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二战日本占领中国版图 二战德国有多强,二战苏联比德国危害大

火烧 2021-11-04 15:49:59 1063
二战德国有多强,二战苏联比德国危害大   1938年,世界七大强国战争潜力对比:   美国41.7% 德国14.4% 苏联14.0% 英国10.2% 法国4.2% 日本3.5% 意大利2.5%  19

二战德国有多强,二战苏联比德国危害大  

  1938年,世界七大强国战争潜力对比:

  美国41.7% 德国14.4% 苏联14.0% 英国10.2% 法国4.2% 日本3.5% 意大利2.5%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英国首相丘吉尔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说:“我要联合苏联打败希特勒”。人们提醒他:“斯大林也是魔鬼”,丘吉尔回答了一句名言:“即使与魔鬼合作,我也要首先打败希特勒!”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美国宣战,德国第二天也对美国宣战。丘吉尔听到这个消息后说的一句话也极其著名:“我们终于赢了”。历史记载:“那一夜,丘吉尔睡了一个好觉”。

  为什么丘吉尔要“首先打败希特勒”?

  为什么美国一参战,丘吉尔就说“我们终于赢了”?

  以下,全部以数据说明这些问题。

  首先对比德国和苏联的生产效率,仅从产量和劳动力人数对比,苏联就“不配当英美的敌人”。

  有关的统计数据,列表如下:

  表一 二战期间德国和苏联的原料生产对比

  煤炭(亿吨) 钢(万吨) 铝(万吨)

  德国 苏联 德国 苏联 德国 苏联

  1941 3.155 1.514 2820 1790 23.36 ---

  1942 3.179 0.755 2870 810 26.40 5.17

二战日本占领中国版图 二战德国有多强,二战苏联比德国危害大

  1943 3.404 0.931 3060 850 25.00 6.23

  1944 3.476 1.215 2580 1090 24.53 8.27

  1945 -- 1.493 --- 1230 --- 8.63

  表二 二战期间德国和苏联的劳动力对比(万人)

  工业劳动力 外国劳动力 劳动力合计

  德国 苏联 德国 苏联 德国 苏联

  1941 1290 1100 350 0 1640 1100

  1942 1160 720 460 5 1620 725

  1943 1110 750 570 20 1680 770

  1944 1040 820 760 80 1800 900

  1945 --- 950 --- 290 --- 1240

  表三 二战期间美国《租借法案》支援苏联的物资清单

  飞机 14795架 坦克 7056辆 吉普车 51503辆

  卡车 375883辆 汽车 35170辆 拖拉机 8071辆

  火炮 8218门 机关枪 131633挺 爆炸物 345735吨

  建筑设备 10910000吨 铁路货车 11155辆 火车车头 1981辆

  运输船 90艘 反潜舰只 105艘 鱼雷艇 197艘

  船用发动机 7784套 粮食 4478000吨 非铁金属 802000吨

  石油制品 2670000吨 化学物质 842000吨 棉花 106893000吨

  皮革 49860吨 轮胎 3786000条 军鞋 15417001双

  机械与装备 1078965000吨

  注意最后一项:美国赠送给苏联的“机械与设备”多达10.78亿吨,重建了苏联工业。苏德战争爆发仅仅四个月,苏联的工业就被德国人占领或摧毁了。美国提供设备,在远东帮助苏联再建了一批工厂。

  表六 二战期间的各国GDP数据

  二战期间的欧洲各国政府的权威数据: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The Enomics of World War II: Six Great Power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作者:Mark Harrison)中的数据如下表。

  英国人的美国GDP数据与美国官方数据有差异,下表的“美国政府”一行数据来自美国商务部,标为红色。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意大利 147 144 145 137 117 92

  日本 192 196 197 194 189 144

  德国 387 412 417 426 437 310

  苏联 417 359 274 305 362 343

  英国 316 344 353 361 346 331

  美国 943 1094 1235 1399 1499 1474

  美国政府 1014 1267 1619 1986 2198 2230

  说明:

