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小说 龍生九子,爲何沒有一條是真龍?看看龍的妻子你就明白了
龍生九子,爲何沒有一條是真龍?看看龍的妻子你就明白了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古代很多皇帝也都稱自己爲真龍天子。
那麼龍到底是什麼?龍子又有哪些特點?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事兒,讓我們通過本期內容瞭解一下。
一、中外定義的龍有哪些不同?傳說,龍是一種上古時代的生物,會騰雲駕霧,能控制風雨。
其實外國也有龍,叫Dragon,希臘的源詞是巨蛇。外國人現在說的龍是在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流傳的英雄史詩《貝奧武甫》中確定下來的。
外國人把龍這個形象分爲4種。
第一種真龍,是我們現在電影電視裏熟知的形象,第二種叫Drake,是真龍的弱化版,發育不良,或常扮演反派角色的惡龍,可以噴火。第三種是Wyvern,只有一雙翅膀和兩條腿。最後一種是Wyrm,接近蛇,沒有翅膀。
具體戰鬥力排名爲Dragon>Drake>Wyvern>Wyrm。
總之,外國人是把龍當做一種奇異的作戰生物來養的,跟養蛇、養象、養鷹一樣。
我們中國人就不一樣,把龍作爲一種圖騰象徵。
傳說中與伏羲結爲夫妻的女媧氏爲蛇首人身,與黃帝爭奪中原的蚩尤傳說也是蛇形,他的部落裏也把蛇作爲圖騰。
《說文解字》載:“蚩尤, 蟲也”,“蚩尤,異也。”
蚩尤的形態是奇異之蟲,也就是北方人所說的“長蟲”,蛇。
雖然黃帝時期已打敗蚩尤, 但以蛇爲圖騰的氏族部落勢力仍很強大。
後來,隨着上古時代兼併戰爭頻繁發生,有越來越多的部落加入到了黃帝的大家族裏,部落的圖騰中又吸收了其他部族的圖騰,形成了“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的龍形象,並最終成爲一種約定俗成的象徵。
所以說,我們中國人的龍,不單單是一種生物形態,更包含了我們上古先民征伐的歷史和各民族的團結融合。
現在我們中國人在國際社會上發出的聲音就是,“我們不惹事,也不怕事”、“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的民族。”
你知道這種精神源自哪裏了吧?就是源自我們祖先英雄善戰,又兼收幷蓄的精神。
不光我們的圖騰龍英武不凡,祖先還把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都列爲了神,並讓這些神保佑着我們中國人。
二、龍的兒子們古代流傳着一句話“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不同。”
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龍生了九個孩子,結果都沒有變成龍,並且各不相同。
那麼爲何龍的九個孩子都不能成龍呢?
那是因爲,他們的母親各不相同。龍跟不同的動物交合,生下了長相各異的兒子們。
我們有句話叫對牛彈琴,是形容牛不解音律,即使技藝再高超的琴師對牛彈琴,它仍然無動於衷。
《治世餘聞·》有云:“囚牛,龍種,性好音樂。”

傳說中,囚牛是龍子中性格最溫和的一個。而且他跟希臘神話裏的俄耳甫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喜好音樂。
如果有人問你,中國有沒有音樂之神,你就告訴他,我們龍的長子囚牛,就是音樂之神。
囚牛因爲喜好音樂,經常幻化成人的模樣,偷偷到人間去看一個名叫瑪雅的姑娘彈琴。它屢屢私下凡間,時間一長就被天庭發現了。按照天規,囚牛被抓回天庭問斬。
他死後,龍王把他的頭顱安放在瑪雅的琴上,以慰相思之苦。
後來,不光立在漢族的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絃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
睚眥這個詞,看似複雜,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到。
我們說一個人又小氣又記仇,就可以用睚眥必報。那麼睚眥是什麼意思?就是瞪眼的意思。
《史記》裏就講到這麼一個人: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從前有一個魏國人名叫范雎,在魏國時曾隨“中大夫”須賈到齊國去過一次,須賈懷疑他同齊國私通,報告了宰相魏齊。魏齊叫人把范雎毒打了一頓,范雎裝死,才得脫險。
後來范雎逃到秦國,憑藉一身本事做了宰相。秦國要討伐魏國,魏國派范雎的老相識須賈來求和。范雎化妝成又老又醜的乞丐,來看須賈,須賈覺得他可憐,便順手取件綈袍送給了他。
後來,當須賈知道范雎就是秦相,想起舊事惶恐萬狀,立即光着上身,跪在范雎面前請罪。范雎大罵須賈,當衆列舉了他的罪狀。姑念他贈送綈袍,不忘舊情,饒了須賈的性命。
可是,范雎要求須賈告訴魏昭王,把魏齊的頭送來,否則就要發兵打到魏國的國都去。
《升庵外集》:“龍生九子老二,嗜殺喜鬥。”
傳說中,睚眥的母親是豺狼,它既遺傳了母親能征善戰的優點,又遺傳了母親性格兇狠霸道、狡猾記仇的缺點,導致龍王非常不喜歡它,“其父嗔,欲棄之,幸而母親哀求,得以苟全性命。”
後來龍王把睚眥封爲兵器之神,常常被雕刻在刀環、劍柄吞口這樣的地方,用以增加武器的威力。
嘲風是什麼?這可真沒聽說過。
我們平常在古建築上看到的檐角獸,其中就有嘲風。傳說中它的母親是猞猁,長得像貓,喜寒。所以嘲風的形象帶有貓科動物的影子,它的下巴上有一小撮鬍鬚,形象憨態可掬。
