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仿写拟人句 把科举比作高考?太天真!从程序、难度到地位,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把科举比作高考?太天真!从程序、难度到地位,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作为我国现行的「 ”抡才大典”,每一届高考都吸引社会各界的无数关注。 同样是能够改变命运的考试,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古
把科举比作高考?太天真!从程序、难度到地位,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作为我国现行的「 ”抡才大典”,每一届高考都吸引社会各界的无数关注。 同样是能够改变命运的考试,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古代读书人的出位首选途径——科举。 科举与高考,可以说是我国不同时期,相对而言最公平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也是绝大多数人提升自身社会地位、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 但是,若把古代科举比作当今高考,那就未免有些天真。 二者在考试流程、试题难度以及考生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考试流程 以明朝为例。 当时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叫做「 ”院试”,第二级叫「 ”乡试”,第三级叫「 ”会试”,第四级叫「 ”殿试”。我们一一来看。 院试:这一级的考生,统称为童生,就算你七老八十也叫童生。院试这一天,整个州里还没功名的读书人都会参加这场考试。 如果考试通过,就会成为「 ”秀才”,第一名叫「 ”案首” 别以为很简单,在院试这个阶段还分为三个小阶段:先县试、再府试、最后才院试。 乡试:能达到这个级别的,那恭喜你,你已经不是平民了,多少也有了些特权。比如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还可以免除一人徭役。但还不是官,想当官还得努力啊。 所谓「 ”乡试”可不是乡镇的考试,这是全省统考。三年一次,省里出题,考过了,那就是举人。举人可不得了,那是有资格当官的。当然,只是有资格,比如哪个官死了,举人就有机会顶上。乡试第一称解元,唐伯虎就是乡试第一,被称唐解元。 会试:既然中了举人,还是先别急着疯,距离成功还挺远,接下来就是第二年的会试。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考验。你的对手,全都是各省的举人。会试是全国统考,就礼部主持,一般会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会试第一名就是会元。如果你能杀出重围,那么恭喜你成为一名光荣的「 ”贡士”。 还有最后一关——殿试。 殿试:能来到这个环节的,已经是人才中的精英了。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是在三月。贡士在殿试中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中进士就叫做金榜题名。 终极目标:你觉得中了进士,成为探花榜眼状元就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你太小看他们了。这些古代的精英们,他们有另一个至高荣誉:连中三元——先中乡试解元,再中会试会元、最后中殿试状元。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 现在高考流程就简单多了:先读幼儿园、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考之后上大学。 考试难度 院试:考秀才有多难?按照朱元璋的规定:府学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生员四十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生员三十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生员二十人。也就是说,一个县的秀才指标大约是20个。相当于全县前20名,搁到现在,怎么也是211、985的学生了。诸位,你可以考虑一下,这个秀才,你能不能考得上。这只是第一关。 乡试:通过乡试,就成为举人。上面说了,要当秀才,起码得全县前20名。而在弘治年间到嘉靖年间,作为科举大省的浙江,乡试录取比例为3.5%,全国平均3.95%,全国的秀才里面,一百个人,三、四个人可以中举。这下你就能理解范进中举为什么疯了,换做是我,可能也会疯。 会试:通过会试,就可以成为贡士。这个录取率,在各个时期并不稳定。洪武二十七年14%,永乐十年5%,平均下来有7%-8%。直观点说:4000个举人参加考试,录取300个成为贡士, 殿试:明朝276年中,一共有24600左右的进士,算起来,每三年约有267人才能考上,平均下来每年大概有90人能考上,搁到现在也就是全国前90哦。绝对是顶尖中的顶尖,人才中的人才了。状元就更不用说了。 考试内容:上面只是说了考试升级的难度,考试内容的难度则更加变态。 据统计,明朝的考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考生们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考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不说状元,能中进士,那绝对个个都是满腹经纶。 而高考每年录取规模比例都呈上升趋势,至少很少有比例下降的年份,部分省录取比例达到60%。高考的考试内容诸多,涉及文、理、综合,同时还有体育、实验考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考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试、机试、实验、体育测试,部分专业还对考生的身高、视力作出特别要求。 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分两个维度来讲:科举制本身的社会地位和通过科举之后考生的社会地位。 科举本身:科举制在当时社会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当代高考地位高。因为第一科举录取的人数规模小,如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在明清时代,录取比例不到1%。第二是科举制主要是选拔的是官员。 考生地位:科举每三年进行一次,只要考生考中了就成为官员,只不过是职位高低不同,每年所拿俸禄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官员,都比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高。 另外,古代科举最终考试题目一策论为主,考生写的文章是直接可以拿来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和策略来用的。比如明朝嘉靖十四年的策论考题是《安国全军之道》,万历年间是《论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还有清朝的《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这些题目一个个都透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气魄。 状元文章 现在高考考生毕业毕业之后都是普通劳动者,不管是考入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亦或是高考落榜,考生们的社会地位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谁凌驾于谁之上。而现在的高考满分作文会被编入一本叫做《高考满分作文》的书。 嗯,到中午了,该吃饭啦。 【完】
很赞哦!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