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太平公主的故事在线听,太平公主是怎样的人什么故事?
太平公主的故事在线听,太平公主是怎样的人什么故事?
太平公主是怎样的人什么故事?
太平公主简介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其实,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面目出现,第二次则以悲剧结局告终。太平公主虽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斑痕而已。 生平 幼年 太平公主出生年份目前尚无确切说法。根据她第一次结婚的时间和她的哥哥李旦出生的时间推定,她可能生于665年前后,是高宗和武后的最后一名子女。 太平公主5、6岁时,常常往来外祖母荣国夫人家,她随行的宫女(一说为太平公主本人)遭表兄贺兰敏之逼奸,此事引起武则天大怒,加上此前贺兰敏之曾奸污内定的未来太子妃,武则天最终决定,撤销贺兰敏之作为武家继承人的身份,流放并中途处死贺兰敏之。 太平公主8岁时,以替已经去世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为名,出家为女道士,太平一名,乃是她的道号。虽然号称出家,她却一直住在宫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不想让爱女嫁到远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绝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借口公主已经出家来避免和亲。 第一次婚姻 681年,太平公主约16岁时,下嫁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场面非常豪华,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甚至不得不拆除了县馆的围墙。 武则天对女儿非常宠爱,她认为薛绍的嫂嫂萧氏和成氏出身不够高贵,想逼薛家休妻,有人以萧氏出身兰陵萧氏,并非寒门相劝说,才使她放弃了这个打算。薛绍的兄长薛顗也曾因太平公主来头太大而怕惹来祸事。不过太平公主在第一次婚姻期间,安份守己,并未有不轨事件传出。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结束于688年。因为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牵连到驸马薛绍,武则天下令将薛顗处死,薛绍杖责一百,饿死狱中。当时太平公主还正怀着她和薛绍的第四个孩子。事后,武则天为了安慰女儿,打破唐公主食实封不过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她的封户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户。 第二次婚姻 不久,武则天曾打算将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因武承嗣生病作罢(一说是因为太平公主看不中武承嗣)。690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这次婚姻被认为是武则天为了保护太平公主而采取的手段,武则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结婚的两个月后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为成为了武家的儿媳而避免了危险。 武攸暨性格谨慎谦退。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并曾将自己中意的男宠进献给母亲武则天。 武周时期 太平公主“喜权势”,武则天认为她长相,性格都像自己,常与之商议政事,但武则天生前从不让太平公主将她参与政事的事情外泄。太平公主畏惧母亲,因而行事比较收敛,对外只大肆装修府邸,购买别业。武则天朝,太平公主见诸史书的建树只有为自卫而铲除来俊臣势力这一件。(有记载称,薛怀义也是她定计处死的,但也有说法称,处死薛怀义的是建昌王武攸宁。另有记载称,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为李家的代表参与了武李盟誓,同样的,这种说法也存在争议。) 武周末年,武李两家矛盾尖锐化,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继承人,并通过一系列联姻将武李两家联系起来,以图能消弭未来的政治斗争。同时,她也开始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她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掌握权力。太平公主本人虽是武家儿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拥护者。 大足元年(701年),二张因进谗言害死了两家的嫡系继承人而同时得罪武李两家。长安二年八月(702年),李显、李旦与太平公主联名表奏,请封张昌宗为王,为武则天拒绝,改封二张为国公。这次表奏缓和了双方关系。但不久后的长安三年九月(703年),张昌宗诬告魏元忠与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礼丞高戬,引起武则天大怒,将魏高二人下狱。二张与太平公主及李家的关系彻底破裂。 705年,李家的拥护者、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旦。太平公主由于参与诛杀二张兄弟有功,而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开府,封五千户。 中宗、睿宗时期 唐中宗复位之后,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她受到中宗的尊重,中宗曾特地下诏免她对皇太子李重俊、长宁公主等人行礼。中宗朝,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唯惧太平公主多谋善断。 景龙三年七月(709年),太子李重俊谋反。安乐公主与宗楚客想趁机陷害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兄妹,遂诬告他们与太子同谋,因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对中宗流泪进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太平公主与李旦而得以幸免于难,但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的敌对已明显白热化。