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靖有几个孩子 历史上有李靖
历史上有李靖
1.历史上有李靖吗
李靖(571-649),唐初军事家。
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少有“文武才略”。
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 常与他讨论兵法,曾称赞说:“可与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只有李靖一人了。”隋朝炀帝末年,李靖出任马邑郡丞。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长安被俘,李渊欲杀之,在李世民说情下幸免一死,于是随李世民,在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授为开府。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刚刚登基,突厥颉利可汗便率十余万大军南下,一路上所向披靡,竟长驱直入,抵达长安郊外的渭水北岸。
是时长安城中仅有数万守军,李世民不得不率中书令房玄龄、侍中高士廉等六人来到渭水,与颉利可汗订立“渭水之盟”,答应每年给颉利进贡。这就是李世民后来所说的“渭水之耻”。
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李世民决定北伐突厥以雪“渭水之耻”。他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并全权节制另外四路总管,从五路进击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新率骁骑三千自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急驰到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南),距颉利可汗的都城定襄(即大利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境内)仅有数里之遥。 李靖敢于孤军深入,而且进军神速,令颉利可汗大惊失色。
颉利对部下道:“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 李靖不等颉利有喘息之机,便发动铁骑猛攻定襄。颉利措手不及,只得狼狈出逃。
李靖仅以三千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定襄,顿时威震大漠。 时值严冬,颉利可汗逃到铁山(在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之北),极为窘迫,乃遣使至长安向李世民求和,表示愿举国归附。
其实这只是颉利的缓兵之计。他欲待春暖之后草青马肥,再与唐军大战。
李世民答应与颉利讲和,并派鸿胪卿唐俭为使者到铁山抚慰突厥部众。 李靖此时正驻扎于白道(今内蒙古默特左旗),送走路过此地的唐俭,李靖即对部下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
若逃至大漠以北,联合回纥、薛延陀等族众,再想消灭之就难了。今皇上诏使至其处,颉利必会宽心,不再防备。
若选精兵一万,带二十天的口粮,迅速袭击之,颉利可不战而擒。” 当时还有将领对此有些疑虑,认为皇帝已经答应与颉利议和,而且也派出了和谈使节唐俭。
如果对颉利发动突然袭击,有抗旨之嫌。再说,唐俭已到突厥营地,如果突袭颉利,则唐俭性命休矣。
李靖解释说,皇帝并没有专门下诏令大军暂停进攻,作为大将,应根据战场形势决定攻守事宜。只要能彻底消灭突厥,此时也顾不得唐俭了。
于是,李靖亲率一万精兵随唐俭之后北进,至阴山全歼突厥的一部巡逻骑兵,而后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颉利的牙帐。 此时颉利因李世民答应与其讲和而洋洋自得,忽闻唐军从天而降,仓促之间,难以集合兵力迎战,只得骑上一匹千里马逃跑了。
没过几天,成为孤家寡人的颉利可汗便被唐军俘虏。 李靖此次袭击颉利的战术,与韩信袭齐之战如出一辙,亦是乘敌不备发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敌人的有生力量。
至此,突厥部众十五万人、牲畜数十万头,皆为唐军所获。自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域,遂划入唐朝的版图。
李靖在明知李世民已经答应与颉利可汗讲和的情况下,审时度势,果断予敌以突然袭击,一战即从根本上解决了突厥之患,其功甚伟!李靖此举,是对兵法上说的“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最佳诠释。毕竟与敌国谋和,以及接受敌国的求降,远不如彻底消灭之干净利落。
这也肯定正中李世民的下怀。 李靖凯旋后,李世民果然非常高兴,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太上皇李渊闻讯也很高兴,叹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灭东突厥,这是李靖为唐朝立下的一大边功,也是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民族作战所从未有过的丰功伟绩。 从此,唐朝北方边境晏然无事,人民安居乐业。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应该说首先得益于李靖的赫赫军功。 突厥颉利可汗部落覆灭后,唐朝顿时威震八荒,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向唐朝称臣,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李世民实际上成了“天下共主”。 四年后,即到了唐贞观八年(643年),居于青海和新疆的吐谷浑部落,又成了唐朝的一大边患。
是年十一月,吐谷浑军进犯唐之凉州(今甘肃武威),李世民忍无可忍,决定大举征讨之。 李世民在考虑唐军统帅的人选时,当然首先想到了李靖。
但这时李靖已经六十三岁了,李世民担心李靖受不了长途征伐之苦,故而犹豫不定。 李靖听说后,乃主动向李世民请缨,李世民大喜,立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大总管,统帅五路大军征讨吐谷浑。
次年初,李靖指挥五路唐军直趋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岸十五里处),对吐谷浑部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吐谷浑可汗伏允自知难敌唐军的攻势,率众弃城西走。
李靖遂命任城王李道宗率所部追击之。 李道宗追至库山(方位不详),与伏允的部众在此展开了拉锯战。
未几,李靖大军赶到,李道宗暗派千名骑兵绕至库山背后发动袭击,伏允腹背受敌,率众逃往大漠。 李靖分兵二路,一路由他亲自。
