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颜回别子路的含义 孔子的徒弟子路,子贡,颜回的资料简介

火烧 2022-07-14 15:36:38 1110
孔子的徒弟子路,子贡,颜回的资料简介 孔子的徒弟:子路,子贡,颜回的资料简介颜回:(前521~前481 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 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孔子的徒弟子路,子贡,颜回的资料简介  

孔子的徒弟:子路,子贡,颜回的资料简介颜回:(前521~前481 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 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 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 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 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 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陋巷简居 颜回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国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权继续衰落,而且各诸侯国的公室 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而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 “陪臣”即臣之臣。如诸侯国的卿大夫对诸侯称臣,对天子则自称“陪臣” ;卿大夫的家 臣对诸侯而言也称“陪臣”。春秋时鲁国为“三桓”执政(即鲁桓公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季 孙氏把持国政),至鲁昭公、定公、哀公时,家臣势力兴起,家臣叛乱屡有发生。

鲁昭公四年 (公元前 538 年),叔孙氏家臣竖牛软禁并饿死了叔孙豹,设计杀害了叔孙豹的两个嫡子, 拥立庶子叔孙诺。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季平子立,对家臣南蒯未加礼遇,南蒯便 密谋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归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费为公臣。” 传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费叛归齐。鲁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505 季氏家臣阳虎专政,并把持了鲁国国政。阳虎之乱是鲁国家臣叛乱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叛乱。阳虎的权势凌驾于“三桓”之 上长达三、四年。阳虎原本为孟孙氏庶支,后为季孙氏家臣,季平子时很受重用。季平子死, 季孙斯(桓子)立,阳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处理季平子葬礼上,阳虎与季孙氏另一家 臣仲梁怀发生争执。阳虎要求以鲁国之宝玉“玙璠”为季平子敛尸,仲梁怀却认为那是季平 虎杀公何藐(季孙氏族人),与季桓子在稷门内设立盟誓,举行大规模诅咒,驱逐公父文伯与秦遄(季平子姑婿),彻底清除异己势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阳虎想灭掉“三桓”,让季寤代替季氏,让叔孙辄代替叔孙氏,自己代替孟孙氏。阳虎借冬祭的机会起事,事败,逃灌(今山东宁阳县北稍西)、阳关,据两地反叛。

鲁国经“三桓专权”、“陪臣执国命”两个时期后,不仅使宫室衰败,鲁国旧日的贵族世家也 大都衰落。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 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 的春秋时期,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 一般性开支,简居于陋巷。 师从孔子 颜回“年十三,人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 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 颜回刚人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 他有些愚。马骕《绎史》引《冲波传》曰:“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 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日: ‘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 一鸟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 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 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

颜回反问: 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 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 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人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 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 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曰: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 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 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 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 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 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 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颜回求学期间,曾于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娶宋国女子戴氏为妻。次年生子颜歆。 鲁定公七年(公元前 503 故不比数而比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孔子家语》、《庄子》两书对颜回将西游也有记载,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颜回西游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国向戴氏求婚。据颜景琴著《颜子评传》考证,颜回途经卫国, 是因为其本家颜浊邹在卫国。颜子的同宗颜浊邹在卫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卫国贤 大夫,而且家资丰厚,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初到卫国时,就住在他家中。颜子到卫国并不是 他最终的目的地。按《家语》说,应是经卫而到宋国去。若颜子直接由鲁国到宋国去,便不 能说“颜子将西游”,因为宋国在鲁国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颜子到宋国去的目的,很可 能与其婚姻有关。颜子之所以先到卫国而后到宋国,看来颜浊邹在其间充当了月老的角色, 故颜子以到卫国去游学为由,而实际上是请颜浊邹一同前往宋国。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人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东汉郎 凯说: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 关于颜回婚配的年龄,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三十岁娶戴氏。但据《周礼地官》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意思是说,媒人掌管天下万民男女结合为夫妇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满三个月之后就登 记在册。如果男满三十岁,女满二十岁还没婚配,则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个人与家 长便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春秋时期战乱频繁,为争霸天下,各诸侯国大都把《周礼》规定的 最高嫁娶年龄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到颜回所处的春秋末期,越国已下令:“凡男 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孔子是十九岁娶亓官氏的,颜回晚一年,应是二十岁婚 配,而不是三十岁。 颜回随师周游列国时,其子颜歆已五岁。 随师周游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约十四年的时间是随孔子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孔子“堕三都”的计划失败,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已不可能,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颜回与子路随孔子进入卫国后,二人先至卫都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颜浊邹家。颜回与 颜浊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来。颜回与子路告知 孔子到卫国来的真实情况,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一行推荐给卫君。 颜浊邹答应二人的请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夫子。经颜浊 邹、莲伯玉(孔子弟子)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及颜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 年傣给粟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颜回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 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子贡简介,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 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不料途经匡地(今河南长 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 孔子等匆忙离开卫都帝丘时,颜回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 楚孔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 传话,恳请孔子回帝丘。 颜回至匡,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动情地说:“吾以女为死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 “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 公恳请夫子回帝丘,以及卫灵公将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的话。

