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 成语: 庐山面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庐山面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庐山面目 成语简解 编号: 2050成语: 庐山面目注音: ㄌㄨˊ ㄕㄢ ㄇ|ㄢˋ ㄇㄨˋ汉语拼音: lú hā mià mù参考词语: 庐山真
成语: 庐山面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庐山面目 成语简解 编号: 2050成语: 庐山面目注音: ㄌㄨˊ ㄕㄢ ㄇ|ㄢˋ ㄇㄨˋ汉语拼音: lú shān miàn mù参考词语: 庐山真面目释义: 义参「庐山真面目」。见「庐山真面目」条。Emoji符号: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庐山面目”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庐山真面目」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巖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诗,即是描写庐山的奇景。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群峰的千变万化,横看是连绵不绝的山岭,侧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随着观看山岭位置高、低、远、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随之而异。后两句则描述在庐山中,根本无法看清整个庐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无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当局者迷」的意涵。后来「庐山真面目」就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典源: 此处所列为「庐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参考。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据《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横看成岭1>侧成峰2>,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3>真面目,只缘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岭:相连的山。 (2)峰:高而尖的山头。 (3)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巖,烟云弥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渊等名胜,西北有牯岭,为避暑胜地。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后登仙而去,徒留空庐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 (4)缘:因为。书证: 01.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下.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02.清.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比之情史者,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成语接龙“目”字开头的成语
目不识丁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目光如炬目光如豆目不交睫目瞪口呆目不见睫目无全牛目定口呆目牛无全目空四海目睁口呆目空一世目擩耳染目睁口开目瞪口噤目不定睫目下十行目不识字“庐”字结尾的成语
初出茅庐三顾茅庐三顾草庐三谒茅庐“庐”字开头的成语
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庐山面目庐山之真“目”字结尾的成语
历历在目赏心悦目庐山真面目掩人耳目庐山面目动心骇目遮人耳目一新耳目张胆明目十行一目如豆之目赏心惬目愁眉苦目遮人眼目结舌瞠目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庐山面目。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庐山面目”分成的单字详解:
庐, 山, 面, 目。
很赞哦!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