2.历史上有两个李靖
不是的。
有两个形象: 1。“托塔天王”李靖: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他的形象特征是: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还会使用宝剑。《封神演义》、《西游记》均有托塔天王形象,在《封神演义》叫李靖,谓系哪吒之父,是陈塘关的总兵,因哪吒闹海,李靖为息事宁人,逼哪吒自杀。
哪吒死后,以莲花复生,寻李靖复仇,李靖不敌,幸遇燃灯古佛赠玲珑宝塔,将哪吒罩在塔内,而被熊熊的佛光所摄。李靖有此宝塔,便成为「托塔李天王」。
2。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民族英雄。
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
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3.历史上是不是真有李靖这人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
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
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大业(605—617)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这时,反隋暴政的农民斗争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腐朽统治。
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遂“自锁上变”,将往江都,以告发此事。
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参见李渊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参见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俘获了李靖。
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爱慕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卫。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建唐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李靖随从秦王东进,平定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
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 当进击王世充的战役(参见洛阳、虎牢之战)打响不久,盘踞在江陵(今属湖北)的后梁萧铣政权派舟师溯江而上,企图攻取唐朝峡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峡州刺史许绍击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荆门城。
为了削平后梁萧铣这一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调李靖赴夔州(今四川奉节)安辑萧铣。 李靖奉命,率数骑赴任,在途经金州(今陕西安康)时,适遇蛮人邓世洛率数万人屯居山谷间,庐江王李瑗进讨,接连败北。
李靖为庐江王出谋划策,一举击败了蛮兵,俘虏甚多。于是顺利通过金州,抵达峡州。
这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李渊却误以为他滞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
许绍爱惜他的才干,为他请命,才免于一死。 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唐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
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唐高祖高兴地对公卿说:“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
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
李靖的精诚至忠博得了李渊的信用,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旧事我久忘之矣。” 武德四年(621)正月,李靖鉴于敌我双方的情势,上陈了攻灭萧铣的十策,得到了唐高祖的重视,二月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孝恭行军长史。
高祖又以为孝恭不太精通军旅之事,“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实际上已成为三军统帅。
李靖组织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舰,组织士卒练习水战,做好下江陵的准备。同时,他见巴、蜀之地归附唐皇朝不久,各部族还不太稳定,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劝说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长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据才能的优劣分别授以官职,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实以为质”。
这对于稳固巴、蜀政局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年九月,唐高祖诏令调发巴、蜀兵士,集结于夔州,并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兼行军长史,统辖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进;又任命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为北路军;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为南路军;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为东路军。
四路大军分头并进,一齐杀向江陵,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攻势(参见唐平萧铣之战)。 这时,适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涨,流经三峡的涛涛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响声震撼着峡谷。