颜回随孔子重回帝丘,途经蒲邑,又遭到蒲人的拦截。当时,卫国人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 便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 势。经孔门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 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但一离开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赶回帝 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那是强迫我们盟誓,神灵不会 听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出城恭迎。 孔子重返帝丘,卫灵公仍给其丰厚的待遇,但不给孔子具体的事做。颜回等人有了较多的时 间向孔子请教学问,有时也一同外出考察古迹名胜,研究卫国文化,或登山临水,饱览卫国 风光。但在卫国没有实践孔子之道、用孔子之道治理国家的机会,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 卫国,寻找能用其道的君主。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495 年)春,颜回随孔子离开卫国,向东南行数百里到达曹国,在曹 国稍作逗留,于夏天到达宋国。孔子夫人亓官氏是宋国人,颜回的夫人也是宋国人,且宋国 又是孔子祖籍,他们在感情上觉得比其他国家亲近些,所以到达宋国后便去求见宋君。宋君 向孔子讨教治国之策,孔子借机向宋君宣扬自己的治国之道。

宋君听后却表示:你的主张是 对的,但我不能,我做不到(见《说苑政理》)。宋君的态度使孔子一行十分失望,便离开 宋国赴郑国。 颜回随孔子在郑国考察了大夫子产的政绩,考察了乡校,拜祭了子产。在位的郑国君臣无意 留用孔子,孔子一行只好离开郑国赴陈国。陈是南方妫姓小国,相传是舜的后裔,国都宛丘 (在今河南淮阳)。不久,颜回又随孔子赴晋国。晋是春秋时颇有影响的大国。能在晋国从政, 推行孔子的治国之道,其影响所及远非他国所比。行至黄河东岸,听说赵鞍杀害了贤臣窦鸣 犊及舜华,孔子一行不能西行,再回到卫国,不久由卫国再次人陈。此时颜回已是而立之年, 按周礼,颜回应独立讲学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只是他在孔门中处于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 不愿仕”放弃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 491 一前 489 年)这段时间里,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 中,曾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楚王听说孔子一行 在陈蔡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深恐孔子人楚对己不利,便派 兵拦截。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军兵的袭扰,他们只好在旷野中行 进,不料陷人了绝粮的境地。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兄匪虎, 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人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兑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 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人见。孔子曰: ‘回,《诗》云:“匪兑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 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 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段记载,主要是说:为了坚定弟子们的信 念,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 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 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

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 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 叔齐是仁者吧,却饿死首阳山。这说明仁智的人也会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迎合 世俗,实际是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 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 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 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 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 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 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 偷饭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 子贡说:像颜回,也不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孔 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 你等等,我将问他。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日前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

你把做 好的饭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夫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 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孔子说:是这样,我也一起吃吧。颜回出去 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 赖颜回。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 年),颜回随孔子离开负函,经陈、仪、蒲回到卫国帝丘。鲁哀公 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 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重归鲁国 颜回重归鲁国,已年近不惑,其故居陋巷虽然依旧,但父母均已年迈,家庭重担理应落在他 的肩上。这就使颜回必须有一份较固定的收入维持家计。 颜回在孔门中,是最有条件继承孔子学说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在不能入 士做官,达到以其思想治国的情况下,靠办学广收弟子来传播他的治国主张。他希望弟子能 入士则入士,不能入士则通过讲学传授其治国之道,使其思想、主张能为后世所用。所以颜 回在未入士为官的情况下,设坛讲学实属必然。 颜子生活的时代,由于文化下移,私学日多,没落贵族子弟及自由民都把私学视为步人官场 的途径之一,就连当权贵族也有把子女送人私学的,如鲁大夫孟嘻子令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师 事孔子。

颜回作为孔门弟子之冠,当时欲求其为师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从当时有名望、有地 位的人常常向颜回请教一事即可得知。如仲孙何忌请教颜回:“一言而有益于仁智,可得闻乎?” 颜回以“豫”、“恕”告之(《孔子家语颜回》)。叔孙武叔多攻击别人的过失,他求教颜回时, 颜回引用孔子的话告诫叔孙武叔,并说:“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礼记檀弓下》) 颜回讲学所用教材,不外《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只是他对《易》接 触较早,研究较深人,“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法言问神》东晋李轨注)在教学 实践中,颜回对《易》的讲解较深透些子贡简介,这对其弟子参悟古代辩证法是有帮助的。 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 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 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 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 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 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死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学专家 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 颜氏之儒主要特点有三。一、重于立德。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 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 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 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颜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 响社会,启迪后世。 二、认同天人合一观。颜回的言行体现了他善于领略天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观规律,顺应 自然,但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颜回有入士为相的愿望,希望通过人的努力, 达到“无伐善,无施劳”。在条件不成熟时,能主动退让,待时而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把自我化于自然之中。“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使自我行 动符合客观规律。 三、朦胧的辩证思维。事物发展到极限会走向反面,这是辩证法的观点之一。颜回从东野毕 不爱惜马力推知其马将逃跑。

