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拔牙是什么数字 晚晴面對俄羅斯如何虎口拔牙?
晚晴面對俄羅斯如何虎口拔牙?
1878年,滿清貴族崇厚在聖彼得堡與俄國人簽訂《裡瓦幾亞條約》,擅自將伊犁割予俄方。在崇厚眼中,伊犁不過是西北邊陲的毫厘之地,況且此刻的晚清已經風雨飄搖,這種在領土上讓步的行為於當時而言並不稀奇。
當志得意滿的崇厚返回並憧憬朝廷會給予自己什麽樣的嘉獎時,一道聖旨從天而降:崇厚賣國,判決斬監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崇厚始料不及,顯然朝廷在這件事上動了真格,拿回伊犁成為大清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達成的目標。
清朝人簽了字不認账的事很快傳回聖彼得堡,北極熊被徹底激怒。在他們的概念裡,不管土地是偷來的、搶來的、還是蒙來的,只要寫入條約,就從法律上確認了歸屬,自然不能抵賴。聽聞清朝要出爾反爾,俄國決心以武力捍衛“國際公約”,在將自己的心意通過駐俄公使傳達給大清之後,俄國人相信對方很快就會屈服並認同現狀。長久以來大清屢戰屢敗,在歐洲人面前儼然已經喪失了鬥志,此時面對俄人的武力威脅,戰和兩派又一次打起了嘴仗。
主和派認為伊犁事小,貿然開戰可能損失更大;主戰派則力主斬殺崇厚,跟俄國人決一死戰。深居宮中的慈禧太后心裡沒底,確切地說她對伊犁的位置都弄不清楚,如果主和的話害怕俄國得隴望蜀,如果主戰的話又沒有必勝的把握,首鼠兩端之下朝廷把目光投向了身在新疆的左宗棠。不可否認,此時的左宗棠絕對是晚清極少數具備國際視野的肱股棟梁之一。獲悉朝廷的心病之後,左帥立即奏疏一封陳明利害:俄羅斯貌似強大,實則剛剛從俄土戰爭當中抽身,財政空虛、軍隊疲憊,根本無力同大清再打一場全軍破敵。
圖-伊犁河下遊
在對時局的判斷上,左宗棠認為俄國十有八九是在虛張聲勢,要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就不能隻著眼於新疆一地,相反要在清俄之間數千公里的邊界線上做足功夫。在這種方略的指引下,朝廷開始在東北、正北和西北三地同時調兵,各種跡象匯集到一起,俄國開始明白中方的態度:大清不惹事也不怕事!與此同時,為了給俄國人一個體面的台階下,避免最後一刻的擦槍走火,清朝在進行軍事動員的同時向聖彼得堡派出了另一名談判特使——曾紀澤。
圖-伊犁河大橋
作為曾國藩最得意的兒子,曾紀澤同樣是清末不可多得的外交天才之一。當操著一口流利外語的曾紀澤抵達彼得堡之後,俄國首先給這位來自清朝的正部級特使一個下馬威:你不是來談判嗎?我們避而不談,晾著你!可惜曾紀澤不是崇厚,你不見我是吧?我去找各國公使談!結果此後半個月,曾紀澤天天往各國駐俄大使館跑,一遍又一遍地陳述俄國人的貪婪無恥以及清朝在伊犁問題上的底線。你別說,輿論的力量是無窮的,幾個回合下來輪到俄國人坐不住了,於是東道主開始安排約見曾紀澤。
一開始,俄國堅持“國際公約”,既然大清已經簽字畫押,就斷無悔改一理,否則就是對現代文明的踐踏,是一種野蠻的行徑。此刻是俄國人主動約談曾紀澤,主動權掌握在中方手中,曾紀澤大概意思是:好,你要談“文明”,爺就陪你談文明,先前你們是怎樣威逼利誘崇厚的?崇厚在脅迫之下簽約的法理依據在哪裡?現在還有臉跟我談“文明”?笑話!
一番唇槍舌戰下來,俄國人徹底蒙了,古老愚昧的大清居然還有這號厲害的人物,既然談不攏咱們就戰場上見吧!曾紀澤接過話來:一言為定,一定要在戰場上不見不散,爺陪你們打到底!

談判不歡而散,當晚俄方召開高層會議,陸軍部長主張動武,但財政部長表示沒錢,沒錢就打不了仗。與此同時,源源不斷的情報從清朝傳來,大清軍隊已經集結完畢,左宗棠負責全線指揮,怎麽辦?只有把曾紀澤叫來再談談!於是1881年清俄簽訂《中俄改訂條約》,伊犁重歸中國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