萧铣满以为水势汹涌,三峡路险难行,唐军不能东下,遂休养士兵,不加防备。唐将也大都望而生畏,请求待洪水退后再进兵。
李靖以他那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力排众议,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孝恭依从其议,遂率战舰二千余艘,沿着三峡,冲破惊涛骇浪,顺流东进。
由于萧铣毫无防备,唐军连破荆门、宜都二镇,并乘胜前进,十月即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这时,萧铣的骁将文士弘率数万精兵驻守在附近的清江。
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进击。李靖劝告他说:“士弘,铣之健将,士卒骁勇,今新失荆门,尽兵出战,此是救败之师,恐不可当也,宜且泊南岸,勿与争锋,待。
4.历史上有李靖吗
李靖(571-649),唐初军事家。
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少有“文武才略”。
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 常与他讨论兵法,曾称赞说:“可与我讨论孙吴兵法的人,只有李靖一人了。”隋朝炀帝末年,李靖出任马邑郡丞。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长安被俘,李渊欲杀之,在李世民说情下幸免一死,于是随李世民,在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授为开府。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刚刚登基,突厥颉利可汗便率十余万大军南下,一路上所向披靡,竟长驱直入,抵达长安郊外的渭水北岸。
是时长安城中仅有数万守军,李世民不得不率中书令房玄龄、侍中高士廉等六人来到渭水,与颉利可汗订立“渭水之盟”,答应每年给颉利进贡。这就是李世民后来所说的“渭水之耻”。
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李世民决定北伐突厥以雪“渭水之耻”。他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并全权节制另外四路总管,从五路进击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新率骁骑三千自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急驰到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南),距颉利可汗的都城定襄(即大利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境内)仅有数里之遥。 李靖敢于孤军深入,而且进军神速,令颉利可汗大惊失色。
颉利对部下道:“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 李靖不等颉利有喘息之机,便发动铁骑猛攻定襄。颉利措手不及,只得狼狈出逃。
李靖仅以三千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定襄,顿时威震大漠。 时值严冬,颉利可汗逃到铁山(在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之北),极为窘迫,乃遣使至长安向李世民求和,表示愿举国归附。
其实这只是颉利的缓兵之计。他欲待春暖之后草青马肥,再与唐军大战。
李世民答应与颉利讲和,并派鸿胪卿唐俭为使者到铁山抚慰突厥部众。 李靖此时正驻扎于白道(今内蒙古默特左旗),送走路过此地的唐俭,李靖即对部下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
若逃至大漠以北,联合回纥、薛延陀等族众,再想消灭之就难了。今皇上诏使至其处,颉利必会宽心,不再防备。
若选精兵一万,带二十天的口粮,迅速袭击之,颉利可不战而擒。” 当时还有将领对此有些疑虑,认为皇帝已经答应与颉利议和,而且也派出了和谈使节唐俭。
如果对颉利发动突然袭击,有抗旨之嫌。再说,唐俭已到突厥营地,如果突袭颉利,则唐俭性命休矣。
李靖解释说,皇帝并没有专门下诏令大军暂停进攻,作为大将,应根据战场形势决定攻守事宜。只要能彻底消灭突厥,此时也顾不得唐俭了。
于是,李靖亲率一万精兵随唐俭之后北进,至阴山全歼突厥的一部巡逻骑兵,而后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颉利的牙帐。 此时颉利因李世民答应与其讲和而洋洋自得,忽闻唐军从天而降,仓促之间,难以集合兵力迎战,只得骑上一匹千里马逃跑了。
没过几天,成为孤家寡人的颉利可汗便被唐军俘虏。 李靖此次袭击颉利的战术,与韩信袭齐之战如出一辙,亦是乘敌不备发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敌人的有生力量。
至此,突厥部众十五万人、牲畜数十万头,皆为唐军所获。自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域,遂划入唐朝的版图。
李靖在明知李世民已经答应与颉利可汗讲和的情况下,审时度势,果断予敌以突然袭击,一战即从根本上解决了突厥之患,其功甚伟!李靖此举,是对兵法上说的“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最佳诠释。毕竟与敌国谋和,以及接受敌国的求降,远不如彻底消灭之干净利落。
这也肯定正中李世民的下怀。 李靖凯旋后,李世民果然非常高兴,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太上皇李渊闻讯也很高兴,叹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灭东突厥,这是李靖为唐朝立下的一大边功,也是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民族作战所从未有过的丰功伟绩。 从此,唐朝北方边境晏然无事,人民安居乐业。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应该说首先得益于李靖的赫赫军功。 突厥颉利可汗部落覆灭后,唐朝顿时威震八荒,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向唐朝称臣,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李世民实际上成了“天下共主”。 四年后,即到了唐贞观八年(643年),居于青海和新疆的吐谷浑部落,又成了唐朝的一大边患。
是年十一月,吐谷浑军进犯唐之凉州(今甘肃武威),李世民忍无可忍,决定大举征讨之。 李世民在考虑唐军统帅的人选时,当然首先想到了李靖。