(也有野史记载称,上官婉儿因崔湜的原因,与太平公主成为情敌,并投入韦氏阵营)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谋取平衡,但宗楚客与韦后党羽商议,改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架空了李旦,打破了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三子封王,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太平公主在协助李隆基政变除掉韦后以后,与李隆基发生权争。她曾经要求睿宗废掉太子李隆基,并积极培植党羽。此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经由太平公主任命,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数人外,大多数都依附太平公主。睿宗则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避免伤害到任何一人。 在此期间,太平公主曾劝说唐睿宗下旨,搜集编撰了上官婉儿的著作,保留了这位才女的作品。 覆灭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诱杀了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坟墓也被铲平。 争议与疑点 关于太平公主是否真正计划过谋反这一点,一直以来存在疑问。一部分人认为,她骄横跋扈,与李隆基已经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可能没有谋反之心。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以太平公主在朝中完全占据上风的局势和她多次成功政变的经验,她若当真谋反,不可能如此轻易就被李隆基平定。 子女 太平公主共有4子3女,与薛绍生有二子二女(薛崇训、薛崇简) ,与武攸暨生有二子一女(武崇敏、武崇行)。太平公主死后,除次子薛崇简因是李隆基一党而幸免以外,其余子女均被处死。
想听听太平公主的具体故事
幼年经历
太平公主出生年份尚无确切说法。根据她第一次结婚的时间和她的哥哥李旦出生的时间推定,她可能生于665年(麟德二年)前后,是李治和武则天的最后一名子女。《新唐书》记载,麟德二年二月丁酉,李治驾至合璧宫,乾封元年三月十七离开东都,此间唐李治与武则天居于东都洛阳,由此可以基本断定太平公主出生于洛阳。 太平公主5、6岁时,常常往来外祖母荣国夫人家,她随行的宫女(一说为太平公主本人)遭表兄贺兰敏之逼奸,此事引起武则天大怒,加上此前贺兰敏之曾奸污未定的未来太子妃,武则天最终决定,撤销贺兰敏之作为武家继承人的身份,流放并中途处死贺兰敏之。 太平公主8岁时,以替已经去世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为名,出家为女道士,太平一名,乃是她的道号。虽然号称出家,她却一直住在宫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不想让爱女嫁到远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绝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借口公主已经出家来避免和亲。 首次婚姻 过了很多年,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饰在唐高宗和武后面前跳舞。唐高宗和武后大笑着问她:“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要这样?”她回答说:“将它赐给驸马可以吗?”唐高宗知道太平公主的意思,于是她挑选驸马。 公元681年(永隆二年,开耀元年),太平公主约16岁时,下嫁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场面非常豪华,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甚至不得不拆除了县馆的围墙。 武则天对女儿非常宠爱,她认为薛绍的嫂嫂萧氏和成氏出身不够高贵,想逼薛家休妻,有人以萧氏出身兰陵萧氏,并非寒门相劝说,才使她放弃了这个打算。薛绍的兄长薛顗也曾因太平公主来头太大而怕惹来祸事。不过太平公主在第一次婚姻期间,安分守己,并未有不轨事件传出。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结束于688年。因为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牵连到薛绍,但薛绍本人并没有参加这次谋反,是武则天觉得太平公主嫁错郎了。武则天下令将薛顗处死,薛绍杖责一百,饿死狱中。当时太平公主最小的儿子才刚满月。事后,武则天为了安慰女儿,打破唐公主食封不过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她的封户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户。 二次婚姻 不久,武则天曾打算将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因武承嗣生病作罢(一说是因为太平公主看不中武承嗣)。 公元690年(载初元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武则天为了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而处死了武攸暨的妻子。这次婚姻被认为是武则天为了保护太平公主而采取的手段,武则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结婚的两个月后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为成为了武家的儿媳而避免了危险,婚后太平公主替武攸暨生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武攸暨性格谨慎谦退。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并曾将自己中意的男宠进献给母亲武则天(即莲花六郎张昌宗)。 参与朝政 太平公主“喜权势”,武则天认为她长相,性格都像自己,常与之商议政事,但武则天生前从不让太平公主将她参与政事的事情外泄。太平公主畏惧母亲,因而行事比较收敛,对外只大肆装修府邸,购买别业。 武则天朝,太平公主见诸史书的建树只有为自卫而铲除来俊臣势力这一件。(有记载称,薛怀义也是她定计处死的,但也有说法称,处死薛怀义的是建昌王武攸宁。另有记载称,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为李家的代表参与了武李盟誓,同样的,这种说法也存在争议。 武周末年,武李两家矛盾尖锐化,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继承人,并通过一系列联姻将武李两家联系起来,以图能消弭未来的政治斗争。同时,她也开始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她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掌握权力。