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西欧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十三世紀日本的醫療NGO組織:忍性與極樂寺教團
十三世紀日本的醫療NGO組織:忍性與極樂寺教團
弘安五年(1282)開始,日本各地爆發了疫情。由於史料的限制,此次的疫情究竟是何種傳染病,我們不得而知。當年開始,朝廷採取了祈禱祛疫的措施,並在第二年正月因“瘴煙頻起”發佈宣旨,命令五畿七道(日本全境)各神社寺院讀《仁王經》。六月又依“天下病事”向各大神社派遣奉幣使祈禱。據《門葉記》記載,1282年五月時朝廷還曾因“近日民間病患事”向醫師、僧侶和陰陽師詢問退疫對策,其中僧侶們建議修密法藥師法、聖觀音法、仁王經法等,陰陽師建議實行三萬六千神天地災變御祭。最終,朝廷依據佛經的記載,決定修熾盛光供七日。此時距離1281年的第二次“蒙古襲來”僅僅過去了一年,日本舉國上下仍沉浸在戰爭所帶來的恐怖和“神風”所引起的宗教狂熱之中。1283年六月,關東的鐮倉也出現了疫情。據《性公大德譜》的記錄,當時“疫痢滿國人民卒,和上悲憫集門前,每日僧徒加療養”。這位每日在寺院門前爲患者提供療養的“和上”性公大德,就是鎌倉時代因“懸壺濟世”而聞名的真言律僧忍性。
極樂寺繪圖
鎌倉極樂寺的醫療設施
在鼎鼎大名的旅遊勝地鎌倉江之電鐵路中段,有一座名叫極樂寺的寺院。這座寺院曾是鐮倉首屈一指的大寺院之一。我們從江戶時代的地圖《極樂寺繪圖》當中可以看到這座寺院鼎盛時的樣貌。根據《極樂寺繪圖》,在極樂寺川畔的山谷之中,不規則地散佈着極樂寺的諸堂。其中地圖的左側也就是極樂寺的西側分佈着藥師堂、療病院、癩病宿、藥湯室等建築。這是一片收容麻風病患者的醫療設施。而在極樂寺的東部,另外分佈着施藥悲田院、病宿等麻風病以外的病患及貧民的醫療場所。可以看到,極樂寺是一座兼具醫療功能的寺院。
極樂寺醫療設施的建立者就是有“日本版的特蕾莎修女”之稱的忍性和尚(1217—1303)。忍性早年在奈良西大寺的真言律僧叡尊門下出家,睿尊同樣是一位以非人(被歧視羣體)救濟和慈善活動聞名的僧侶。叡尊通過抽籤的方式,選派自己的弟子到全國各地活動,其中忍性於1252年被派到關東地區,並於弘長元年(1261)定居鎌倉新清涼寺釋迦堂。忍性在鐮倉期間,受到鎌倉幕府重臣北條(金澤)實時的信任。第二年,北條實時派遣專使迎請睿尊到鎌倉,同事贈送大藏經一套,並將金澤稱名寺交付睿尊教團管理。睿尊推脫之後,仍在北條實時的盛情邀請之下從奈良到鐮倉,來到鎌倉舉行法會,向民衆施食,並爲幕府執政者北條時賴以下鐮倉居民受戒。睿尊在鐮倉半年的活動收穫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弟子忍性也在鐮倉紮下根來。文永四年(1267),忍性受幕府之邀進入極樂寺,極樂寺於是取得了飛躍的發展,極盛之時,據說有四十九院、十二社的規模。極樂寺內的醫療設施就在此時建立起來。

忍性
半官方的醫療機構桑谷療病所
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之中,朝廷與幕府在醫療防疫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面對貧困且醫療水平低下的中世社會,官方機構既無能力,也無財力負擔全部病患的救濟工作。不僅如此,麻風病患者及殘疾人還受到社會的歧視,患病被試作因果報應的結果。就在睿尊來鎌倉的弘長元年(1261)二月,幕府曾發佈法令禁止遺棄“病者、孤子(孤兒)等、屍體於路邊”,要求將其移送到“無常堂”統一收容。藤原良章指出,這些位於城市邊緣的“無常堂”並不是什麼隔離醫療設施,而是收容無家可歸的病患,助其唸佛求往生,等待死亡的場所。此時京都和鐮倉有悲田院這樣的救濟設施,但能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事實上日本很早就出現了以宗教人士及宗教團體爲主體的社會救濟組織,譬如京都的六波羅寺、藥王寺、革堂、清水寺都是著名的救濟場所。這些早期的“NGO”在社會救濟和醫療防疫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鎌倉極樂寺
弘安十年(1287),忍性又在極樂寺之外的桑谷建立了全新的醫療設施,名叫桑谷療病所。根據《元亨釋書》的記載,桑谷療病所雖爲忍性出面建立,完全由極樂寺教團運營,但是幕後的策劃者是“蒙古襲來”之時的幕府執權、幕府軍的統帥北條時宗(1287年時已故)。北條時宗還將四國島土佐的莊園大忍莊交給忍性,充作桑谷療病所的運營資金。可以說,桑谷療病所是由幕府官方出資,交由民間組織管理的“半官方”醫療機構。幕府看重了忍性與極樂寺教團出衆的醫療經驗和運營能力,採用官方與民間合作的方式開展社會救濟事業,這在鐮倉時代是非常普遍的模式。
據《元亨釋書》的記述,桑谷療病所開張二十年,獲得治療並痊癒的患者共46800人,死者10450人。大約五分之四的患者痊癒出院。另據《忍性追善文》,忍性三十四年的醫療救濟活動成功讓70999人治癒回家,17168死亡,平均每月治療患者220人。並且,忍性還曾多次親自向患者問診。在極端落後貧窮的醫療條件之下,極樂寺教團與忍性無疑是成功的。不僅如此,忍性還曾架橋189座、修路71處、挖井33個、建立浴場、醫院、非人救濟設施五處。忍性毫無疑問是鐮倉時代慈善和社會事業的明星。
北條時宗
忍性師弟性全與《頓醫抄》
佛教將僧侶應修的學問劃分爲“五明”,其中就有醫方明,即醫學知識。因此,學醫或從醫的僧侶非常普遍。忍性的師弟、睿尊的弟子性全(1265—1337)曾著醫書《頓醫抄》,此書引起了日本醫療史研究的極大關注。性全是關東人,後來到京都去學習日本傳統醫學及中醫知識,而後著《頓醫抄》並來到鎌倉活動。
性全的這部醫書廣泛徵引了漢、魏、唐、宋以來的數十部醫書,尤其還受到了當時最新的南宋醫學的影響,代表了當時日本最先進的醫療水平。《頓醫抄》當中還有一幅亞洲現存最早的人體解剖圖。性全曾經參與睿尊、忍性的醫療事業,此後一度還俗,並著《萬安方》,而後又再度出家,並進入極樂寺,作爲極樂寺教團的一員,繼續從事醫療救治的活動。
參考文獻:
鬆尾剛次:《忍性》,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2004年。
細川涼一:《忍性の生涯》,《持戒の聖者 叡尊・忍性》,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
勝浦令子:《古代・中世の社會事業と仏教》,《宗教社會史》,東京:山川出版社,2012年。
藤原良章:《中世前期の病者と救済》,《中世的思惟とその社會》,東京:吉川弘文館,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