鲁定公问何以知其马将逃跑时,颜回说:“臣以政知之。昔舜巧 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问:“善!可得少进乎?”颜回答:“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 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 颜回在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总是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 “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学宗师颜子不幸病逝,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由于他的家境十分困难,以至无力按照当时有关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其弟子及 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 《孔子家语》中有颜回一篇。据说颜回非常聪明,深晓推理之术。他主张为人要谨慎,克己, 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在孔教中颜回得到特别的尊重。但是孔子门下的学生,有聪明 才智的一样有很多--像子路等人,都可以为代表 10 回答者: 111.112.4.* 2010-5-24 21:25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谁知道颜回、子路、孔子的资料37 2007-4-8 2008-6-10更多关于子贡和颜回怎么死的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孔子 徒弟 子路 颜回 资料 简介 等待您来回答更多 回答100 文言文 进贤者为贤 原文:子贡问孔子日:“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日... 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问子路子贡颜回同样的问题。

求3个弟子的回答... 回答孔子 论管仲中子贡为什么对管仲是否仁德提出了疑问呢 赏50 1回答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 从那 两个方面解释而来子贡提出的问题?解释的目的... 回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 回答孔子过泰山侧这则故事中你发现了孔子的哪 些美德? 回答10 子贡问曰:“孔文字何以谓之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其他回答 此人名叫:端木赐宇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 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 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斤。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 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 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 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 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贡学绩上的优异,首先体现在他的“言语”水平的高超上。

颜回别子路的含义 孔子的徒弟子路,子贡,颜回的资料简介

《论语先进》说:“德行:颜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据 《左传》等史书可知,在孔子那个时代,外交礼宾人员的语言训练主要取之于《诗》,这已成 为当时的一种习尚。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已成为当时语言训练的主 要教本。《诗》就是后来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在《诗》的学习中,孔子不仅要求学 子们搞通弄懂《诗》的本来意义,而且要求他们能对《诗》“活学活用”,在外交礼宾场合能 顺手拈来以达己意,而这,没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难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门徒中,子 贡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 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孔子认为子贡 的回答十分贴切,“断章取义”恰到好处,故而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已矣”,而且说子 贡“告诸往而知来者”,认为他对该诗的理解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在《论语》中给予弟子 “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样高度评价的还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学”上的 优异者,这说明子贡不仅在“言语”上极为优异,即使在“文学”方面也毫不逊色于子游、 子夏之徒。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看来师徒二人 经常争辩一些问题。使子贡在“言语”方面才能大加发挥的当属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 穿梭外交活动了。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说才能,引祸水于他人,使得 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载:“子 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 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论语》仅说子贡在“言语”方面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子贡在其它方面的卓 越才能的认识。其实仅就“政事”方面的业绩而言,他也决不逊色于子路、冉求等人(此二人 都是“政事”方面的优异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他的老师孔子 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 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 “由(子路)也果”、 “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从孔子列举的三个优点看,我们觉得子贡的优点——“达”, 似乎更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试想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 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而不会为繁琐的细枝末节所迷障, 这样的人肯定会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

而子路的“果”(果断)、冉求的“艺”(多才多艺), 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他们同子贡的“达”相比应该说是低了一个档次。正因为子贡通 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正因为他有政治才 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还有着卓越的天赋。《论语先 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 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 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 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翻译成现在 的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 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 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 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

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 鲁国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孙武叔的话转告了子贡,但子贡谦逊地说:“譬诸宫墙,赐(子 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 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 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 而入不得见,何况能寻得其门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当时鲁国 的另一个大臣陈子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不以为然,他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意谓你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 总之,所有这些对子贡的赞誉并非空穴来 风,它说明子贡在当时的名声、地位和影响,确实已不在他的老师孔子之下。司马迁作为有 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 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 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 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 而益彰乎?”孔子得“执”子贡而“益彰”实是不刊之论。试想子贡当年“常相鲁、卫”,出 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利齿;每到一处在完成使 命之后,每每要附带宣讲其老师的一套理论和主张,尽管孔子的那些理论主张有的与时代相 李扦格,但看在子贡的面上,总要听一听,这在客观上就推销了孔子。孔子的儒学成为显学, 孔于的名声布满天下,实与得“执”于贡这位高足弟子有关。司马迁对此看得很准。 尽管子贡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与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谦。《论语公冶长》记孔 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对此是深知的,但 孔子偏偏向子贡提这样的问题。子贡相当有涵养,他说:“赐也何敢望回? 赐也闻一以知二”。其实到底子贡与颜回哪个强,世人有目共睹。子贡与颜回比,就政事言,颜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颜回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论语》说他“屡空”,看来 断炊的事情亦经常发生,而子贡却是“家累千金”;论彰扬其师之美名,颜回更没有子贡那样 的巨大能量。至于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

《史记孔子 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凡此种种,不说颜回,即令三干弟子,哪 个能与子贡相匹敌、论高低,孔子对子贡这样一个学绩优异、政绩沛然,经商能力卓异的弟 子竟以为他不如颜回,这实在令人费解!看来即使聪明若孔子者,也有昧暗不明的时候。史实 足以证明,子贡是孔门弟子中之最杰出者。 端木赐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 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 元1009 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