太平公主本人虽是武家儿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拥护者。 公元701年(大足元年),二张因进谗言害死了两家的嫡系继承人而同时得罪武李两家。 公元702年(长安二年)八月,李显、李旦与太平公主联名表奏,请封张昌宗为王,为武则天拒绝,改封二张为国公。这次表奏缓和了双方关系。但不久后的公元703年(长安三年)九月,张昌宗诬告魏元忠与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礼丞高戬,引起武则天大怒,将魏高二人下狱。二张与太平公主及李家的关系彻底破裂。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李家的拥护者、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太平公主由于参与诛杀二张兄弟有功,而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其兄李旦封“安国相王”,开府,封五千户。 权倾朝野 李显复位之后,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她受到李显的尊重,李显曾特地下诏免她对皇太子李重俊、长宁公主等人行礼。中宗朝,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唯惧太平公主多谋善断。 公元707年(景龙元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谋反。安乐公主与宗楚客想趁机陷害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兄妹,遂诬告他们与太子同谋,因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对李显流泪进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忍一弟一妹,而让人罗织罪名残害吗!”太平公主与李旦而得以幸免于难,但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的敌对已明显白热化。(也有野史记载称,上官婉儿因崔湜的原因,与太平公主成为情敌,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六月,李显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谋取平衡,但宗楚客与韦后党羽商议,改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架空了李旦,打破了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太平公主屡立大功后,权势地位更加显赫重要,李旦经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李旦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李旦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李旦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三郎指的是皇太子李隆基。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李旦没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其余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由于太平公主的权势甚至超过了李旦皇帝,所以对她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三人都受封为王。太平公主的田产园林遍布于长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买或制造各种珍宝器物时,足迹远至岭表及巴蜀地区,为她运送这类物品的人不绝于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处处模仿宫廷的排场。 李旦则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避免伤害到任何一人。在此期间,太平公主曾劝说李旦下旨,搜集编撰了上官婉儿的著作,保留了这位才女的作品。 姑侄斗法 太平公主认为太子李隆基还很年轻,因而起初并未把太子放在心上;不久之后又因惧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转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长期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太平公主屡次散布流言,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己亥(二十二日),李旦颁下制书晓谕警告天下臣民,以平息各种流言蜚语。太平公主还常常派人监视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即使一些细微之事也要报知李旦,此外,太平公主还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李隆基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同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成朋党,想加害于太子李隆基,便指使她的女婿唐邀请韦安石到自己的家中来,韦安石坚决推辞,没有前往。李旦曾经秘密地召见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朝廷文武百官全都倾心归附太子,您应当对此多加留意。”韦安石回答说:“陛下从哪里听到这种亡国之言呢!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为宗庙社稷立下了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希望陛下不要被谗言所迷惑。”李旦听过这话之后十分惊异地说:“朕明白了,您不要再提这件事了。”当时太平公主正在帘子后面偷听他们君臣之间的谈话,事后便散布各种流言蜚语对韦安石横加陷害,想把他逮捕下狱严加审讯,多亏了郭元振的救助才得以幸免。 太平公主还曾乘辇车在光范门内拦住宰相,暗示他们应当改立皇太子,在场的宰相们全都大惊失色。宋璟大声质问道:“太子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劳,是宗庙社稷的主人,公主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宋璟与姚元之秘密地向李旦进言道:“宋王李成器是陛下的嫡长子,豳王李守礼是高宗皇帝的长孙,太平公主在他俩与太子之间互相构陷,制造事端,将会使得东宫地位不稳。