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光绪是个好皇帝吗 载涛和载沣关系,大清皇帝光绪与载沣的关系?

火烧 2021-10-03 01:38:45 1069
载涛和载沣关系,大清皇帝光绪与载沣的关系? 大清皇帝光绪与载沣的关系?是兄弟,光绪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名载湉,也是慈禧的外甥,他们的父亲是咸丰皇帝的七弟,光绪死后没有子嗣,传位与溥仪,溥仪就是载沣的儿子

载涛和载沣关系,大清皇帝光绪与载沣的关系?  

大清皇帝光绪与载沣的关系?

是兄弟,光绪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名载湉,也是慈禧的外甥,他们的父亲是咸丰皇帝的七弟,光绪死后没有子嗣,传位与溥仪,溥仪就是载沣的儿子。

载沣是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

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扩展资料

1、载沣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有四个哥哥,三个已经夭折,唯一还活着的就是当时的光绪皇帝——载湉。载湉此时12岁,还是一个孩子,没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整个朝政由慈禧太后掌控。皇帝虽然还小,但是有朝一日会亲政。他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未来必然成为众所瞩目的一代王爷。

2、1901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下诏,委任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由老成持重的张翼和熟悉洋务的荫昌随同,前往欧洲向德国皇帝呈递谢罪国书。接到诏书的载沣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能收拾行囊准备远赴欧罗巴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3、大清朝第一次派遣亲王的使臣出使外邦,却是向对方低头认错,祈求欧罗巴君王原谅,以期修复两国邦交,无疑是件相当讽刺的事。在弟弟载洵、载涛的送别下,载沣硬着头皮离开北京,自天津登上轮船招商局的安平轮,

开始了远赴外邦的漫长征程。从天津到上海,从香港到南洋,从苏伊士到欧罗巴,载沣尽力地向外界展现良好的大清亲王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爱新觉罗·载沣

说说奕诓,载诠,载沣,是什么关系

道光皇帝有九个儿子,长子奕纬、次子奕纲、三子奕继皆早死;第四子奕即咸丰皇帝;第五子奕过继给敦亲王绵恺(嘉庆帝第三子)为嗣,袭敦郡王,晋亲王;第六子恭亲王奕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第七子醇郡王奕,同治十一年晋亲王;第八子钟郡王奕,同治七年死;第九子孚郡王奕。当时入继大统的可能人选应当是“溥”字辈(永、绵、奕、载、溥、毓、恒、启),道光帝长孙是载治之子溥伦,慈禧以其宗支疏远而不同意立溥伦。溥伦时年17岁,如立溥伦慈禧便不能垂帘听政。那就只有在“载”字辈找。恭亲王奕长子载澄无子,第二子载滢出继。且慈禧根本不愿意立载澄、载滢,因其父为恭亲王奕,若立他们中的一人,则恭亲王的权力过大,对自己不利;那就在醇亲王奕家里找。醇亲王奕有4位福晋,共生育7个儿子:第一子、第三子早殇,第二子为载湉,就是光绪皇帝。第四子为载洸(guāng)、第五子为载沣(宣统皇帝的父亲)、第六子为载洵、第七子为载涛。醇亲王奕于咸丰十年(1860年),年19岁,奉旨同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成婚。当时,慈禧还是懿贵妃,受咸丰帝宠爱。她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后又生皇子载淳,其地位更为巩固。懿贵妃在深宫之内,接触外人的机会少,能见到的男性除太监外,就是几个小叔子,即皇六弟奕、皇七弟奕和皇九弟奕(皇八弟奕已死)。懿贵妃有个胞妹尚待字闺中,她时常想在宗室中找个妹夫。在三位小叔子中,就年龄而言,奕已结婚分府,奕又偏小;就性格而言,奕过于机变,奕又羞怯腼腆。懿贵妃看中皇七弟奕。咸丰十年(1860年),醇郡王奕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胞妹成婚。依例,奕应分府出宫,受赐在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建府邸(今中央音乐学院和三十四中学址)。这就是第一座醇王府,后称醇亲王府南府(光绪做皇帝后,依雍亲王府后升为雍和宫例,改为醇亲王祠;慈禧皇太后懿旨又将什刹海北岸的一座贝子府赐给醇亲王奕,这里又称醇亲王府北府,也就是今宋庆龄故居)。载湉就出生在这里,是醇郡王与慈禧妹妹的骨肉。

