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古代史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古代史选择题

火烧 2022-09-06 23:58:10 1046
初中历史古代史选择题 1.初中中国历史古代史的选择题1.C均衡教育指的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教育公平的意思,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能进学校读书,称“官学”,孔子创办“私学”,接受一般子弟入学,有教无类

初中历史古代史选择题  

1.初中中国历史古代史的选择题

1.C

均衡教育指的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教育公平的意思,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能进学校读书,称“官学”,孔子创办“私学”,接受一般子弟入学,有教无类。

2.A

造纸术早就发明了,蔡伦只是改进了而已,使纸张变得更薄、更白、更便宜了而已。

D.《九章算术》总结了找进(你打错了,改为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是对的。

B华佗支撑(打错了,改为制成)了麻沸散

3.C

②是1898年英国完全占领香港

④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842年《南京条约》第3条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860年英国通过《北京条约》正式割占了九龙半岛的南端。

1898年6月9日,《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个专条规定,扩展的香港界址做为新租之地,以99年为期限。香港新拓展的界址范围东起大鹏湾,西至深圳湾,陆地包括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小200多个岛屿,共计975.1平方公里,比原来英国所占的香港陆地面积扩大了11倍。至此,英国侵略者占据了我国领土1061.8平方公里。

2.初中中国历史古代史的选择题

1.C 均衡教育指的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教育公平的意思,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能进学校读书,称“官学”,孔子创办“私学”,接受一般子弟入学,有教无类。

2.A 造纸术早就发明了,蔡伦只是改进了而已,使纸张变得更薄、更白、更便宜了而已。D.《九章算术》总结了找进(你打错了,改为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是对的。

B华佗支撑(打错了,改为制成)了麻沸散3.C ②是1898年英国完全占领香港④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842年《南京条约》第3条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1860年英国通过《北京条约》正式割占了九龙半岛的南端。

1898年6月9日,《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个专条规定,扩展的香港界址做为新租之地,以99年为期限。

香港新拓展的界址范围东起大鹏湾,西至深圳湾,陆地包括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小200多个岛屿,共计975.1平方公里,比原来英国所占的香港陆地面积扩大了11倍。至此,英国侵略者占据了我国领土1061.8平方公里。

3.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例题

***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

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

4.初中历史选择题

1C 解释:圣诞节(Christmas),每年12月25日,是教会年历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耶诞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祝则在每年的1月7日。

2C 解释: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而西方封建等级制度是维护封建主利益,即维护当事统治阶级利益,记住一点,统治阶级颁布的制度法律根本上都是在维护本级及统治和利益。3D 解释:因为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所以引起了资产阶级革命,A没有切中要害,B,美国个性原因,C属英国个性4C 解释:美国诞生的过程内容复杂、头绪繁多、不易记忆。

为帮助学生分析教材,掌握民族解放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特殊性,抓住线索记住美国诞生的主要事件和年代,可以作一个简要归纳:爆发——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建军——大陆军,华盛顿(1775年)宣布独立——《独立宣言》发表(1776年7月4日)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承认——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1年)成立政府——《1787年宪法》制定,联邦政府成立(1787年)5D 解释: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

历时400年之久。其余选项涉及美国内部问题,与黑人问题没有必然联系。

5.初中历史复习提纲(100分)谢谢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3)主要经过:1840年6月,英国挑起战争。

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通商口岸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4)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2)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 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4)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5)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6)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简称“两局一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历史古代史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古代史选择题

后来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9)结果: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10)性质: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11)评价: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客观上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8、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 (5)主要经过: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 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 会,宣传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 ↓ 史称“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结束—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 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7)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8)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9)历史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