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强巴林寺五大活佛简介 强巴林寺的历史
强巴林寺的历史
1.强巴佛的昌都强巴林寺
拉萨消息:四月十六日,是藏历二月十五日,西藏东部向巴林寺(又译为“强巴林寺”)举行了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迎请强巴佛出寺仪式,以满足广大僧俗信徒朝拜祈愿。
二米多高的红铜镀金强巴佛像,在千余名喇嘛的颂经声中和仪仗队的护卫下,迎请到寺院后的大坝上,接受了近二万名僧俗信徒的朝拜。
强巴佛,弥勒佛,是藏传佛教“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向巴林寺是继拉萨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之后,在藏东地区兴建的第一座黄教大寺院,迄今已有五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寺内院落重叠、殿堂林立,整个寺庙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寺内还珍藏着数以万计的佛像、经典等文物。
强巴林寺因主要供奉强巴佛而得名,意为“昌都大慈洲”,简称“昌都寺”,亦名“厘寺”,现在按国家地名汉译标准译为向巴林寺,坐落在昌都镇的奈曲和昂曲两条河之间的岩石上,这是宗喀巴弟子喜绕桑布于1437年(即明英宗正统二年)所建,是昌都地区格鲁派的首寺。寺”,亦名“厘寺”,现在按国家地名汉译标准译为向巴林寺,坐落在昌都镇的奈曲和昂曲两条河之间的岩石上,这是宗喀巴弟子喜绕桑布于1437年(即明英宗正统二年)所建,是昌都地区格鲁派的首寺。
相传,1373年宗喀巴大师入藏途经昌都时就曾预言,该地能建寺弘法。后宗喀巴弟子喜绕桑布果真在此兴建了寺院。他圆寂后,宗喀巴的另一位弟子沃贝多杰的弟子后来也都成了强巴林寺的转世活佛,从第一世帕巴拉算起一直传承至今。强巴林寺现有林堆、林麦、奴林、库秋、惹卡巴五个扎仓和七个康村。格鲁派著名的高僧香雄.曲旺扎巴、楚顿朗喀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1588年年都曾先后到此讲经弘支。故强巴林寺在全藏区颇有影响。该寺原由赤巴堪布主持,传至第三者3任时,由于帕巴拉活佛拥戴清廷有功,被康熙皇帝于1719年封为呼图克图,颁发“帕巴拉呼图克图诺门罕之印”,命其主持昌都寺。从此昌都成为帕巴拉呼图克图活佛世系的根本道埸。昌都寺的转世活佛。现任十一世帕巴拉活佛,名为格列朗杰,是著名的爱国人士,,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昌都寺在历史上曾遭受两次重大火灾,十年浩劫中又遭破坏,1980年开始修复开放,基本恢复原来的规模,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帕巴拉活佛的俄洛桥夏宫也已维修开放。近年来该寺在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加强寺庙管理和“以寺养寺”,取得了可喜成绩,改善了寺僧生省事,还开展了许多利民活动。
2.强巴佛的昌都强巴林寺
拉萨消息:四月十六日,是藏历二月十五日,西藏东部向巴林寺(又译为“强巴林寺”)举行了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迎请强巴佛出寺仪式,以满足广大僧俗信徒朝拜祈愿。
二米多高的红铜镀金强巴佛像,在千余名喇嘛的颂经声中和仪仗队的护卫下,迎请到寺院后的大坝上,接受了近二万名僧俗信徒的朝拜。强巴佛,弥勒佛,是藏传佛教“三世”佛中的未来佛。
向巴林寺是继拉萨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之后,在藏东地区兴建的第一座黄教大寺院,迄今已有五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寺内院落重叠、殿堂林立,整个寺庙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寺内还珍藏着数以万计的佛像、经典等文物。
强巴林寺因主要供奉强巴佛而得名,意为“昌都大慈洲”,简称“昌都寺”,亦名“厘寺”,现在按国家地名汉译标准译为向巴林寺,坐落在昌都镇的奈曲和昂曲两条河之间的岩石上,这是宗喀巴弟子喜绕桑布于1437年(即明英宗正统二年)所建,是昌都地区格鲁派的首寺。寺”,亦名“厘寺”,现在按国家地名汉译标准译为向巴林寺,坐落在昌都镇的奈曲和昂曲两条河之间的岩石上,这是宗喀巴弟子喜绕桑布于1437年(即明英宗正统二年)所建,是昌都地区格鲁派的首寺。
相传,1373年宗喀巴大师入藏途经昌都时就曾预言,该地能建寺弘法。后宗喀巴弟子喜绕桑布果真在此兴建了寺院。
他圆寂后,宗喀巴的另一位弟子沃贝多杰的弟子后来也都成了强巴林寺的转世活佛,从第一世帕巴拉算起一直传承至今。强巴林寺现有林堆、林麦、奴林、库秋、惹卡巴五个扎仓和七个康村。
格鲁派著名的高僧香雄.曲旺扎巴、楚顿朗喀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1588年年都曾先后到此讲经弘支。故强巴林寺在全藏区颇有影响。
该寺原由赤巴堪布主持,传至第三者3任时,由于帕巴拉活佛拥戴清廷有功,被康熙皇帝于1719年封为呼图克图,颁发“帕巴拉呼图克图诺门罕之印”,命其主持昌都寺。从此昌都成为帕巴拉呼图克图活佛世系的根本道埸。
昌都寺的转世活佛。现任十一世帕巴拉活佛,名为格列朗杰,是著名的爱国人士,,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昌都寺在历史上曾遭受两次重大火灾,十年浩劫中又遭破坏,1980年开始修复开放,基本恢复原来的规模,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帕巴拉活佛的俄洛桥夏宫也已维修开放。
