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谋杜断下一句 房谋杜断的故事,谁知到房谋杜断这个典故的来历
房谋杜断的故事,谁知到房谋杜断这个典故的来历
谁知到房谋杜断这个典故的来历
唐太宗对房玄龄十分信任,把用人大权完全交给他。房玄龄根据唐太宗“量才授职”、“任官惟贤”、“务省官员”的原则,对所有中央官员重新进行了审核优选,最后只留下精干人员共460员。他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判断,史称“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房玄龄常常和唐太宗预先作出谋划,等待杜如晦作出判断,用房玄龄的话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结果如晦来时,往往都能和房玄龄的主张默契。所以史家说:“房知杜能断大事,杜知房善建嘉谋”,彼此相辅相成。
扩展资料:
房谋杜断:
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出处: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译文:一次他与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
近义词:天作之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的故事和人物的名字?
唐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房谋杜断的典故是什么
《新唐书·杜如晦传》:“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身边贤才良将无数,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其中的两员,这个成语说的正是他俩的故事。
房玄龄出身官宦之家,精通诗书文章,十八岁参加科考,考中进士。后李渊起兵反隋,房玄龄投靠李世民麾下,数次陪同出征,出谋划策。他的才智令李世民的父亲都十分赞赏,认为此人将来必可委以重任。后来,房玄龄参与策划“玄武门兵变”,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顺利登基。
房玄龄善于谋划,慧眼识才,深受唐太宗信任。相传李世民尚是秦王时,讨伐各地叛乱,每平定一方,其他将领都急着争抢、搜刮古玩珍品,只有房玄龄到处寻求有志之士,私下里与他们结交,邀请他们入秦王幕府做幕僚,共同为秦王效力。他为唐太宗招揽过无数贤才,甚至连杜如晦都是经房玄龄举荐,才得到唐太宗重用的呢!
杜如晦年少英才,机敏善断,与房玄龄同心同德,共同辅佐唐太宗开创唐朝盛世。唐太宗建立文学馆,杜如晦在馆中担任要职,位列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其才华可见一斑。杜如晦因病辞世时,年仅四十六岁,唐太宗为此痛哭不已。多年之后,唐太宗还是常常想起杜如晦,到了他忌日的这一天,总会派官员前往他家中慰问。
房玄龄和杜如晦同朝为相,房玄龄擅长出主意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却不善谋略。所以每次遇事,房玄龄总能给出许多解决方法,而杜如晦总能对这些主意加以分析,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供唐太宗采用。
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相知相惜,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帝王,因此人称“房谋杜断”,比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后世以两人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有关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故事?
运筹帷幄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李渊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房谋杜断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
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
扩展资料:
房玄龄在随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执掌政务达二十年。
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以为从事中郎,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联合房玄龄参与策划,同居首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房玄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如晦
唐太宗与房玄龄的故事
唐太宗与房玄龄的故事:
1、贞观元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对朝中官员论功行赏。结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名列第一,得到了重赏。
封赏完了以后,唐太宗说:“今天论功行赏,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讲出来。”
淮安王李神通说:“陛下,臣带兵打仗,舍生忘死,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端坐朝中,舞文弄墨而已,功劳却排在最前面,臣心里不服。”
唐太宗说:“你们是有功劳,但房玄龄运筹帷幄,把握全局,你们只是具体执行而已,所以他功劳最大,当然应该排在第一。”
淮安王李神通惭愧而退,其他大臣也无话可说。房玄龄为人非常谦虚谨慎,对于论功行赏的事深感不安,便对唐太宗说:“陛下将臣排第一,臣心里很不安。”
唐太宗回答说:从前汉高祖封赏大臣,萧何在最前面,你就像是朕的萧何,功列第一,理所应当。王者公正无私,才能得人心。朕和大臣们每天吃的穿的,都来自于百姓,所以设官定职,也是为了百姓。
国家理应重用、优待贤能的人,让他们更好地为国出力,也使全国上下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今天就是依照这样的一个原则,而不是根据某个人的喜好。你当之无愧,就不要再多说了。
不久,房玄龄又升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加封为魏国公。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听说你处理公务夜以继日。你身为仆射,最重要的职责是广求贤才,但你这么忙,哪有时间来为国选才。