请陛下将宋王和豳王两人外放为刺史;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所担任的左、右羽林大将军职务,任命他们为太子左、右卫率以事奉太子;将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安置到东都洛阳。”李旦说:“朕现在已没有兄弟了,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妹妹,怎么可以将她远远地安置到东都去呢!至于诸王则任凭你们安排。”于是先颁下制命说:“今后诸王、驸马一律不得统率禁军,现在任职的都必须改任其他官职。” 太平公主得知姚元之与宋璟的计谋之后勃然大怒,并以此责备李隆基。李隆基感到害怕,便向李旦奏称姚元之和宋璟挑拨自己与姑母太平公主和兄长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之间的关系,并请求对他们两人严加惩处。甲申(初九),李旦将姚元之贬为申州刺史,将宋璟贬为楚州刺史。丙戌(十一日),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被任命为刺史的事也停止执行。 事败自尽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太平公主指使一个懂天文历法的人向李旦进言说:“彗星的出现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再说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以及心前星均有变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李旦说:“将帝位传给有德之人,以避免灾祸,我的决心已定。”太平公主和她的同伙们都极力谏阻,认为这样做不行,李旦说:“中宗皇帝在位时,一群奸佞小人专擅朝政,上天屡次用灾异来表示警告。朕当时请求中宗选择贤明的儿子立为皇帝以避免灾祸,但中宗很不高兴,朕也因此而担忧恐惧以至于几天吃不下饭。朕怎么能够对中宗可以劝他禅位,对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在八月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图谋废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李晋是李德良的孙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与她订下作乱的计谋。 王琚对李隆基进言道:“形势已十分紧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动了。”尚书左丞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给李隆基送来了一把佩刀,意思是请玄宗及早决断,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对李隆基说:“太平公主图谋叛逆,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当初,陛下在东宫作太子时,在名分上还是臣子,如果那时想铲除太平公主,需要施用计谋。现在陛下已为全国之主,只需颁下一道制书,有哪一个敢于抗命不从?如果犹豫不决,万一奸邪之徒的阴谋得逞,那时候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李隆基说:“你说得非常正确,只是朕担心会惊动太上皇。”崔日用又说道:“天子的大孝在于使四海安宁。倘若奸党得志,则社稷宗庙将化为废墟,陛下的孝行又怎么体现出来呢!请陛下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然后再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李隆基认为他说得很对,便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李隆基于是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甲子(初三),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将他们斩首,在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并将他们带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窦怀贞逃入城壕之中自缢而死,唐玄宗下令斩戮他的尸休,并将他的姓改为毒氏。李旦听到事变发生的消息后,登上了承天门的门楼。郭元振上奏李旦说:“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李隆基也随后来到门楼之上,李旦于是颁发诰命列举窦怀贞等人的罪状,并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亲属党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赐死在万年县狱中。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薛崇简因为平日屡次谏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责打,所以例外地被免于死刑,李隆基赐他姓李,并准许他留任原职。唐玄宗还下令将太平公主的所有财产没收充公,在抄家时发现公主家中的财物堆积如山,珍宝器玩可以与皇家府库媲美,厩中牧养的羊马、拥有的田地园林和放债应得的利息,几年也没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拥有家产达数十万缗。 2人物评价 《新唐书》:“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常谓‘类我’。” 《资治通鉴》:“太平公主沉敏多权略,武后以为类己,故于诸子中独爱幸,颇得预密谋,然尚畏武后之严,未敢招权势;及诛张易之,公主有力焉。中宗之世,韦后、安乐公主皆畏之,又与太子共诛韦氏。既屡立大功,益尊重,上常与之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王琚:“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凶猾无比,大臣多为之用。” 蔡东藩:“公主为天子元妹,宰相多出门庭,六军供其指挥,似亦可以止矣,而必猜忌玄宗,阴谋废立者何哉?妇女不必有才,尤不可使有功,才高功大,则往往藐视一切,一意横行,况有母后武氏之作为先导,亦安肯低首下心,不自求胜耶?卒之天授玄宗,心劳日拙,欲借口于星变,而反迫成睿宗之内禅,欲定期以起事;而又促成玄宗之讨逆,身名两败,不获考终,嗟何及哉?”太平公主和薛绍,张易之的故事??太平真的喜欢武攸嗣吗????