但这时李靖已经六十三岁了,李世民担心李靖受不了长途征伐之苦,故而犹豫不定。 李靖听说后,乃主动向李世民请缨,李世民大喜,立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大总管,统帅五路大军征讨吐谷浑。
次年初,李靖指挥五路唐军直趋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岸十五里处),对吐谷浑部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吐谷浑可汗伏允自知难敌唐军的攻势,率众弃城西走。
李靖遂命任城王李道宗率所部追击之。 李道宗追至库山(方位不详),与伏允的部众在此展开了拉锯战。
未几,李靖大军赶到,李道宗暗派千名骑兵绕至库山背后发动袭击,伏允腹背受敌,率众逃往大漠。 李靖分兵二路,一。
5.历史上有两个李靖
不是的。有两个形象:
1。“托塔天王”李靖: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他的形象特征是: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还会使用宝剑。《封神演义》、《西游记》均有托塔天王形象,在《封神演义》叫李靖,谓系哪吒之父,是陈塘关的总兵,因哪吒闹海,李靖为息事宁人,逼哪吒自杀。哪吒死后,以莲花复生,寻李靖复仇,李靖不敌,幸遇燃灯古佛赠玲珑宝塔,将哪吒罩在塔内,而被熊熊的佛光所摄。李靖有此宝塔,便成为「托塔李天王」。
2。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民族英雄。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6.历史上有几个李靖
1.隋末唐初名将隋末唐初名将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隆尧县)刺史。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2.中国神话中的托塔天王
李靖,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中人物,家住陈塘关,有子三人:金吒、木吒、哪吒。后修道成仙,晋升仙班。因为右手中长托玲珑宝塔,又被称为“托塔李天王”。他的形象特征是: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还会使用宝剑。
7.历史上李靖的后人有何成就
1、长子李德謇,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人,官至将作少匠。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干与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大将侯君集等欲意起兵逼宫,事泄,承干遭废。李德謇因与承干关系较好,所以受到牵连,被流放岭南。后以李靖的缘故,徙至吴郡。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去世,李德謇承袭卫国公爵位。
2、李客师,卫国公李靖弟,雍州三原人也。贞观中,官至右武卫将军、幽州都督,以战功累封丹阳郡公。
永徽初,以年老致仕,性好驰猎,四时从禽,无暂止息。有别业在昆明池南,自京城之外,西际澧水,鸟兽皆识之,每出则鸟鹊随逐而噪,野人谓之“鸟贼”。总章中卒,年九十余,赠镇军大将军。有子:大善、大惠、大志、德谟。
3、兄长李正明,唐左骁卫、右屯卫、左卫将军、兰夔原灵四州都督、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袭永康公,赠秦渭等四州诸军事、秦州都督;
4、兄长:李端,字药王,隋将。
扩展资料:
李靖轶事-见微知著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见微而知著。唐太宗要他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唐太宗,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唐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
如今侯君集求学尽臣的兵法,是他将有异志啊。”此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唐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书省,侯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
至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侯君集果然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被杀,证明了李靖的预见准确无误。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李靖
8.历史上有李靖其人吗、
历史上有李靖这个人。
李靖是陕西人,是唐初名将,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因为他战功显赫,故死后封为“卫国公”。又因死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为其建庙供奉,于是到晚唐时候,李靖渐渐被神化了。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古代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为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见微而知著。唐太宗要他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唐太宗,说李靖将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唐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学尽臣的兵法,是他将有异志啊。”
此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唐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书省,侯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至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侯君集果然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被杀,证明了李靖的预见准确无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