《淵鑑類函·鱗介·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確(居)類書》雲:“龍生九子,……嘲風好險,形殿角上。”
在《淵鑑類函》裏說,嘲風平生好險又好望。
房頂上、城樓上,不正是它的好去處麼?所以龍乾脆派這個兒子當屋頂的守護神好了,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告訴家人。
後來,龍就把嘲風封爲了鎮宅獸,後被用作了檐角獸,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功能。
比如故宮太和殿上騎鳳仙人後面的的10個檐獸,分別是:龍(嘲風)、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
嘲風的安置,使太和殿頂的造型嚴整又富於變化,實現了莊重與生動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
蒲牢是龍的第四子,也是長得最像龍的兒子。
《文選》中漢班孟堅(固)的《東都賦》曰:“於是發鯨魚,鏗華鍾”。《注》:“(三國)薛淙《西京賦·注》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
古籍傳說裏說,蒲牢比較膽小,尤其害怕海面上的鯨魚。當鯨魚浮起來換氣,噴起水珠的時候,蒲牢就害怕得大叫。
龍也沒想到自己會有這麼膽小的兒子,於是說,要不你去廟宇裏守鍾,爸爸也給你封個守護神。
蒲牢比較乖,也沒問爲什麼,聽話地就去了,盤在大鐘上,作爲鐘紐。
沒想到,龍命人把敲鐘的木杵刻成鯨的形狀。
結果可想而知,蒲牢一見着鯨就嚇的大吼,真應了那句“聲若洪鐘”。
現在我們敲鐘的時候,好的鍾“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都有蒲牢的功勞。
狻猊是龍的第五個兒子,母親是獅子,所以狻猊的外貌形如獅。
傳說中,它的性格也比較獨特,喜煙好坐。
這是什麼奇怪的愛好?
就像我們生活中有的人喜歡聞汽油,有人喜歡聞下過雨的味道一樣,雖然狻猊喜歡聞煙味兒,但總歸是自己的兒子。
於是龍王跟兒子說,既然你這麼喜歡聞煙味兒,你就當個香爐的守護神吧,可以天天在香爐上聞各種香料發出的煙味兒。
這老五就比老四強,沒老四那麼老實,懂得提問。
狻猊有點不滿意,跟父親討價還價,“我雖然喜歡聞煙的味道,可每天聞也薰得慌。”
於是龍也讓他當了檐角獸,偶爾出門換換空氣。
龍的六子霸下,又叫贔屓(bì xì)它的母親是以長壽著稱的神獸龜,爲鱗蟲之長瑞。
《堅瓠集》雲:“霸下,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霸下和龜乍看之下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卻沒有。
我們知道龜類的性格是比較溫順的,可沾了龍血統的霸下卻非常皮,而且跟鬧海的哪吒有一拼。
傳說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人間的百姓可就糟了殃。好在我們有夏禹這樣的治水英雄在,用了特殊的方法降服了霸下。霸下從此跟着大禹開山治水,立下了汗馬功勞。
雖然霸下已經改邪歸正了,可是他的父親龍還是有點擔心,於是就用一塊比三山五嶽還要重的石碑鎮住了霸下,讓霸下成爲石碑的守護者。
以後的中國人,看着石碑上的碑文,就想起霸下的付出,從前的過錯便能功過相抵了。
狴犴又名憲章,狴犴的母親是虎,所以狴犴形似虎。
《龍經》有云:“狴犴好訟,亦曰憲章。”
傳說狴犴的性格黑白分明,嫉惡如仇。從小時候起,家裏凡是有不公平的事,狴犴總是要出頭。
狴犴的形象虎視眈眈,威風凜凜, 龍很喜歡它。
於是,他的父親龍就把他封爲人間正義的守護神,在官衙和監獄門口當——門把手。
我不知道狴犴有沒有後悔,但是很多國人都喜歡它, 認爲狴犴就是人間公平和正義的底線。
負屓跟石碑也有點淵源,因此很多人都把它和霸下混淆了。
負屓的外形與龍非常相似,所以有傳說負屓的母親是一條龍,但是因爲沒有進化完全,所以生出來的負屓也不是真龍。
《中國吉祥圖說》記載:“負屓身似龍,雅好斯文。”
因爲他跟霸下的關係特別好,所以跟父親申請到石碑上去陪霸下。
石碑上雕刻的龍是負屓,在地上馱着石碑的是霸下。
中國古代的建築物,大多都是木製結構的,最怕火。
這龍的第九個兒子就是能噴水的,叫螭吻。螭吻的母親是一條魚,所以它被認爲是龍和魚的結合體。
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爲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
根據可以噴水這個特性,龍也把小兒子螭吻派上了房頂,封他爲屋脊獸,主管家裏的防火事宜。
由於螭吻長得像魚,體型比較小,但也貴爲龍族。後人提出了“鯉魚躍龍門”的說法,爲了激勵寒門學子奮進。
三、總結從龍生九子的傳說中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的神話傳說看似高深又玄幻,實際上也是由許多接地氣又暖人的小故事組成的。
它不僅包含了中國人絢麗又浪漫的想象,也包含了因材施教的高明智慧,更蘊含了祖先對於後人的守護和祝願。
特別的是,龍安排的家宅守護神有三位之多,可見我們祖先對於家庭的看重。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龍之九子各自充當了中國人的哪些守護神。
囚牛——音樂之神 睚眥——兵器之神
嘲風——鎮宅之神 蒲牢——鳴鐘之神
狻猊——香爐之神 霸下——石碑之神
狴犴——訴訟之神 負屓——文學之神
螭吻——防火之神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