  1. 苏联数据历来存在水分,多大的水分至今也不清楚。上表中德国英国苏联差不多,日本意大利较少。

  2. 即使按照英国人的数据(黑色),美国一个国家的GDP,也始终超过轴心国德意日三国的总和。

  3. 在1945年,美国的GDP是日本的10倍,其他5国的总和。如果采纳美国政府数据,则差距更大。

  4. 在1950年,朝鲜战争当年,美国GDP 为3793亿美元,为中国当年GDP16亿美元的 237倍。

  表七 苏联与美国的钢铁产量

  为什么斯大林无论是“柏林封锁”,还是“朝鲜战争”,都没有真的与英美开战?事实上,苏联在二战之后直到解体都始终不敢与美国直接冲突:双方国力差距太大。下表是二战期间的钢产量:

  年度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苏联 1790 810 850 1090 1230

  美国 7520 7800 8060 8130 7230

  上述钢铁数据来自美国政府网站。这仅仅是数量的对比,并未质量的对比,不同质量钢铁寿命差距几十倍。钢铁产量相差七八倍的斯大林联不敢出兵,

  1920-1943年,美国钢产量(橙色)和德国钢产量(绿色)的对比。

  纳粹德国的情报部长舒伦堡(Walter Schellenberg,1910-1952,右图),在他的《舒伦堡回忆录》中记载:与美国宣战前,德国的情报部表示反对,认为一旦开战,美国的钢产量会“迅速突破8000万吨而压垮德国”。当时,希特勒和戈林等人不相信。战后的纽伦堡审判期间,戈林在监狱走廊里,隔着不远的距离,对舒伦堡大声说:“舒伦堡,你是对的”。后来戈林在狱中自杀了。舒伦堡被判6年监禁,1951年提前释放。

  美国在二战中,军火的生产数量巨大,并且帮助重建了苏联军火体系。。

  例如,美国二战期间仅航母就生产了155艘(含轻型航母),轴心国战争期间总计生产了16艘航母,都是日本生产的,战争中被全部击沉。

  二战中,击败的德意志帝国的根本因素很简单,就是美国的加入,正是这个巨无霸的加入,才是德国失败的根源。

  以二战德国的实力,1939年的工业实力是英国法国和波兰的总和,1940-1944年的工业实力基本上是英国和毛子的总和,同时和英法毛子三国交战,不见得失败,同时和毛子和英国交战最多是平手,只和毛子或者英国单挑,是必胜的局面。但是美国一介入,德国就是必死的结果,因为美国相对德国工业实力的优势太大,加上英国和毛子的工业实力对德国更是绝对优势,不是人的因素和策略的因素所能够弥补的,因此是必败的局面。最多就是时间长短和失败的程度还有悬念而已。

  那么德国和美国交战是否是和鬼子和美国交战那样是必败的呢,答案很简单,不是必败的,德国还是有战平的可能性的。

  德国战平美国的根本基础还是国力和工业实力的要素,德国虽然远不如美国,但是在1940-1944年还是有美国的一半的工业实力,科技也和美国基本上一个水平,而人的因素要比美国略强,因此只要关键步奏的战略选择得当,还不是必败的局面,还是有战平的可能性的。

  德国和美国战平的第一个可能性,就是在美国参战或者爆发出全部战争潜力之前,拔除英国这个美国的重返欧洲大陆的桥头堡,最后争取做到隔着大西洋于美国对峙局面。

  这种战略成功的根本要素是,1940年,法国投降之后,单独对英作战,不和毛子翻脸,在东欧,西亚,乃至印度向毛子让步,承认毛子的一系列侵略特权。最后通过一系列长时间的战争形势,包括征服英国中近东殖民地,海上封锁,空中战略空袭,迫使英国屈服,或者通过在英国登陆彻底征服英国结束战争。这段时间的极限是1942年,之后,毛子可能翻脸,美国也可能在英国本土投放兵力,彻底击败英国就完全是一个空想了。

