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意识名词解释 历史必修2名词解释

火烧 2022-04-12 21:42:54 1029
历史必修2名词解释 一、历史名词解释 谢谢 欧洲火药桶 南欧相邻地中海的三大半岛,从东向西分别为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半岛(又称亚平宁半岛)、伊比利半岛。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

历史必修2名词解释  

一、历史名词解释 谢谢

欧洲火药桶 南欧相邻地中海的三大半岛,从东向西分别为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半岛(又称亚平宁半岛)、伊比利半岛。

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地形以山地为主。

半岛西部有迪纳拉-品都斯山脉,中东部有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脉。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

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 最高峰穆萨拉峰 ,海拔2925米。半岛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较宽广 。

由于巴尔干地区一直以来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冲突,既有宗教矛盾,领土争端,加上列强的干涉致使这一地区冲突、战争频发,因此又有欧洲军火库之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触发点之一萨拉热窝事件亦是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

泛斯拉夫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最早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知识分子中。当时西斯拉夫人和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之中,他们中的学者和诗人热心研究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民间传说和乡村方言,以证明斯拉夫各民族在种族上的亲缘和语言文字方面的相近,试图表现一种共同的斯拉夫意识。

斯拉夫各民族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除了自身民族意识的发育外,与受到不断成熟的西欧民族意识的感染分不开。在与西欧民族的交融沟通中,斯拉夫各民族、尤其是斯拉夫小民族“我们”意识非常强烈,与生机勃勃的西欧国家“他们”相比自己处于政治上的弱势地位,因而感到斯拉夫各民族有必要成为一个整体,以弥补不如“他们”之处,并使斯拉夫人有一个新的力量源泉,激发“我们”的民族精神。

? 泛斯拉夫主义有意识地将寻求种族血亲和文化同源引向对斯拉夫民族的集体认同,既是对19世纪中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民族意识不断成熟和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客观历史进程的反应,也是斯拉夫人民政治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以种族和文化相亲为起源的泛斯拉夫主义不可能不上升为政治要求,如果说初始的泛斯拉夫主义是一种民族文化思潮,那么泛斯拉夫主义很快就转入了民族政治运动,而民族问题成为泛斯拉夫运动发展的动力之一。 同盟国和协约国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 协约国:先后加入27国,英、法、俄、意(1915)美(1917)、日(1914)、中国(1917在美国后)、塞尔维亚意大利,罗马尼亚,比利时,荷兰,希腊,葡萄牙,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危地马拉,海地,汉志(今沙特阿拉伯一部分),洪都拉斯,古巴、利比里亚、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暹罗(现泰国),捷克斯洛伐克。

叫同盟国的原因: 在俄奥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德奥“同盟条约”。

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最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对当时最敏感地区争夺的必然结果。后来,俾斯麦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其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 叫协约国的原因: 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

法俄同盟形成,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其核心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

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

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

为了共同对付德国,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

英法、英俄协定,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

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巴黎会议(巴黎和会)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十四点和平会议 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 主要内容: 1. 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2. 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 3. 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与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 4. 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

二、高中必修一历史的历史名词和解释,谁帮忙总结一下,谢谢

必修1的主要名词解释 学习要点: 历史是由社会多个角度构成的,因此对三个模块的学习要相互贯通融合。

必修1主要名词: 1,禅让制: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财产共有的原始社会,血缘部落管理权的更替制度。它以传位以贤为主要特点,以保证“公天下”,促进整个部落的共同发展。

2,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经济上形成了私有制,部落成员分裂为贵族和平民。

贵族为了维护其私有财产和权力时代不受侵犯,在政治上形成了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本质特点是“家天下”,即以王为核心,维护王、诸侯权力继承的王权专制制度。

它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形成: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发展:商朝发展了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为传子制。 完善: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基本上成为了以后封建社会地位继承的正统规定。 3,分封制:是奴隶社会(西周)时期巩固奴隶制王朝统治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

在奴隶社会(周朝),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为了对周朝实行有效的统治,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被分封的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诸侯在封地内可以是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封君中的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承担义务与责任,而且,如果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并不符合礼制的规定。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逐步形成全国的交通网络,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建立,诸侯的实力逐渐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了破坏。

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如,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4,宗法制: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二来,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它通过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制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同支的嫡长子、嫡长孙称为大宗,次子、庶子被称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从而形成庞大的宗族网。

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表现。天子是全国的大宗,通过分封的诸侯是小宗。

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通过分封的卿大夫是小宗,卿大夫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