太平公主和薛绍之间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大唐的一段佳话,薛绍是太平公主一生最爱的男人,记得太平和薛绍的初见是那么的唯美,可也有人说一见薛绍误终身,因为后来薛绍被诬告与唐宗室琅琊王李冲通谋反对武则天,被判极刑处死。
其实薛绍并没有谋反,在囚牢中含冤而死,其实薛绍的死并不是冤死,而是死在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之后太平在武则天的安排下匆匆嫁给了武攸暨,之后太平才意识到只有权利才是真正可以把握生死的,因此逐渐的造就了不一样的太平。
有的。
扩展资料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结束于688年。因为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牵连到薛绍,但薛绍本人并没有参加这次谋反,是武则天觉得太平公主嫁错郎了。武则天下令将薛顗处死,薛绍杖责一百,饿死狱中。
当时太平公主最小的儿子才刚满月。事后,武则天为了安慰女儿,打破唐公主食封不过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她的封户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户。
参考资料:太平公主--百度百科
太平公主和薛绍的故事
太平公主和薛绍的故事:
永隆二年,薛绍与表姐妹太平公主结婚,婚礼非常隆重,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甚至不得不拆除了万年县馆的围墙。婚后生下二子二女。
垂拱四年,长兄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武则天下令将薛顗处死,此事牵连到薛绍。薛绍杖一百,饿死于狱。当时太平公主正怀着第四个孩子。 载初元年七月,太平公主嫁给了武攸暨。
扩展资料:

太平公主喜权势,武则天认为她长相,性格都像自己,常与之商议政事,但武则天生前从不让太平公主将她参与政事的事情外泄。
太平公主畏惧母亲,因而行事比较收敛,对外只大肆装修府邸,购买别业。武则天朝,太平公主见诸史书的建树只有为自卫而铲除来俊臣势力这一件事情。
武周末年,武李两家矛盾尖锐化,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继承人,并通过一系列联姻将武李两家联系起来,以图能消弭未来的政治斗争。
同时,她也开始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她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掌握权力。太平公主本人虽是武家儿媳,但政治上一直是李家的拥护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绍
谁知道太平公主的事迹
太平公主,则天皇后所生,后爱之倾诸女。荣国夫人死,后丐主为道士,以幸冥福。仪凤中,吐蕃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如方士薰戒,以拒和亲事。久之,主衣紫袍玉带,折上巾,具纷砺,歌舞帝前。帝及后大笑曰:“儿不为武官,何遽尔?”主曰:“以赐驸马可乎?”帝识其意,择薛绍尚之。假万年县为婚馆,门隘不能容翟车,有司毁垣以入,自兴安门设燎相属,道樾为枯。绍死,更嫁武承嗣,会承嗣小疾,罢昏。后杀武攸暨妻,以配主。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常谓“类我”。而主内与谋,外检畏,终后世无它訾。 永淳之前,亲王食实户八百,增至千辄止;公主不过三百,而主独加户五十。及圣历时,进及三千户。预诛二张功,增号镇国,与相王均封五千,而薛、武二家女皆食实封。主与相王卫王成王、长宁安乐二公主给卫士,环第十步一区,持兵呵卫,僭肖宫省。神龙时,与长宁、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凡七公主,皆开府置官属,视亲王。安乐户至三千,长宁二千五百,府不置长史。宜城、定安非韦后所生,户止二千。主三子:崇简、崇敏、崇行,皆拜三品。 韦后、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谋出主下远甚,惮之。主亦自以轧而可胜,故益横。于是推进天下士,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动大议,远近翕然响之。 玄宗将诛韦氏,主与秘计,遣子崇简从。事定,将立相王,未有以发其端者。主顾温王乃儿子,可劫以为功,乃入见王曰:“天下事归相王,此非儿所坐。”乃掖王下,取乘舆服进睿宗。睿宗即位,主权由此震天下,加实封至万户,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主每奏事,漏数徙乃得退,所言皆从。有所论荐,或自寒冗躐进至侍从,旋踵将相。朝廷大政事非关决不下,闻不朝,则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画可而已。主侍武后久,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逢合,无不中。田园遍近甸,皆上腴。吴、蜀、岭峤市作器用,州县护送,道相望也。天下珍滋谲怪充于家,供帐声伎与天子等。侍儿曳纨谷者数百,奴伯妪监千人,陇右牧马至万匹。 长安浮屠慧范畜赀千万,谐结权近,本善张易之。及易之诛,或言其豫谋者,于是封上庸郡公,月给奉稍。主乳媪与通,奏擢三品御史大夫。御史魏传弓劾其奸赃四十万,请论死。中宗欲赦之,进曰:“刑赏,国大事,陛下赏已妄加矣,又欲废刑,天下其谓何?”帝不得已,削银青阶。