近年来该寺在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加强寺庙管理和“以寺养寺”,取得了可喜成绩,改善了寺僧生省事,还开展了许多利民活动。 。
3.强巴林寺怎么样
经过了美丽红土地,一路颠簸到达了昌都,安顿下来咱们就直奔强巴林寺。
昌都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的昂曲和杂曲两水交汇处,它巍峨地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之下,耸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该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 1444年创建的。
寺内主佛为强巴(大慈)佛,故对该寺的起名为昌都强巴林寺。 刚刚到门口正好碰上一群年轻的红衣僧侣,他们见到我就围了上来,原来他们新买了一台卡片相机,向我们请教一下用法呢,哈哈,一群好学的小伙子!进入寺庙首先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寺院里的建筑基本都是白墙红顶,顶上装饰着许多金光灿灿的神兽,主殿门前有许多信众在虔诚地参拜,我们还有幸被允许进入僧侣正在诵经的主殿,众多僧侣一起诵经的声音超级震憾,令人肃立。
走出大殿我们就试着找一些僧侣聊天、合影,他们也很友善地同意了我们的请求。这里的一切都让我们感觉如此的神秘,喜欢西藏的这种神秘。
4.西藏昌都的强巴林寺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呢
你好
1444年由宗喀巴的晚年弟子西饶桑布在此历时八年建成。
一些补充:昌都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昂曲和杂曲两水交汇处一处如雄鹰盘踞的台地上。占地面积三百余亩,寺内主供奉强巴大佛,所以寺名为强巴林寺。传说格鲁派宗师宗喀巴16岁时由青海到拉萨学经途中,路过这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时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后在1444年由宗喀巴的晚年弟子西饶桑布在此历时八年建成。建寺时西饶桑布在一千户家去讲经化缘,该千户就将自己家的草场奉献了出来作建寺之址。据说现在寺庙五大扎仓之一的桑堆扎仓的位置,就是当年千户搭牦牛帐篷的地方。

5.佛教寺院国清寺的历史有谁知道呢
国清寺坐落于浙江天台山南面山脚下。
公元575年,智者大师率弟子到天台,结茅为庵。当朝皇帝为大师敕建修禅寺。
后寺荒废。隋朝598年建天台山寺。
605年皇帝赐额“国清寺”。后又经历代的修建,1973年,政府又进行了全面整修。
现在寺前东侧小山上有隋塔,是隋炀帝派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所造。寺的北面,有智者大师的肉身塔院。
离隋塔不远,还有一行墓。 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据说,唐朝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带领弟子义真来到该寺,跟随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受菩萨戒。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
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络绎不绝。
6.简介西藏昌都地区的来历
昌都历史 昌都县城坐落在群山怀中,它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门户。
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
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昌都地区古称"康"或"客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
昌都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1977年和1980年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和昌都小恩达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地区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当地的居民已开始种植易于生长的谷子,饲养适应性广泛的家畜猪,同时也以狩猎狐、青羊、马鹿等作为补充。
昌都地区的察雅一带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桨巴》所记述的格萨尔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的地区。按照藏族传统的地理概念,这里同时是"朵康六岗"中的察瓦岗,系有名的产盐之地。
考古发现与实地调查,也可以发现不少当地居民传说是"炯巴"人留下来的石墙、石阶等建筑遗址。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昌都地区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
