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一代儒将 如果可以选,我想做个文人——儒将杜预
如果可以选,我想做个文人——儒将杜预 很多朋友对三国历史感兴趣,哪怕是最不了解这段的人,也知道三国的结局是三分归晋,司马家一统。其实三国之一统,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司马家掌控之下的曹魏先灭掉蜀汉,然后司
如果可以选,我想做个文人——儒将杜预

很多朋友对三国历史感兴趣,哪怕是最不了解这段的人,也知道三国的结局是三分归晋,司马家一统。其实三国之一统,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司马家掌控之下的曹魏先灭掉蜀汉,然后司马氏通过「 ”禅让”的手段替代了魏,建立西晋,最后西晋灭吴,正式统一。在西晋灭吴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战略家名叫杜预,可以说如果没有杜预的功劳,西晋灭吴还得晚很多年。 另外,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三国名将关羽喜欢读《春秋》,在很多的艺术作品里,关羽也被塑造成一手捋长须,一手捧书而读的姿态。实际上,这个「 ”《春秋》”还可以看作关羽、杜预二人的共同爱好,接下来细细来说。 杜预出身于仕宦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知识渊博,被人们誉为「 ”杜武库”。须知,这个「 ”武库”的称呼,可不是说杜预精通武略,而是说他肚子里有货。顺便解释一下,汉晋时期,武库这个朝廷机构除了储备武器铠甲,也用来储存其他的重要物资,可谓包罗万象。可惜,「 ”杜武库”青年时代的运气却不太好,他的父亲在曹魏朝廷里跟司马懿关系很差,经常龃龉,不仅自己被幽闭致死,还导致儿子杜预长期不被任用。 直到司马昭执政时,为了收买人心获得士族支持,才提拔了一批像杜预这样的名家之后,杜预也从此走上了他的辉煌事业。起初,杜预在钟会手下做事。钟会灭蜀汉,立下大功,但是他随即搞叛乱,想要割据巴蜀,熟料身死人手。在钟会之乱中,杜预居然能够设法保全自己,从中足见杜预之聪慧。 杜预真正的机会,来自于西晋的一个将军羊祜,羊祜长期驻守在荆州前线,跟东吴军队对峙。他看出来伐吴的时机未到,所以一直采用双边友好的基本态度,跟吴军相安无事,也不断麻痹吴人。后来羊祜病重,在临终前举荐了杜预来接替自己。杜预来了荆州,一方面继承了羊祜的一些政策,继续跟吴人示好,另一方面则加紧了战略筹备,为灭吴做准备。 咸宁五年(279年),晋军水陆并进,大举攻吴,杜预也亲率一军。当时,曾有人动摇,杜预说道: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这也就是迎刃而解一词的出处。此次伐吴,大获全胜,王濬楼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头,实际上真正的大功劳应属于杜预。 广西贵港三国墓出土陶船 然而,军功并非「 ”杜武库”唯一的标签,事实上,如果不看他的这些战功,他完全不像一个武人。首先,他有大脖子病,身体不好。其次,他的武艺也很差,骑不了马,射不了箭,如果真的上战场格斗,恐怕连几个小兵都打不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的真实爱好是读书。 这就要回到前面说的关公读《春秋》了,说起《春秋》,我们都不会陌生,原本上古各国的史书都可以称为春秋,后来孔子重新删定鲁国史书,亦称为《春秋》,从此我们所说的《春秋》就特指这一部。《春秋》全文只有一万六千多字,对于很多事件的记载非常简略。最短的某一年,只有一个字的记录。因此,有些人开始给春秋作注解,这就是「 ”传”。在《春秋》的所有传里,最有名的三部,《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据说作者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全书有20万字,比起《春秋》原文,自然丰富了很多。在东汉时,《左传》作为一部儒家经典,非常流行。史书记载,关羽也喜欢读《左传》。也就是说,关羽原本读的是《春秋》之传,后来在民间文学演义当中逐渐被演化成读《春秋》了。 《左传》的「 ”粉丝”众多,除了关羽,杜预也是一位。当时的名人有的爱马,有的爱钱,而杜预最爱的就是《左传》,自称有「 ”左传癖”。跟普通读者相比,杜预更厉害,他不仅读《左传》,还顺手给《左传》做了注解,这就是《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或称《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做的这些注解,水平非常高,所以一直流传下来,这也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左传》注解。假如我们现在去买一本注释完善的《左传》,比如最经典的中华书局本的《春秋左传注》,会发现里面时不时提到「 ”杜注”,这就是杜预所作的。一言以蔽之,想要研究《春秋》、《左传》乃至先秦史,杜预的成果都是绕不过去的。 除此之外,杜预还有其他的关于《左传》的研究,可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此外,在农业、历法方面,杜预也有过专门研究,真可谓西晋儒将第一。
很赞哦!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