醇亲王奕在咸丰朝的11年间,除10岁那年因咸丰登极按例封为醇郡王之外,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晋封。咸丰病逝时,奕20岁。这一年,妻子的亲姐姐做了皇太后。他以姻娅至亲,而受到重用。在“辛酉政变”中,奕受懿旨,带侍卫、亲兵到密云半壁店,将随梓宫回京的协办大学士、赞襄政务大臣肃顺在熟睡中擒拿,押回北京后处斩。奕在这次政变中,为妻姐慈禧立下奇功。辛酉政变之后,醇郡王奕官阶迭升:封为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管善捕营等。同治三年(1864年),加亲王衔。四年(1865年),命在弘德殿行走。十一年(1872年),晋亲王。 同治帝死后,慈禧皇太后懿旨,由其外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入继大统。据《清史稿·奕传》记载:“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尔后,“舁(yú)回家内,身战心摇,如痴如梦”。因为儿子载湉入继大统当皇帝,这是福,还是祸?事情叵测,吉凶难料。 慈禧一言定载湉(光绪)继承皇位,这是对清朝皇室祖制的重大改变。太后懿旨召见列名者有29人之多,可谓空前。这说明非皇子入承大统,为大清首次,既示郑重,又免物议。载湉继承咸丰为嗣皇帝,这实在是清朝皇储嗣立的又一次大改制: 第一,慈禧改变皇位父死子继的祖制。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由皇八子皇太极继承皇位,皇太极死后由皇九子福临(顺治)继承皇位,福临死后由皇三子玄烨(康熙)继承皇位,康熙死后由皇四子胤禛(雍正)继承皇位,雍正死后由皇四子弘历(乾隆)继承皇位,乾隆死后由皇十五子颙琰(嘉庆)继承皇位,嘉庆死后由皇次子旻宁(道光)继承皇位,道光死后由皇四子奕(咸丰)继承皇位,咸丰死后由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同治死后却由堂弟载湉继承皇位。 第二,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程序的祖制。清太祖、太宗的遗位继承人由满洲贵族会议决定,顺治、康熙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这样继位的,同治没有兄弟,顺利继承皇位。但是,载湉继承皇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的形式决定,更不是秘密立储,而是由皇太后“一言而定”,这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慈禧改变幼帝由大臣辅政的祖制。幼帝继承皇位,必有大臣辅政。顺治6岁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先为辅政王,后为摄政王;康熙8岁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同治6岁继位,先由赞襄政务八大臣,后由议政王奕辅政。但是,载湉4岁继位,没有辅政王、摄政王、辅政大臣、赞襄政务大臣、议政王辅政,而只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载湉继承咸丰,即为咸丰的嗣皇帝,这就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提供了合乎仪规的辈份。如新皇帝继承同治为嗣皇帝,则应由同治皇后垂帘听政。因而,慈禧将皇权紧紧地抓在个人手中,达到了清朝极权体制的顶峰。至于奕,他与慈禧有联合,也有冲突。到光绪十年(1884年),发生了“午门案”。事情的经过是:慈禧派宦官往娘家送东西,事先敬事房没有向守门护军传旨,护军阻拦,太监不服,互相殴打。太监报告慈禧,慈禧要对值班护军廷杖。有的书记载了奕同慈禧的精彩对话——奕说:“廷杖乃前朝虐政,不可效法。”慈禧说:“汝事事抗我,汝为谁乎?”奕说:“臣是宣宗第六子!”慈禧说:“我革了你!”奕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慈禧太后没有办法,只好让步。但慈禧从此加深了对奕的怨恨,后奕被解除军机大臣职务。 慈禧立载湉继承皇位,是咸丰故去13年以来,慈禧在皇位继承与亲理朝政上,继第一次垂帘听政后的第二次改变祖制。这两次改变祖制,其目的只有一个:垂帘听政,独掌朝纲。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这要从溥仪的家世说起。 第一,溥仪的祖父奕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在溥仪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儿子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第四子奕(咸丰皇帝),第六子奕,第七子奕(光绪父亲、溥仪祖父、咸丰同父异母弟)。溥仪的祖父奕有四位福晋,共生7个儿子。