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南宋建盏图片 北宋建盞與南宋建盞有什麼區別?哪個朝代建盞更好 看這五點就行

火烧 2021-05-26 05:24:11 1102
北宋建盞與南宋建盞有什麼區別?哪個朝代建盞更好 看這五點就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輝赫宏闊,一曲《大風歌》唱徹了西漢的萬千氣象;一片小小的建盞,映照出宋代的博大精微。建盞自從唐初開始燒制,到宋代隨鬥茶、
南宋建盏图片 北宋建盞與南宋建盞有什麼區別?哪個朝代建盞更好 看這五點就行

北宋建盞與南宋建盞有什麼區別?哪個朝代建盞更好 看這五點就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輝赫宏闊,一曲《大風歌》
唱徹了西漢的萬千氣象;一片小小的建盞,映照出宋代的博大精微。建盞自從唐初開始燒制,到宋代隨鬥茶、點茶的流行而風行天下。樸實無華的黑釉器在天才的建窯匠人手中,被演繹出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最精美的樂章。但是從現有存世的建盞品相,以及考古發現來看,建盞成品存在日臻完善、不斷精進的過程。尤其是建盞進入宋朝之後,北宋建盞與南宋的建盞就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異,今天小編就這方面為大家做個詳細介紹。

1、窯型
建盞初期的窯型較為隨意簡陋,不具備規範模型。在早期時候,也就是蘆花坪一帶,建盞燒制存在用小些的饅頭窯、土窯生產的痕迹,全部為小型倒焰窯,磚石結構。饅頭窯大體為方形建築,窯的頂部為穹頂式和拱頂式兩種結構,穹頂式頂部中間有一個透火孔(俗稱天眼),拱頂式頂部有兩個透火孔;穹頂式和拱頂式的頂部下端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觀火孔(俗稱麻眼)。後來隨著工藝的進步與成熟,隧道窯的普及和使用,饅頭窯被逐步淘汰。到後期尤其是南宋時期才普遍用龍窯燒制,這也是南方窯形成的一個過程。
2、 釉色
南北宋建盞的釉色變化還是較為明顯的,從出土的建盞殘片來看,北宋時期的建盞顏色並非紺黑,而是醬色為主。這主要是因為唐代瓷器講究"南青北白",茶聖陸羽的"青則宜茶"成為唐代茶器的代表特徵。北宋早期的醬色就是建盞由青瓷往黑釉瓷過渡的一個釉色。到了南宋時期,釉色就較為穩定,由醬色轉化成了黑色,並在黑釉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也使黑瓷成為兩宋時期的時代特色。
3、 器型
南北兩宋的跨越在建盞器型的變化上也表現的日趨成熟,從出土的建盞來看,建盞器型也存在著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北宋時期的建盞器型還不夠穩定,器型相對混亂,各家器型差異較大,尺寸沒有形成行規。但到了後期,經過沉澱後,最終形成了多個尺寸的"束口、斂口、撇口、敞口"四種器型的建盞,其中束口器型是屬於建盞器型里最經典的器型,也是出土文物中量最大的器型。
4、 胎質
南宋時期建盞工藝日趨成熟還體現在胎質上,這點也是北宋和南宋時期所生產建盞的最直接的差異。經過出土殘片的對比發現,北宋時間建盞胎土顯得略白,說明這個時期的建盞胎土含鐵量尚且不高、胎骨更薄,鐵胎特徵並不明顯。但是到了南宋,建盞胎質截面色就主要呈黑色或者是灰色,有一些是黑褐色的,這就說明隨著匠人們的研究,在南宋時期建盞胎土配方逐漸掌握,鐵胎的特徵基本成型。
5、 壁厚
實際上據實物考證,北宋時期的建盞亦有薄胎,直至南宋時期點茶盛行,較厚的胎體、釉面有利於茶湯的保溫,以此在造型上變得更沉穩了,所以從杯壁的厚度也可以區分南北宋時期建盞。北宋的盞壁略顯薄、上釉也更薄,而南宋的建盞相對更厚。這點變化的成因,應當與茶事活動的需求和胎土的改良有一定關係。
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對比,不難發現兩個時期的建盞雖有差異,但整體反對裝飾雕琢,追求樸質自然。這個時期的美學理念賦予了黑釉無限的絢彩和可能,才有了宋代詩人津津樂道的佳器,也向我們展現了黑瓷史上的一大奇觀。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台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