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 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
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
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我国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也称,今昌都一带为东女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至此今日在昌都地区还可以看到吐蕃东女国和苏毗王国文化的痕迹。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祖国版图后,在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朝时西藏佛教格鲁派兴起,其影响逐渐深入康区,在昌都地区形成若干呼图克图--大活佛转世系统。明朝政府在此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各大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管理。
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地区也受固始汗的统治。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
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
1950年10月19日后,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并下设3个管辖区,即昌都解放委员会直辖13个宗、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所辖10个宗和波密地区第二办事处所辖3个宗及盐井、察隅共28个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管辖。1955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昌都地区则划规其管辖,1960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专署驻昌都县。
1960年设昌都专区,专署驻昌都县。以昌都宗与拉多宗合并设昌都县;以江达宗与西邓柯宗合并设江达县(驻江达);以贡觉宗与三岩宗合并设贡觉县(驻莫洛);以察雅宗设察雅县(驻烟多);以左贡宗设左贡县(驻亚中);以江卡宗(芒康宗)与盐井宗合并设宁静县(驻嘎托);以桑昂曲宗设桑昂曲县(驻吉公);以八宿宗设八宿县(驻同卡);以洛隆宗与硕督宗合并设洛隆县(驻洛隆);以边坝宗与沙丁宗合并设边坝县(驻边坝);以丁青宗与色扎宗、尺牍宗合并设丁青县(驻甲木塘);以类乌齐宗设类乌齐县(驻类乌齐)。
将嘉黎宗及倾多宗、易贡宗、曲宗划归林芝专区;巴庆宗(巴青)、比如宗、聂荣宗、索宗划归那曲专区。撤销第一办事处与第二办事处。
昌都地区辖昌都、江达、贡觉、宁静、洛隆、丁青、边坝、察雅、桑昂曲、八宿、类乌齐、左贡等12县。1961年八宿县由同卡迁驻白马。
1962年9月,昌都专员公署办公会议对各县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昌都地区12个县划为94个区、1个镇(昌都县城关填),472个乡。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波密县(驻扎木)划入昌都专区。
辖13县。196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为尊重群众原有的习惯称呼)。
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桑昂曲县改名为察隅县(驻吉公)。1970年昌都专区改为昌都地区,地区驻昌都县。
洛隆县由洛隆迁孜托;边坝县由边坝迁驻草卡区的东马司(距草卡区6千米)。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亚中)、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等13县。
1971年左贡县由亚中迁驻汪达。1975年类乌齐县由类乌齐迁热扎卡。
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汪达)、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驻热扎卡)等13县。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昌都专区的波密、察隅两县划归林芝专区。
昌都地区实际辖11个县,90个区(镇)。1987年3月始,实行撤区并乡,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保留13个区,昌都地区辖159个乡,9个镇,1622个行政村。
1997年,面积10.8万平方千米,人口55.8万,地区行署驻昌都县城关镇。辖昌都、芒康、贡觉、八宿、左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