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萨尔浒之战明军伤亡 如何評價明朝薩爾滸之戰,此戰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明朝薩爾滸之戰,此戰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薩爾滸之戰的事後諸葛亮:1、戰前雙方實力對比。明軍兵力總數、錢糧、武器雖然佔有明顯優勢,但是在冷兵器時代,交通條件落後(道路、車輛都不支持大規模遠

如何評價明朝薩爾滸之戰,此戰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薩爾滸之戰的事後諸葛亮:1、戰前雙方實力對比。明軍兵力總數、錢糧、武器雖然佔有明顯優勢,但是在冷兵器時代,交通條件落後(道路、車輛都不支持大規模遠距離機動)、通訊基本靠喊(估計也沒用信鴿之類的手段),而熱兵器尚未成熟可靠、必須依靠日常嚴格操練與臨場指揮,這樣對比下來,在雙方統帥的戰爭經驗加持後,後金的優勢反而更大,機動靈活、熟悉地形、集中優勢兵力。2、雙方對各自優勢劣勢看法不對等。而明軍人數雖然多,但是缺乏統一指揮、應變計劃,以及通訊協調,所以算是虛胖;後金雖然總人數相對略少,但是統一指揮、且騎兵為主更利於機動調動,所以說是更精瘦。3、提前宣戰,讓明軍戰略意圖暴露,後金有備而戰。這個梗,不詳說了,指揮官自己去背。要怪,就怪萬曆,用人失察之過。4、作戰策略揚短避長。騎兵為主的後金更能機動靈活、集中局部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而明軍四路主將,都因為各種原因,在臨機決斷時候,沒有結合敵我優劣長短、地形地貌條件等合理決策。後來熊廷弼親身前往遼東替換楊鎬,發現遼陽火藥庫存不過一千斤,嚇得冷汗直流,幸虧薩爾滸戰後努爾哈赤也損失不小,無力進攻,熊廷弼連忙東拼西湊又湊夠一千斤火藥應急。再聯想到薩爾滸戰前,楊鎬明明已經預料到了後金的進攻,把原本只有480額定兵力的清河增援至8000人,守軍卻連一天都沒撐下來,打了半日火藥就告罄了,城破身死。
在作戰過程中,明軍未做好應變計劃:四路分兵卻彼此缺乏聯絡、互相機動補位。這個梗,一開始就註定了,明軍是以車兵、步兵為主,行動緩慢,不易機動對其他兄弟部隊補位。5、臨機作戰時,四路主將分別存在戰術指揮失當。最後造成慘敗!而帝國是有生命的,從秦開始算,凡是稱帝定都的,都不過三百年,一個帝國框架從誕生到爛掉,也不過三百年。薩爾滸之戰的歷史高度只是為明帝國找到了一個取代自己的對手。皇太極幾乎是挨個問各大貝勒,察哈爾、明、朝鮮,先滅哪個,目前我看到的全部答案均為明,因此薩爾滸之戰的歷史高度取決於滿清取代明帝國的方式。
如前所述明帝國主動挑起薩爾滸之戰,出於天朝上國不容許別有洞天的迫不得已,同時又充斥著狂妄自大、脫離實際的一廂情願,這是帝國末期的癌症式自我消解,無藥可救。努爾哈赤作為正在壯大的新生力量,只是出於自身的生存需要而打拚,在取得此戰勝利後,也僅僅才找到站起來的信心,並為自己在滿、蒙、朝鮮中間確立了強勢地位。實際上滿清的帝國野心是從皇太極得到元朝玉璽後(打殘察哈爾之後)稱帝、改國號、改元開始的,在此戰十多年之後。
而明帝國在薩爾滸戰敗後之所以未能苟延殘喘下去,只是因為帝國框架已確立近三百年,必須有新的力量重新構建才能繼續,比如兩晉、兩宋以及二百年前的自己。象三國、五代那樣瓦解,象西晉、北宋那樣屈辱地死去。但有蒙元的前車之鑒,所以滿清取代明帝國,不需要那樣曲折,直接把狼頭安到豬身上,剃髮易服了事。薩爾滸之戰的歷史意義也在於此,它保證了東亞不再分裂,造就了一個穩定性遠超前代的老大帝國。往遠處著想,那就是奠定了東亞一個現代國家的版圖,避免成為非洲、南美、乃至南亞那樣被殖民的悲慘遭遇。
綜上,我認為,明軍薩爾滸之戰之所以敗的如此的慘,不是因為明朝的軍隊不堪一擊,至少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要知道滿清前期和蒙古部落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而明朝軍隊再腐朽也和蒙古人打了幾百年了,最基本的對敵的戰術戰法沒有大的錯誤,有人說分兵之策是一個臭棋,但要知道,當時這樣的打法在對付蒙古騎兵的時候很好用的,明軍在多次對蒙古的戰爭中,這種分進合擊的戰法往往都能達到不錯的效果,那為什麼偏偏就在滿清這裡就不靈光了呢,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努爾哈赤太了解明軍了,他太了解明軍的戰術戰法,甚至是指揮體系。我們不要忘了,努爾哈赤之前是什麼人,他在李成梁手下混過的,那可以算是明軍當時在遼東的最強的軍隊的最高統帥了。
很赞哦!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