以后你只要把握重大的方针、政策就可以了,具体事务就让别的人去办吧!房玄龄感激唐太宗如此关心自己,更加为国事日夜操劳。
2、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晋阳,“醋”也成为唐宫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宫储存极多。据说,唐太宗年间,宰相房玄龄惧内是有了名的。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衣食住行十分精心,从来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
。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几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兴,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房玄龄不料酒后吹牛被皇上当了真,收了两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么才好。
还是尉迟敬德给打了气,说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赐的美人怎么样,房玄龄才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美人领回家。不料,房玄龄的老婆却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见房玄龄带回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妾,大发雷霆,指着房玄龄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赶两个“美人”出府。
房玄龄见不对头,只好将美人送出府,此事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横气,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龄和夫人问罪。
房玄龄夫人也知此祸不小,勉勉强强地跟随房玄龄来见唐太宗。唐太宗见他们来到,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
房玄龄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房夫人见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颜,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这二女进府,自己迟早要走违旨抗命这条路,与其受气而死,不如喝了这坛“毒酒”痛快。
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举起坛子,“咕咕咚咚”的已将一坛“毒酒”喝光。房玄龄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抽泣,众臣子却一起大笑,原来那坛装的并非毒酒而是晋阳清源的食醋,根本无毒。

唐太宗见房夫人这样的脾气,叹了口气道:“房夫人,莫怨朕用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
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这么个结果,虽酸得伸头抖肘,但心中高兴万分。房玄龄也破涕为笑。从此,“吃醋”这个词便成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扩展资料
1、唐太宗李世民,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为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
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2、房玄龄,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
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房玄龄
方谋杜断是李世民和谁的故事
你说的应该是房谋杜断。房是房玄龄。杜是杜如晦。这句话本身和李世民没关系,但是这两个人都被李世民管着,哈哈
关于李世民的一些重要故事。
房谋杜断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重要故事。李世民是一个深得大臣心的君主,因为他能虚心地听取大臣的意见并且善于重用贤人,历史上就有“房谋杜断”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善于用人。
相传当李世民和房玄龄一起讨论国事的时候,唐太宗觉得房玄龄是一个能提出好的意见和具体方法但是不能迅速做决定的人,唐太宗没有责怪他,而是请来了善于做决定的杜如晦来和房玄龄一起讨论。就这样房、杜两个人在李世民的搭配下既能出很好的计谋又能很快地做决定,解决了很多问题。 后来人们用“房谋杜断”来形容各具特长的人,但是从这件事中也看出李世民的任用人才。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是一个人道、感性的人。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位时天下太平,全国判处死刑的人数很少。 李世民即便对死囚也有一颗宽容的心,在贞观六年的时候他下令全国被判死刑的人都能回家探亲一年,前提是第二年要按时回来接受死刑。在没人捆绑的情况下,回家探亲的死囚全回来了,由此可以看出皇帝的恩德已经感化了死囚。肝胆相照的来源故事 100字
宋朝大文豪范仲淹官居宰相,他有一句名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良相治理的是国家,良医治理的是身体,职业虽然不同,道理却是相通的。
就拿肝(经)和胆(经)来说吧。大家都知道“肝胆相照”这一成语,比喻以真心相见。其实这在中医里也是有讲究的,《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足厥阴肝经在里,负责谋虑;足少阳胆经在表,负责决断。只有肝经和胆经相表里,肝胆相照,一个人的健康才有保证。同理,一个国家要想兴盛发达,也需要“肝”(谋略之才)和“胆”(决断之才)相表里,肝胆相照。大家都知道历史上 “房谋杜断”的故事 。房玄龄好比是大唐的肝,他善谋略,精于管理日常政务;杜如晦好比是大唐的胆,他临危有方,善于决断。正是房、杜二人的肝胆相照,才成就了继往开来的“贞观之治”。 典故(23)来历(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