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后世称他为什么 他被稱為諸葛亮轉世,韋小寶也以認他作祖為榮
他被稱為諸葛亮轉世,韋小寶也以認他作祖為榮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領土不斷縮減,河西走廊也被吐蕃人佔領,隨後,吐蕃人又把西蜀定為了目標。因為西蜀十分富庶,只要能夠拿下西蜀,不僅能夠提供足夠的物資,還可以對唐朝的關鍵地區——關中地區實現合圍之勢,那麽,想要覆滅大唐就不是難事了。於是,吐蕃人糾集了南詔一起攻打蜀國,唐軍數次戰敗。
在丟失了大片土地,很多百姓流離失所之後,韋皋臨危受命,貞元元年(785)到貞元十七年(801)的17年中,韋皋多次出兵吐蕃,或用智取,或用武攻,擊退了一次次吐蕃軍對邊境的侵犯,最終大敗吐蕃,俘獲了吐蕃首領論莽熟,一舉平定了邊境的戰事,保衛了西蜀的安全。韋皋因功加封檢校司徒、兼中書令。
這個韋皋是唐朝京兆萬年縣人,相傳在韋皋滿月的時候,韋家人大擺筵席,沒想到酒席上來了一個胡人和尚,其相貌之醜陋,簡直難以入目。韋家的下人就讓這個胡人和尚坐在了院子裡面的破席上面,沒過多久,奶媽就抱著韋皋出來了。沒成想,這個胡人和尚居然一下子站了起來,幾步走上了台階,胡僧對還是小寶寶的韋皋說了一句:“別來無恙麽?”韋皋似乎聽懂了胡僧的話一般,對著這個胡僧笑。大家都非常奇怪,於是在韋皋母親的一再追問之下,這個胡僧才說韋皋是諸葛武侯的轉世,以後要庇護蜀地的。當即,韋皋的父親就問胡人和尚他所說的話是否真實。而胡人和尚也表明韋皋確實是諸葛亮轉世,以後還要坐上統帥之位。因此,韋皋父親便把武侯作為了韋皋的字號。果不其然,以後韋皋的發展果然如這個胡僧所言,韋皋在長大成人以後做上了西蜀的統帥,並且,在西蜀地區足足鎮守了二十一年。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十九歲的韋皋以"聲嘉美、博諸藝"的才能和良好的出身,正式步入仕途,被任職為建陵挽郎,並被派遣到華州當入伍,輔佐州刺史管理行政的事情,又升職為使府的監察禦史。後來因為輔佐德宗皇帝還都有功勞,韋皋被任職為左金吾衛將軍,成為大將軍,後來又在貞元初年擔負劍南西川節度使,成為了封疆大吏。
古代西南地區交通不發達,僅有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金牛道和米倉道等幾條主要道路與中原地區連接,大多數地區山高地僻,處在封閉或者半封閉狀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韋皋擔任西川節度使後,"開清溪道以通群蠻,使由蜀入貢",接著又開鑿了石門路,使得雅州、清溪關、通海、宜賓館、威寧等地也有了進入中原地區的通道,改變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局面。他開鑿的清溪道仍是今天川滇的主要交通線,可以從雲南出發,經攀枝花、會理、雅安、邛崍直達成都,大大方便了西南地區人民的出行。
在韋皋的推動下,西川地區所產的蜀茶"南走北越,北臨五湖,歲產數百萬斤",大大推動了西川地區的經濟發展。西川地區也是中國絲綢的發源地之一,成都的蜀錦早在戰國時就聞名天下。蜀錦質地厚重,豔美華麗,歷代一直都是貢品。韋皋鎮蜀時,大力支持發展絲織業,使得成都很快恢復了每年進貢春彩十萬匹的能力。在士兵婚喪之時,韋皋都以蜀錦織成的新服賞賜給士兵,用這種獎勵行動去刺激絲織業的發展。
還有遠近聞名的樂山大佛,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海通禪師主持工程,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韋皋出鎮蜀地二十一年,執行聯合南詔、東蠻打擊吐蕃的戰略,保障了西南邊陲的安定,韋皋還對西川的商業進行了規劃,一方面為商人們開辟商道,另一方面鼓勵全國的商人來蜀進行貿易。韋皋鎮蜀時,西川的絲織品、茶葉、藥材既可以通過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銷往西域,又能通過南絲綢之路銷往印度和南亞地區。推動了唐與南詔及南亞、東南亞各國的交流 ,“功烈為西南劇” ,韋皋對蜀地的貢獻也堪比諸葛亮 。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十七日,韋皋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唐憲宗為之輟朝五日,追贈韋皋為太師,諡號"忠武"。"忠武"這個諡號在中國歷朝歷代都是對武將最高的褒獎,也是對武將最大的榮耀。諸葛亮、郭子儀的諡號也是"忠武",可見唐朝政府對韋皋治蜀功績的肯定。

宋朝史學大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韋皋的評價是:"在蜀二十一年,士卒樂為之用,服南詔,摧吐蕃。府庫既實,時寬其民,蜀人服其智謀而畏其威,至今畫像以為土神,家家祀之。"
在金庸先生的大作《鹿鼎記》中,欽差大臣韋小寶巡視揚州,知府吳之榮設了一個"簪花宴"宴請韋小寶。席間那些地方大員對韋小寶阿諛奉承,將韋小寶說成是唐朝的"韋忠武王"之後,給韋小寶臉上大大的貼了金。這位"韋忠武王"就是唐朝的韋皋。
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與韋皋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薛濤與劉采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號為"女校書"。她早年喪父,迫於生計,委身於成都的教坊之中。她在一次酒宴中與韋皋相識,韋皋讓薛濤即席賦詩,薛濤提筆寫就《謁巫山廟》:"朝朝夜夜陽台下,為雨為雲楚國亡;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韋皋看罷,拍案叫絕,從此薛濤成為韋皋的紅顏知己。韋皋經常將薛濤接入府中,讓她參與一些案牘工作。薛濤寫出的公文來不但富於文采,而且細致認真,很少出錯。韋皋大為歎服,上書請朝廷任命薛濤為"校書郎",雖然因為歷史上沒有過女子擔任過校書郎一職,未能得到朝廷的批準,但這段千古佳話卻被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