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生下四子:第二子载湉(光绪帝),其余三子早殇。第一侧福晋颜扎氏,去世早,无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生有三子:第五子载沣、第六子载洵、第七子载涛。第三侧福晋李佳氏,无子。简单地说,奕嫡福晋叶赫那拉氏虽生育四个儿子,实际上只有一个存活,就是光绪皇帝。第一、第三侧福晋没有儿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虽生育三个儿子,但过继出去两个,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说,奕七个儿子中,早殇三位,继承皇位一位(光绪帝),过继出去二位,只留下一位,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 第二,溥仪的母亲是慈禧的养女。奕过世时,载沣8岁,因醇亲王“世袭罔替”而承袭为醇亲王。载沣承袭醇亲王后,18岁开始在朝廷上效力,后任阅兵大臣。慈禧懿旨将心腹权臣荣禄之女,又是慈禧认作养女的苏完瓜尔佳氏,指配给载沣为嫡福晋。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溥仪的外祖父荣禄。 荣禄,苏完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是清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荣禄曾因贪 污罪,险些被肃顺处斩。后花银子买了个直隶候补道。同治初,荣禄为慈禧的亲信,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帝死,光绪即位。慈禧遇到难题:将来新皇帝的儿子与新皇帝、与同治帝的关系怎样处置?对此,荣禄建言:等嗣皇帝(光绪)有子,承继同治为嗣,兼承光绪之祧。这为慈禧提供了解决上述关系的方案,很讨慈禧喜欢。光绪元年(1875年),荣禄兼步军统领,后擢工部尚书。二十年(1894年),任步军统领。疏荐袁世凯练新军。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二十四年(1898年),兼直隶总督、军机大臣。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出卖机密、通过荣禄奏报慈禧太后。当时任步军统领的荣禄,奉懿旨捉拿康有为与梁启超、斩谭嗣同等六君子。慈禧西逃回銮后,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即首席大学士。荣禄身兼将相,权倾朝野。《清史稿·荣禄传》记载:“荣禄久直内廷,得太后信仗。眷顾之隆,一时无比。事无巨细,常待一言决焉。”荣禄之女,常入宫中,慈禧喜爱,认作养女。慈禧将她指配给载沣。时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为他定亲,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坚持给载沣指婚,刘佳氏只有将儿子已订婚之福晋退亲。 载沣有两位福晋,共有四子。嫡福晋姓苏完瓜尔佳氏,名幼兰,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之女、慈禧太后之养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载沣完婚,生有两子——长子溥仪,次子溥杰(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生)。侧福晋邓佳氏,民国二年(1913年)完婚,生有二子:三子溥,早殇;四子溥任,后改名金友之,民国七年(1918年)生。 从上可以看出:慈禧亲手指定的三位皇位继承人——光绪帝载湉是亲胞妹的儿子,大阿哥溥儁是亲侄女的儿子,宣统帝溥仪是养女的儿子。这表明慈禧在爱新觉罗宗室中,挑选同叶赫那拉氏有关系之人,一代大清兴亡,系于懿亲宫闱! 虽然两代醇亲王家出了两个皇帝,但两代醇亲王还是谨谨慎慎,乾乾翼翼。溥杰先生在《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中写道:“在慈禧和光绪的多年反目当中,在两派你死我活常年明争暗斗的既复杂又尖锐的政局中,一方面能和慈禧方面的荣禄等人诗酒往还,终于成为亲戚关系;一方面也和光绪方面的翁同龢等人以文会友地保持着相当的关系。这是我的祖父所以能够一生荣显未遭蹉跌的主要原因。”醇亲王载沣继承乃父奕的家风,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他的厅堂挂着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表明自己超然政治,读书为乐,只求平安无事。这既有真情的流露,也为做给别人看。他还在团扇上写着: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借布袋和尚的偈诗,表示自己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但这对溥仪似乎没有多少影响。

