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无极是预言神作 无极简介
无极简介
道教信仰 大道 道的初义老子对道的创造性运用
道的主要内涵
道的主要功能
德
德的主要含义
体道合德
得道可以成仙
道法自然
自然的内涵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宇宙论 宇宙论
开天辟地
道教宇宙演化论的形成
天地开辟的过程
三十六天
幽冥世界 太极与阴阳 太极与阴阳
气
无极与太极
无极
太极和太极图
阴阳五行(1)
阴阳五行(2) 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
太平的理念
清净无为
济世度人 人生理想 明道立德
道化教育 劝善行善 劝善行善
广积阴功
因果秘义
行善准则
修善方法
道教的理论体系中,经常用无极一词指道,用太极一词指天地未辟、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在无极与太极范畴中,蕴藏着道教对世界中运动规律的深刻思考,是道教观察世界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太极图》的精义,更是引起许多人的赞叹和钻研。
目录
无极即道
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本来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是第一次出现无极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说︰虽知道洁白,却安守于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复到不可穷尽的真道。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穷尽的。以后道门人士,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无极的概念,但在不同场合引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无极便是无穷。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或者解释成长生久视,是一致的。道是无限的。天地开辟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无限的时间,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区域。因此用无极的范畴称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无极一词,常与太极对举,指比天地未辟、但却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终极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道。因此,无极是太极的根源。修道者都追求与道合一,道门术语称与道合真,在具体机制上便是返回到原初的终极的状态,这就叫做复归无极。另外,据说是宋代陈抟传出的《无极图》中又有「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说,指炼丹达到虚无飘渺、无有极限的神仙境地。

无极到天地开辟之间的「五太」
从无极到天地开辟之间,又可以详细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为「五太」。五太,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它们是从道演化出天地之前的五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前后相继的五种状态。
太易,是连气都尚未出现的状态 。[1]宋代的道法理论中,很重视这一阶段。《道法会元》卷六十七张善渊《万法通论》说︰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太虚),当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呵无形呵,这就叫做太易。太易,是神的起始,但气尚未出现 。[2]
在太易之后的阶段是太初。《列子》说︰太初,是气刚刚出现的阶段 。[3]张善渊则认为︰太初,是阴阳变化出现了气,但尚未有形象。太初,就是气的开始而未出现形的阶段 。[4]
太初之后是太始。太始,指形的开始。不过这儿说的形,并非感官可见的形状,而只是在开天辟地之先的状态。《易纬干凿度》将之定义为︰太始,形之始。张善渊则说︰太始,是指阴阳交合,混合为一,自有了一,便产生形。虽然有了形,却尚未有质。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 。[5]
太始之后是太素。《列子》将太素定义为质之始。张善渊认为,太素,是太始变化成形,有形然后有质,却尚未成体。太素,就是质的起始而尚未成体的阶段 。[6]
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四个阶段之后,气、形、质都已经具备,但却尚未相分离,形成一种混沌状态,《列子》称为「混沦」,其它道书便称为太极。张善渊认为,混沦是道之体,由它的动、静形成阴阳的变化交合,产生五行,和万物的化生。这种混沦,便是太极。天地的开辟,便是从太极开始的 。[7]五太的概念,是对道演化出天地以前的状态的深入探索和精到概括。在道教的哲学和法术理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