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受教文言文注释 《孔子家语》中的“子路受教”内容是什么?有何启示?
《孔子家语》中的“子路受教”内容是什么?有何启示?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位列七十二贤,被称为十哲人之一,在其一生中曾经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说,自从我有了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恶语。虽然是有点言过其实,但是确实也说明了子路对孔子的维护,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刚刚见到孔子的时候却是桀骜不驯的,却是对孔子非常不恭敬的。《孔子家语》记载的《子路受教》就讲述了子路刚刚见到孔子时候的傲慢无礼和桀骜不驯。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方面,我是说以你的资质再加上后天的学习会没有人能赶上你啊。子路非常傲慢的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需要任何的加工,将其削尖后射出去,能够穿透皮革,所以这是天生的秉性,我就像那个竹子一样,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够很好。孔子耐心的说,这样的竹子如果将其装上羽毛,再装上尖利的箭头,并且将其磨的非常的锋利,那么不就可以射得更加的深了吗?子路听了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拜谢说,真是受益很多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天赋很重要,后天的学习也非常的重要。从这则小故事中也可以看到子路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不会掩藏自己的想法,有点桀骜不驯,但是当知道自己错了之后,又能够马上知错就改,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与颜回是非常不同的,颜回从来不违抗孔子,子路则不同,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子路为伉直。
孔子是一代大儒,其思想非常的深邃,孔子的思想就像是颜回说的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的学问不是死的学问,孔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形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出不同的反应,从孔子受困在陈蔡之间,被胁迫发誓,孔子于是发誓,后来脱困后却不去遵守誓言就可以看出孔子所遵循的君子之道是非常灵活的。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不仅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有着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呆板的搞一刀切,孔子之所以被推崇为万代之师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的。《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子路来问孔子,有一件合乎义理的事情,可以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父兄都在,最好是在征得父兄的意见之后再去做。一会儿冉有又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可以立即去做。见到这件事情的公西华疑惑了,问孔子为什么。孔子说,子路性情好勇过人,为了避免他犯错误,所以我建议他征得父兄的意见后再去做,而冉有性格比较怯懦,经常萎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去做。

通过上面的小故事我们可以见到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非常的了解,只有了解一个学生,才能做到对其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这是作为老师应该做到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进行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看到自己的缺点,避免自己的缺点,才能做好事情。
子路负米
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了解,可以说孔子对于子路还是比较喜爱的,其中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子路的孝。
汉代刘向的《说苑-建本》就记载了《子路负米》的故事,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困,自己经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亲早一点吃到米饭,不远百里去外地背米,在路途上不愿意休息,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双亲可以早一点吃到自己背回去的米,后来双亲去世了,子路离开家远游到楚国,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还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饭菜,去远方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与担当,后来为官为宰,但是父母已经不在,所以也提醒我们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着以后我要如何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当你发达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到那时再后悔就已经太晚了。在古代有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一准则已经非常的不合时宜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远离父母在外面打拼,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了才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