大夫薛谦光劾慧范不法,不可贷,主为申理,故谦光等反得罪。 玄宗以太子监国,使宋王、岐王总禁兵。主恚权分,乘辇至光范门,召宰相白废太子。于是宋璟、姚元之不悦,请出主东都,帝不许,诏主居蒲州。主大望,太子惧,奏斥璟、元之以销戢怨嫌。监察御史慕容珣复劾慧范事,帝疑珣离间骨肉,贬密州司马。主居外四月,太子表追还京师。 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又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羽林军李慈皆私谒主。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党,乃有逆谋。先天二年,与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李晋、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元楷、慈、慧范等谋废太子,使元楷、慈举羽林兵入武德殿杀太子,怀贞、羲、至忠举兵南衙为应。既有日矣,太子得其奸,召岐王、薛王、兵部尚书郭元振、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晈、中书侍郎王琚、吏部侍郎崔日用定策。前一日,因毛仲取内闲马三百,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叩虔化门,枭元楷、慈于北阙下,缚膺福内客省,执羲、至忠至朝堂,斩之,因大赦天下。主闻变,亡入南山,三日不出,赐死于第。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簿其田赀,瑰宝若山,督子贷,凡三年不能尽。崇简素知主谋,苦谏,主怒,榜掠尤楚,至是复官爵,赐氏李。始,主作观池乐游原,以为盛集,既败,赐宁、申、岐、薛四王,都人岁祓禊其地。 《代皇太子上食表》 臣某言: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诗人之作,下嫁於诸侯;易象之兴,中行於归妹。又臣铜楼再惕,常荷荫於中慈;金屋相惊,忽承恩於内辅。周官典瑞,旁稽聘女之仪;晋朝加玺,兼采纳妃之制。圣怀感尉,皇泽г濡,愿垂扶木之光,俯遂甘芹之请。谨上礼食若干举如列。尊师四学,虽有谢於温文;问竖三朝,窃无违於视膳。谨遣某奉表以闻。
女主姓白是条龙,故事有人来委托她办事,类似哑舍,故事里有太平公主出现。
红颜怒是这本吗
你的笑颜停留在三月桃花间,我们的厮守在无尽的等待,我妲己等着你… 曾进以为此生无憾,当背弃的诺言带着血拨开我的心时,我绝望… 如今我重生,千秋糊边,你拥着我,是同一代妖妃妲己相同的宿命所以我们注定走的艰辛,江山、美人、你要哪边?江山、柔...王维和太平公主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想听听他和她的故事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
此地回鸾驾,缘溪转翠华。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 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槎。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这首诗是大名鼎鼎的王维所作。王维在今天,人们说起来时地位似不及李白杜甫。但在盛唐当时,王维的诗名却是远在这两人之上。尤其是杜甫,当时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少陵野老罢了(不对,当时老杜还年轻,只能叫少陵野小子,^-^)。说起来王维的诗作,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唐代诗作中秀出丛林,历代名家无不叹服。林黛玉教香菱读诗,也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王维的五律,确是一绝,只有孟浩然、老杜或可相比一二,其他人远远不如。 然而,本篇这首诗却也并不是特别出色。尤其是和王维集子中的其他诗句相比,无非就是用了一些道家的神仙术语来烘云托雾,非常谨慎恰当地恭维玉真公主罢了,虽然王维才华横溢,但在这应制诗的题材中却也缚手缚脚,大失才子本色。如果只看到这些,本诗当然就随手翻过,没有什么好看的了。但这里我们特意录出这首诗来聊聊,是因为王维和玉真公主之间有好多不得不说的故事。而且经江湖夜雨学刘心武谈红楼一样“大胆假设,胡乱求证”,竟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玉真公主曾“强暴”和“霸占”过王维,并影响了王维的一生。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来看玉真公主的来历。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而且是一母所生。他们母亲窦德妃被祖母武则天叫到宫中秘密处死,到了玄宗做了皇帝后,却找遍了宫中,也没有把母亲的尸骨找到。窦德妃死时,唐玄宗李隆基才九岁,玉真公主当然更小,据说只有二三岁左右。慑于武则天的淫威,幼年时玄宗兄弟和小妹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但他们却手足情深,玄宗的大哥李成器(后改名为李宪,封宁王),就真心地推让李隆基当皇帝,李隆基对他也全无猜疑之心,玄宗下朝后,和这些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吃饭喝酒,有说有笑,不依君臣之礼,还是没有当皇帝时的老样子。了解唐代历史的人都有这样的看法,李旦的这些儿女之间的和睦,在李唐家族中是很少见的。 玉真公主不愿意嫁人,自愿出家为女道士。