宗法制的推行一方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另一方面,使我国古代形成了“尊祖、敬宗”的观念,影响深远。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称为君主专制或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封建社会时期,封建地主为维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和权力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广泛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方式。

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三大要素:(1)形成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2)形成一套中央行政制度;(3)建立一套地方行政制度。

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体现的是专权,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的分权,通过分权实现专权。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约计两千多年。

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朝。封建社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秦、西汉、东汉、(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其中晋包括了西晋和东晋)、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蒙(其中宋包括北宋和南宋)、元、明、清。

历史意识名词解释 历史必修2名词解释

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历史名词解释:1泰西 2郭嵩焘 3曾门四子 4《说天寿山》

1、泰西 指西方国家。

一般指欧、美各国。(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2、郭嵩焘 1818—1891 近代学者、洋务派理论家。

字伯琛,号筠仙,一作云仙、芸仙、筠轩,仁先,别署玉池山农,晚更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充翰林院庶吉士。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军攻武昌,以“保护桑梓”为由,说服曾国潘创湘军,并为之办理捐务、盐务。

1862年同治元年 6月授苏松粮储道。翌年4月擢为两淮盐运史,7月署理广东巡抚。

嗣后因官僚倾轧,丢官回籍八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和思贤讲舍。1875年光绪元年3月授福建按察使,遂上《条议海防事宜》,建议“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

批评官办、官督商办企业徒有支销经费之繁,未收实利;主张“当师洋人之所利以利民”,鼓励商人自己制造、自己经营。翌年因马嘉理案奉命出使英国道歉,成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

1878年初兼任出使法国大臣。出洋期间,经常参观议院、学校、工厂,潜心考究四方政教、学术和风俗,提出中国学西方不应局限于军事方面,还要学习教育、冶矿采煤、铁路电报等。

因讲外语,衣洋服,被守旧者以“汉奸”罪参劾归国。著作有《养知书屋遗集》、《郭侍郎奏疏》、《英轺纪程》、《郭嵩焘日记》、《玉池老人自叙》、《罪言存略》、《湘阴郭氏家谱》等。

(社会科学大词典)3、第三个查不到,这个词我没听过,你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范围的=======找到一段材料有点像像(《中国山水文化大观》)==========曾子纯孝感上苍 在嘉祥城南18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曾子庙。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门四大圣贤之一。

生前事亲至孝,作《孝经》。死后封宗圣,故曾子庙又称宗圣庙。

曾子庙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建筑成于明代,主体部分有宗圣坊、宗圣门、戟门、宗圣殿、寝殿,以此为中轴线,东置三省堂,西设莱芜祠,共五进院落,占地46亩。

宗圣殿规模壮丽,气势非凡。殿门上方木匾题“道传一贯”,为清雍正帝书。

“道传一贯”语与宗圣坊西坊之“一贯心传”语均颂扬曾子精通孔子思想,直接继承和传播孔子学说。据传,孔子临终前,曾子、子贡、阳虎、有若等弟子守护于旁,孔子要将最重要的一句话传给弟子,可是刚说出“吾道”二字就再也发不出声音,这时,曾子伏在老师耳旁,恭敬地说:“吾道一贯心传”。

孔子听罢,欣慰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合眼而逝。 在戟门前有一井名“涌泉井”,是为纪念曾子痛悼亲亡,泪如涌泉而建。

传说曾子家贫如洗,他父亲曾晳晚年体弱多病,曾子便千方百计买些可口食物给父亲补养,自己忍饥挨饿。曾晳得知实情后,不忍享用儿子送来的食物,每当儿子问他,他总说还有许多没吃完,不让儿子再破费,父慈子孝,传为千古美谈。

又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卖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

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当他以赤子之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1斤的鲤鱼跃出冰窟。

曾母吃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数十年。

4、《说天寿山》 龚自珍的这篇《天寿山说》 (一作《说天寿山》),全文仅三百多字,惜墨如金,一气呵成; 文意简洁精练,内容优美奇诡,行文纵横畅达,堪称游记散文中的上乘佳作。 (中国山川名胜诗文鉴赏辞典)。

四、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中文名

历史

外文名

History

简 称

类 别

文化 轨迹

五、求解 对这几个历史名词进行名词解释,

1'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1933年罗斯福上台,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危机的改革,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些改革措施被成为“罗斯福新政”。

2'绥靖政策:二战前,以英法为首的国家为维护既得的利益,为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而采取的一种以牺牲小国的利益而纵容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政策,“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3'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苏两国根据《雅尔塔条约》而建立的世界政治体系。

4'美苏冷战:二战胜利后,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国为遏制苏联而采取了除军事手段之外的一切手段被称为“冷战政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