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城中国通史 读《中国通史》是傅乐成的好还是吕思勉的好
读《中国通史》是傅乐成的好还是吕思勉的好
1.吕氏的书写作风格太不符合读者阅读时的思维规律。
尤其是制度史部分,吕思勉每每写道一些事情,就喜欢拉拉杂杂牵扯出一大堆古书摘录,以古人评价该事例的话语众多来作证作者并非信口雌黄,作者的评论是“正确有考”的,是能旁征博引的。
于是全书充满着半文半白的大段风格不一致的文字。
这种写作风格非常令人讨厌,①这使读者的阅读体验很不流畅,思路不断地被停滞,就好像在行驶中不断地刹车一样,非常不流畅。
②不断地考证与佐证,就如同我想买本微积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看看,你却在里面写了大段大段的数学分析先证明一下每一个数学理论的正确性!有必要嘛!读者不是在买考证,写这么多字数纯属是浪费读者的买书钱。
2. 事实上,就算是吕氏所谓的各类制度史,也毫无亮点之处。
大概是我早已看过当代一些专门的中国制度史内容,比如土地行政类,官职类的,所以我觉得吕氏所写的那些实在是太零散不成体系了,既不深入,也不系统。
就算是当知识普及,也数量远远不够。
我一直觉得,既然你是在写中国通史,有必要带到太多制度史的内容吗?本末不分。
如果要看制度史,我干嘛不专门去看专门的著作呢?写得还详细深入。
所以,在中国通史中加入这不相干的内容,不但严重压缩书本的主干(就是通史一块),还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导致任何一块制度史写的草草而过。
吕氏居然在本书中囊括从婚姻、政体、阶级、财产、官职、选举等等等等18大类制度内容,好家伙,你这不写得蜻蜓点水才怪呢!
3. 正因为制度史部分严重挤占了全书的篇幅,所以吕氏之书的主体部分(就讲通史)就严重缩水了。
吕思勉写的太简略了,真的是太简略了,以至于你看了后仍然对各朝代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仍然不知道。
一方面制度史拉拉杂杂,一方面通史部分简略的几乎等于没说。
因为通史部分也被吕氏的另一写作风格:评论,占据了一部分篇幅,同样评论得没有任何新意。
那真正讲历史的就更少了。
看看傅乐成的通史吧!①他不塞过多古书摘录去占用读者时间,也不多加作者对史事自己的评论,从一开始就对历史娓娓道来。
②傅乐成对历朝过程讲得非常明白,重要人物、突出事件,都很清晰明了。
我看吕思勉所写的汉朝一块,看了后还是不清楚秦汉的整个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而看傅乐成所写的,框架很清楚。
所以傅乐成书的净含量,事实上要远远高过吕思勉的。
我也见到有些人说,傅乐成的书仍然太简略了,不详细。

大概有流水账的意思吧。
但什么叫“中国通史”啊?它是通史,不是断代史。
通史的任务就是在读者的头脑里建立起一个5000年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而吕思勉连这最基本的一点都没做到),其他更深层的任务不属于这类书名的范畴之内。
如果读者想看更详细的内容,完全可以去看《剑桥中国史》,或其他断代专著。
正如如果你想看各类制度史,完全可以去看专门著作,不要妄想在中国通史里面能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傅乐成要在这几百页的篇幅里面能写完中国通史,自然不可能对每一个朝代事迹都非常详细深入。
我想,吕思勉的书名气之所以超过傅乐成的书,大概正是因为吕氏著书的时代很早,中国当时没有太多与之同类的书籍存在。
而且他旁征博引很多,说明他读书甚广,学富五车。
所以读者慕其名而众多。
但在今天看来,当今比吕思勉写的更好(我不是指写作文采,而是历史研究的深度)的人大有人在。
《吕著中国通史》毕竟是近百年前的著作了,其内容和当今读者有差距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评论地历史深度不够也无可厚非。
但我们读者在买书时,却不可因其名望而将其他当今更好的选择置于视线之外。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正如我今天想学习一下医学,我不会去找本《本草纲目》来看。
虽然吕氏之书仍然在当当京东等销量第一之列,但能不能从中获得多少新知,只有读者你心里最清楚了。
- 上一篇
个体工商户怎么注册公司 请问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注册公司的区别?
请问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注册公司的区别? 请问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注册公司的区别??个体户与公司的区别1、法人资格个体户不具备法人资格,公司具备法人资格。2、连带责任个体户是无限连带责任法律,有限责任
- 下一篇
陈赫在重庆开的火锅店在哪里 在上海开个五六十平米的火锅店需要多少钱?不考虑加盟!希望有经验的或者懂得回答!万分感谢!
在上海开个五六十平米的火锅店需要多少钱?不考虑加盟!希望有经验的或者懂得回答!万分感谢 在上海开个五六十平米的火锅店需要多少钱?不考虑加盟!希望有经验的或者懂得回答!万分感谢这说不准!每个地段的租金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