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皇后 景祐元宝有什么历史故事宋仁宗有何历史轶闻
景祐元宝有什么历史故事宋仁宗有何历史轶闻
北宋仁宗皇帝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铸造。
对钱,钱文有篆书,楷书二种书体。
制式为小平,有铜铁两种材质,铜钱比较普通,铸造量极大,现今存世为数不少,价格颇低,有少量铁钱铸行,存世不多,比较珍稀。
一、朝堂争辩,包拯的唾沫喷到仁宗脸上
仁宗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有如今常说的“民主雅量”,他能容忍臣子与自己争辩,不动辄就龙颜大怒“拉出去砍了!”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载: [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
久之,上以温成(张贵妃)故,欲申前命。
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
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
帝举袖拭面曰:“殿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
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为御史乎?”]
张贵妃深受仁宗皇帝宠爱,多次请求皇帝让娘家伯父张尧佐进入“宣徽院”,仁宗无奈,答应试一试。
仁宗上朝后,宣布这项任命,可是包拯极力反对,说话慷慨激昂,不依不饶,争得面红耳赤,距离又近,竟然把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直到皇帝收回成命为止。
为探究竟,张贵妃还遣小黄门偷偷探伺,知拯犯颜切直,下朝后仁宗去张贵妃宫中,张贵妃迎拜谢过,仁宗此时才“举袖拭面”,把包拯喷到脸上的唾沫擦去。

这个故事一般被认为表现了包拯的刚直敢谏和;没有在第一时间擦唾沫,不但表现了仁宗的仁慈虚心,当着张贵妃的面擦唾沫也是对宠妃一种安抚艺术:不是朕不办事,朝堂阻力太大,口水为证嘛!
二、为一个错别字较真
仁宗朝,某年大考,四川考生赵旭,字伯升,才华横溢,文采出众,考官将他的考卷呈送仁宗皇帝,希望点状元。
仁宗打开第一卷,阅罢,大悦。
说,此卷做得极好,只可惜有一个错字。
原来是张旭在考卷中把“唯”字的”口“偏旁写成了三角“厶”。
赵旭被宣觐见皇帝,在殿试时,他俯伏在地,惶恐不安。
仁宗说,卿所做试卷极好,只可惜中间错了一个字。
赵旭伏问何字,仁宗说“唯”字。
赵旭听后,小心解释说,这两个偏旁是可以通用的。
仁宗不高兴了,立刻取来文房四宝,愤然写下八个字“私和、去吉、矣吴、台吕”递给赵旭,赵旭看了半晌,终无言以对。
仁宗说,你还是回去读书吧。
就这样,因为一个错字,把赵旭给刷了。
赵旭状元丢掉了,断送了前程,赵旭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等三年后下一次科考,他干脆流落在京都,每日靠替人写字作文为生,过得落魄潦倒。
一日,仁宗微服出宫,到状元坊茶肆,见壁上有二首赵旭词作,想起前因,便让太监找来赵旭,又予面试,赵旭也没认出仁宗皇帝。
仁宗问他,为何上科不第。
赵旭详细述说了原因,并说:“在下学问不精,苛责不细,自取其咎。”因赵旭是西川成都人,便说四川王制置是自己的外甥,还写了封信,让赵旭去投靠王制置。
第二天,两位素不相识的“大官人”,除了给他一封拜谒的文书,还给了他一个仆人,一些盘缠银两。
赵旭感激不尽,一路前行。
其料不巧,快到成都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王制置已经调任了,四川大小官员正在等候新制置上任。
赵旭闻听,不禁大喊命苦。
仆人劝他不妨继续前行,看看是何消息。
在接官厅上,西川诸官等了三天,也没接到新任的制置。
仆人便劝赵旭到接官厅上看看,赵旭不去,仆人不由分说就把他推到接官厅,然后撕开文书,宣布赵旭为西川五十四州新任制置。
原来,所谓文书,是仁宗皇帝的一道任命书。
仁宗因为和一个错字较真,让原本可为状元的赵旭流落京都街头;又因为赵旭的才华、诚实和善良,所以再次和自己的一颗爱才之心较真,最终为赵旭导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