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举足轻重成语意思 成語: 充耳不聞是什么意思?
成語: 充耳不聞是什么意思? 成語簡解 來自《國語辭典》的講解: 編號: 616成語: 充耳不聞注音: ㄔㄨㄥ ㄦˇ ㄅㄨˋ ㄨㄣˊ漢語拼音: chō g ěr ù wé 反義: 洗耳恭聽近義: 不聞
成語: 充耳不聞是什么意思?
成語簡解 來自《國語辭典》的講解: 編號: 616成語: 充耳不聞注音: ㄔㄨㄥ ㄦˇ ㄅㄨˋ ㄨㄣˊ漢語拼音: chōng ěr bù wén反義: 洗耳恭聽近義: 不聞不問, 馬耳東風, 閉目塞聽, 置若罔聞釋義: 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語或本《詩經.邶風.旄丘》鄭玄.箋。後用「充耳不聞」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不聞不問」Emoji符號: ️ (這是本站原創收集整理的漢字“充耳不聞”對應Emoji表情符號“️”,為漢字添加生動形象的符號️、對照PNG圖片及動畫GIF圖,也方便大家復制粘貼到社交媒體等地方,點擊Emoji符號"️"和圖片鏈接還可以查看該符號在《EmojiAll表情詞典》中更詳細的介紹。)宋體矢量字庫:
楷體矢量字庫:
成語詳解 典故説明: 《詩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期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鄭玄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治學以古文經說為主,兼採今文經,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鄭玄解說《詩經》,宗於《毛傳》,如果《毛傳》講得不明確、太簡略,鄭氏便加以補充發揮,或者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了不和《毛傳》原有注文相混,便稱為「箋」,好像今天人讀書有自己意見時,寫在一張紙條黏在書上的「箋識」。《詩經.邶風.旄丘》這篇詩是在抗議衛國君臣對避難來衛的黎國君民不理不睬。鄭玄對這裡「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解說較為清楚,大意是說:「叔、伯這些衛國君臣,穿得很華麗,顯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氣勢,但是對於黎國君民呼救的聲音,卻裝作沒聽見。」「充耳」在此有兩層意思,它本來可以指冠冕垂於耳旁的玉飾,在此又可以指聲音進入了耳朵(,卻不聞不問)。後來就從這裡演變成「充耳不聞」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亦用來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典源: ※《詩經.邶風.旄丘》鄭玄.箋1>《詩經.邶風.旄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2>充耳3>。」鄭玄.箋:「充耳,塞耳也。言衛之諸臣,顏色褎然,如見塞耳,無聞知也。」 〔注解〕 (1)箋:注釋的一種。 (2)褎如:即「褎然」,服飾華美的樣子。亦可引申為態度傲慢自大的樣子。褎,音|ㄡˋ。 (3)充耳:塞住耳朵。亦指古冠冕旁的瑱玉,下垂及耳。書證: 01.清.李漁《奈何天.第三○齣》:「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 02.《大馬扁.第四回》:「(康有為)志在把些政治言論打動余成各來聽。奈余成各視他如見肺肝,任他說得天花亂墜,總如充耳不聞。」 03.《官場維新記.第九回》:「這裡袁伯珍只裝做充耳不聞,一面出了告示,按戶收起捐來。」用法説明: 一、 【語義說明】裝作沒聽見。 【使用類別】用在「聽而不聞」的表述上。 【例 句】 01>他只要一專心,屋外隆隆的車聲,他都可以充耳不聞。 02>雖然滿屋子的人聲吵雜,他卻似充耳不聞般地看他自己的書。 二、 【語義說明】形容拒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使用類別】用在「固執自信」的表述上。 【例 句】 01>弟弟充耳不聞的倨傲態度,令母親傷透了心。 02>他對你的意見都充耳不聞,能算是尊重你嗎? 03>他對師長的勸告一概充耳不聞,不知該拿他怎麼辦。 04>我已經一再勸告他,他卻總是充耳不聞,實在令人生氣。 05>身為主管,如果對部屬意見都充耳不聞,就算不得是位好主管。 辨識: 請參考『辨識616.html』 同「充耳不聞」及「不聞不問」都有不關心、不理睬的意思。異「充耳不聞」適用於對他人所發出的聲音、提出的意見沒有反應的情況;「不聞不問」適用範圍較廣,凡對發生的事不關心、不過問的情況皆可使用。充耳不聞不聞不問辨似例句○ㄨ對於別人的勸告,他總是∼,實在令人生氣。ㄨ○有些家長忙到對孩子的功課向來∼。 成語接龍“聞”字開頭的成語
聞雞起舞聞一知十聞風披靡聞雞舞“充”字開頭的成語
充耳不聞充棟汗牛充飢畫餅充棟折軸“聞”字結尾的成語
孤陋寡聞置若罔聞充耳不聞聳人聽聞駭人聽聞寡見鮮聞付之罔聞置若勿聞鴉雀無聞聳動聽聞聳聽聞 參考鏈接參考《國語辭典》中的成語:充耳不聞。
參考《國語大辭典》中的成語:充耳不聞。
参考《國語大辭典》中成語“充耳不聞”分成的單字詳解:

充, 耳, 不, 聞。
很赞哦!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