  这样做如果成功,德国一旦和美国发生战争的时候,就会隔着大西洋和美国对峙,美国即使有相对德国强大的工业实力,隔大西洋相望,能够发挥出来的实力也很有限了,到了欧洲就没有相对于德国的那种绝对优势了。

  这是德国和美国进行战争的上策,战平的可能性非常大。

  德国和美国战平的第二个可能性,就是在美国参战或者爆发出全部力量前,彻底击败毛子,征服欧亚大陆核心区,实现和鬼子的连体。最后在确定占领欧亚大陆核心区以及控制了地中海,北非,西亚的前提下,隔着不列颠海峡和撒哈拉沙漠与美英对峙。

  这个战略的根本点在于,暂时不攻击英国,不发动不列颠战役,在1940=1941年修生养息一年,1941年开始远征毛子的战争,争取在1943年结束战争,彻底消灭毛子,与鬼子会师西伯利亚。然后回头和美英在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决战。

  这个战略由于英吉利海峡的离欧洲大陆的距离太近,不像大西洋那样距离遥远,美国投放自己兵力的能力大为加强,而且美国可以和英国合为一体,综合实力更强,因此胜算明显不如第一个方案。但是这个方案的好处是便于发挥德国强项,陆军优势来作战,而不是像第一个方案,征服英国那样主要依靠自己的劣势,海军因素来作战,所以执行起来相对容易,但是执行成功之后和美国作战的难度却大为增加,打平的可能性却大为降低。

  因此,这个方案算是德国和美国进行战争的中策,战平的可能性也还是存在的。

  总之,德国要想和美国交战战平或者不失败,就必须在美国参战或者爆发力量之前,消灭英国和毛子中的一个,要么在1942年之前征服英国,统一欧洲,和毛子面鬼子建立四国轴心,瓜分欧亚非三大洲,与美国隔大西洋对垒,要么在1943年之前征服毛子,统一欧亚大陆核心区,和鬼子实现连体,和美英隔英吉利海峡对峙。二者必居其一,否则就是必败的局面。

  而且,必须说明的是,以德国在1940-1944年是实力,英国和毛子只能够解决掉一个,想征服英国就得同毛子修好,想征服毛子就不能够在西线和英国进行激烈的海空战,二者必须做出选择。而且这个决断必须是从法国战败之后,就做出下一步的决断,而不是像历史上德国那样在英国和毛子这2个目标中间游移不定,在1940-1941年浪费了整整一年的宝贵时间,而且还损失了不少实力。

  最后不用说,历史上德国采取了下策或者是下下策,或许在之前的外交和军事行动耗尽了自己的好远,从1940年开始,德国不断犯战略错误,先是想在法国战役刚刚结束之后,就企图征服英国,贸然发动了不列颠战役,这种毫无胜算的军事冒险以彻底失败告终,不但没有任何收获,反而崩掉了自己的门牙,赔上了空军的精英。接着冒失的发动了对毛子的战争,走上了两线战争的道路上,而且作战计划极为不切实际,执行中又是问题连连,彻底丧失了在美国参战前或者爆发全部实力之前征服和击败毛子的可能性,最后又交上了一个愣头青盟友鬼子,促使美国提前参战,大大增加了德国战败的速度,而且最白痴和脑残是,德国为了鬼子承担了对美作战的义务,鬼子却不承担对毛子作战的义务,这捆绑式的外交讹诈本来是有可能实现,如果实现了,最低限度也能够增加毛子的军事压力,部分降低同毛子作战的难度。

  于是就这样,在1941年短短的半年的时间,德国的作战对象就从一个孤立的英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三大国家,到了这个地步,德国和美国打平的可能性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唯一等待德国的命运,就是战败,最多是时间早晚和战败程度的问题而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