大家可不要认为,玉真公主一当上女道士,就是“缁衣顿改昔年妆”,过青灯黄卷下的日子。她的宫观之华丽一点不逊于皇宫,甚至尚有过之。当时就有大臣上书嫌太过奢糜。据某人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上的考证,说是“曾结婚,并生有二子”,这个“结婚”一词,用得不当,公主结婚,并非小事,史书肯定有记载,正式结婚没有,和男人同居之类的,那是少不了的。李唐家族,无论男女,都非常爱吃荤腥。李世民把自己的弟妹收入房中,李治搞上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高阳公主私通和尚,太平公主大玩男宠,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有“扒灰”之诮。唐代女道士,本来就都是放荡情怀的“豪放女”,玉真公主当然也不例外。 少年时王维也是满腔希望,充满理想的。他的笔下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纯情,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气。但是这些诗篇几乎全出于他的少年时代,及第后的王维虽然曾有被贬到山东济州(现在济宁附近)的经历,但后来他的仕途还是相当平稳的,然而他的诗里面却再也没有这样的豪气了,只有意冷心灰后的淡漠。王志清先生《纵横论王维》一书中的说法是:“王维亲和山水绝不是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远离政治或者对抗政治的选择,而是灵魂被罪恶感压迫到了无法忍受地步的一种生命本真的反抗努力。”这是为什么? 王维在妻子死后,孤居三十年不再续娶,这在唐代高官中相当罕见。有人说王维学佛,这学佛未必就完全像出家人一样完全四大皆空,白居易不是一边诵经拜佛,一边左手搂着“杨柳腰”小蛮,右手抱着“樱桃口”樊素嘛。王维的弟弟王缙,虽然和王维一样受家庭影响,信奉佛教,但王缙却奢侈过费,妻妾成群。和王维清寂自苦的情境大相径庭。这又是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段事情:王维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720年),结果落第。这一年,他常在宁王、歧王府中出入,王爷对他相当好--“待之如师友”。然后为了求得科第的门路,于是“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就怀抱琵琶,像个歌妓一样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献艺。玉真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换上华丽无比的锦锈衣衫。然后置办酒宴,安排王维入宴,坐在宾客的上首。席间,众人谈笑之际,公主觉得座中王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不禁一再瞩目。于是第二年,王维就顺顺当当地进士及第。 关于此事,江湖夜雨仔细推想一下,越想越觉得是个圈套,宁王、歧王和他关系也相当好,直接和考官说句话推荐一下,不就得了。前面说过,唐玄宗和兄弟姐妹们关系挺融洽的,不存在其他时代那些兄弟们间乌眼鸡一样,狠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那样的情况。而且大家看歧王按排王维出场的情景,根本不像介绍一个文人学子,倒像是召呼自己的家妓出来待客的情形一样。十有八九,天真的王维早就成了歧王们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玩物。唐朝公主一向如狼似虎,玉真公主当时也是三十多岁的“熟女”了,阅男人多矣,很难相信饮宴之后她能放过纯真年少的王维。 但王维不同于张昌宗、张易之等人,更不像宋之问那样想拚命抓住女皇、公主们的一条裙带。王维是个单纯天真的少年,像白玉一样无瑕。他初次应试时写的诗就是《赋得清如玉壶冰》,但现在他却被玉真公主“奸污”了,这件事对他的刺激是相当大的,从此他的心中就充满了阴影。 在王维二十岁那年,他写下了《息夫人》一诗:“莫以今时宠,而忘昔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这首诗是在宁王(即玄宗的大哥)府中所写。也有一段故事:玄宗的大哥把皇位让了出去,于是专心于吃喝玩乐。他有家妓数十人,都是绝色女子。其中有一个原是宁王府边卖大饼的妻子,长得“纤白明晰”,宁王一见就爱,于是多给她老公钱将她纳入府中,宠爱有加。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你还想不想你那做大饼的老公?”此女默然不语,宁王让人召她的大饼老公来相见。这个女子注视无语,双泪垂颊,若不胜情。当时王府中“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然。”宁王命赋诗,当时二十岁的王维诗首先做成,众人叹服,后来宁王把这个女子还给了饼师。 大家看历来写息夫人的诗,都是指责得居多,像杜牧就抱怨她不像绿珠一样自尽(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但王维为什么却一腔同情,率先写出这样感人至深,感同身受一般的诗句?答案就在前面,正是因为王维也有过被玉真公主这样的皇家权贵“强暴”过的经历,他才能将息夫人的痛苦体会得这样深刻。 还有,王维进士及第后,被封为太乐丞(八品)。品级虽然不高,但是这却是个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官。玉真公主这样安排,肯定是为了让他方便进出宫禁及皇家苑观之类的。