ ㄅㄨˋ ㄊㄨㄥ汉语拼音: yī xì bù tōng参考词语: 一窍不通释义: 义参「一窍不通」。见「一窍不通」条。Emoji符号: 1️⃣隙‍️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一隙不通”对应Emoji表情符号“1️⃣‍️”,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1️⃣‍️、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1️⃣‍️"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一窍不通」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商朝末年,纣王沉溺酒色,设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杀害许多直言进谏的忠臣,导致国势危在旦夕。纣王的叔父比干,是当时的贤人,他看到纣王如此荒淫无道,十分痛心,便劝谏他力图振作,远离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纣王不听,反而以贤人的心七窍皆通的传说为借口,要借比干之心来看看,便将比干处以挖心酷刑。孔子针对这段历史,很感叹地说:「纣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窍可通,比干就不会死了。」由此说明,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后来「一窍不通」这句成语,就从《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中所载的孔子的这段话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对某事完全不懂。典源: 此处所列为「一窍不通」之典源,提供参考。《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亡国之主一贯,天时虽异,其事虽殊,所以亡同者,乐不适也。乐不适则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为格,雕柱而桔诸侯,不适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截涉者胫而视其髓,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不适也。文王貌受,以告诸侯。作为琁室,筑为顷宫,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1>而视其心,不适2>也。孔子3>闻之曰:「其窍4>通,则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注解〕 (1)比干:商朝人,生卒年不详。商王纣的叔父,与微子、箕子称殷之三仁。因谏纣不听而被杀。 (2)不适:不合乎义理。 (3)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亦称为「孔子」,不直呼他的名字。 (4)窍:孔穴。此指人的心思、心智。书证: 01.明.宋应星《野议.学政议》:「试就今日青衿而概数之,百人之中,贯通经书旨趣成文可观者,十人而止;……而书旨、文字一隙不通者,百人之中,不下三十人。」 成语接龙

“通”字开头的成语

通权达变通宵达旦通今博古通宵彻昼通宵彻夜通时达变

“一”字结尾的成语

参差不一良莠不一

“一”字开头的成语

什么隙的词语 成语: 一隙不通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一毛不拔一丘之貉一败涂地一暴十寒一鼓作气一鸣惊人一窍不通一日千里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视同仁一筹莫展一网打尽一丝不苟一挥而就一意孤行一见如故一尘不染一知半解一落千丈

“通”字结尾的成语

一窍不通水泄不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豁然贯通广大神通一隙不通水息不通触类可通混融贯通八达四通水泄不通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一隙不通”分成的单字详解:

一, 隙, 不, 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