但王维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被贬出京,远去山东济州做个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库参军。什么叫“伶人舞黄狮子”?据说依唐代律令,舞黄狮子节目,是专门为皇帝而演的,不得私自娱演,否则当以犯律处置。 王维身为太乐丞,手下的人可能彩排演练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故而获罪。但其实这事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大罪,又不是私藏甲兵之类的谋逆行为,按说依王维和歧王及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不会处罚这样重,甚至根本不会有什么罪责加身。但王维却一下子贬到济州,这一去就是四年半的时间,为了什么?答案很明显,正是王维不再愿意到床上侍侯公主,又“私自”(未经公主同意)娶了妻子,于是玉真公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找借口贬他到穷乡僻壤“劳动改造”一番。 在济州熬了四年多后,王维终于忍不住了。他辞去了在济州的官职。之后,他悄悄地潜回了长安。但他在长安闲居了七八年,根本没有实授什么官职。然而,我们又知道另外一个故事:开元十七年,当时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找差事,他和王维意气相投。孟浩然和王维正在聊天儿,突然唐玄宗就驾到了,吓得老孟钻到床底下去了。后来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让孟浩然吟诗。结果老孟赖狗扶不上墙头去,念了首什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惹得唐玄宗大为不悦,老孟的官运也就此被封杀。 这里原来江湖夜雨大有疑问,孟浩然你和王维是朋友,在一起谈谈诗文,又不是被捉奸在床的奸夫淫妇,你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你就大大方方的让王维引见一下不就得了?再者,皇帝为什么到王维家去串门?还这样突然。要说就算皇帝到大臣府上去,也要前呼后拥,大臣早就恭迎在大门外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倒像是学生公寓里查宿舍卫生的,说来就来?所以江湖夜雨认定,王维此时定是住在玉真公主居处,或成了玉真公主的“外宅”。可能这天正好公主不在,出去玩了,孟浩然乡下佬一个,想开开眼界,看看公主住处什么样儿。王维就私自请了他来,所以皇帝一来,他才吓得朝床底下钻。而且正因为是在玉真公主的住处,以玄宗的兄妹情深,肯定不时来看看,玄宗兄妹间亲密得很,一切礼仪从简,也并不会事先传报什么的,故而才有这档子事。 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死去了。十有八九就是因王维被玉真公主霸占而气死的。或许是王维心中存在愧疚,或许是玉真公主不让他再娶,所以他后半生的三十年一直孤身未娶。此后,王维的仕途就一直大道通天,直到尚书右丞这样的官职。但对于王维来说,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苦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本人这两句诗,就正是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正是因为王维有这件难以启齿的羞辱之事,所以他一直内心处在忏悔,在寻求解脱。大家看历史上相当多的青楼名妓,人老珠黄以后,往往皈依佛门,寻求解脱,也是此理。了解到王维这个心结,再读他的诗,应该有一层更深的理解。 ①赊:长而远的意思,这里形容山路绵长。②石髓:道家传说,山中有一种如膏状的东西,形状如精致的奶酪,服用后齿发更生,病人服用后都会痊愈。③胡麻:即芝麻,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将芝麻带回中国,所以被称为胡麻。④五云年:道家称神仙乘五色云车。 的人(175)太平(29)相关文章
- 少女时代和危险的少年们观看 揭秘太平公主的少女时代,太平公主为何少年出家?
- 武攸暨喜欢太平公主吗 太平公主和武攸暨是什么关系 武攸暨与太平公主的子女
- 太平公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揭秘:太平公主少女时代 太平公主为何少年出家?
- 太平公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揭秘:太平公主出嫁前为何出家当道士?
- 朗诺政变 揭秘:太平公主与唐隆政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太平公主长相 唐朝私生活最糜烂不堪的四大公主 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上榜
- 太平公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太平公主为何出家?太平公主在哪儿出家?
- 太平公主武攸暨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真实恩怨
- 出家当道士可以结婚吗 揭秘:唐朝太平公主出嫁前为什么出家当道士?
- 太平公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揭秘:太平公主出嫁前为何出家当了几年女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