为什么光绪的兄弟们名字都有三点水,比如,载淳,载沣,载涛,载洵,载泽……

这个是清朝皇室的一个规定,因为皇室宗亲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为了细分,自嘉庆皇帝以后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比如,道光的儿子,老四奕詝 老五奕誴 老六奕欣(言斤),老七奕譞。他们都是言字旁。

溥仪和慈禧是什么关系?

从慈禧夫系来论辈分,溥仪是慈禧的侄儿孙子,从溥仪的母系来说,他又是慈禧的干外孙。

慈禧为什么选载沣的儿子为皇帝,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吗?求解答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这要从溥仪的家世说起。

第一,溥仪的祖父奕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在溥仪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儿子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第四子奕(咸丰皇帝),第六子奕,第七子奕(光绪父亲、溥仪祖父、咸丰同父异母弟)。溥仪的祖父奕有四位福晋,共生7个儿子。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生下四子:第二子载湉(光绪帝),其余三子早殇。第一侧福晋颜扎氏,去世早,无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生有三子:第五子载沣、第六子载洵、第七子载涛。第三侧福晋李佳氏,无子。简单地说,奕嫡福晋叶赫那拉氏虽生育四个儿子,实际上只有一个存活,就是光绪皇帝。第一、第三侧福晋没有儿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虽生育三个儿子,但过继出去两个,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说,奕七个儿子中,早殇三位,继承皇位一位(光绪帝),过继出去二位,只留下一位,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 第二,溥仪的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慈禧的心腹权臣荣禄的亲生女。慈禧把苏完瓜尔佳氏指配给载沣(溥仪的父亲)。溥仪的外祖父荣禄是慈禧晚年的心腹重臣,如同和珅对乾隆一样,荣禄既没有学历,又不是进士状元,又没有武功,官升得很快,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和荣禄奏报慈禧太后,出卖了维新派。 慈禧亲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宣统帝溥仪是养女的儿子。这表明慈禧在挑选同叶赫那拉氏有关系的人做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由溥仪来继承皇位时,光绪皇帝还没有死。光绪皇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满意。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溥仪的父亲是自己的亲弟弟。

爱新觉罗·载沣的人物评价

周恩来曾对载沣作出过公正全面的历史评价:

①载沣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临终推上监国摄政王的高位的。其实,不是因为载沣适合做摄政王,慈禧才选了他。而正是因为他不适合,慈禧才选他的。这个历史责任不能由载沣来负担。

②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

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客观上有利于革命。还说;到了民国以后,贵族和遗老中有人不遗余力地进行复辟大清王朝的活动,但载沣却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这一点也是难得的。

③载沣后来作为一个平民,作为溥仪的父亲,如果他移住长春去依靠他的儿子,在人情上是说得过去的。这同溥仪去当“皇帝”是不同的,同溥杰等人为“满洲国”效力也不一样。

但他毕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个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他在日伪的统治下没有屈从日本人的一再劝诱,坚持不去东北,在政治上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在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④到了民国时代,载沣还一直在王府里坚持实行前清的旧礼,好象是要永远坚持下去。但是到解放以后他就把它全取消了,这是他思想开通进步的表现。

⑤载沣的国学底子很深厚,又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到日伪时代历史的活见证,他如果能够有更长的寿命,一定会对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贡献。

扩展资料:

1900年,随着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如火如荼地发展,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在这一年的6月19日清政府总理衙门突然照会驻京的各国公使馆,表示不再对公使馆进行保护,并限令一切外国人需在24小时之内离京。

各国公使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愕然。深夜,各国公使致函总理衙门,要求对离开时间能够进行宽限,并要求总理衙门在第二天上午9时进行答复。

6月20日一大早,德国公使克林德更是气势汹汹地坐着轿子打算到总理衙门质问清政府为何要求外国人撤离,当克林德一行行进到东单楼时,被神机营章京恩海率领的巡逻队拦截。

素以跋扈著称的克林德向巡逻队拔枪射击,双方发生交火,在激战中克林德被击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克林德事件。此事成为后来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借口。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并派出了以奕劻和李鸿章为首的议和团与西方列强议和,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12月27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们提出的12款《议和大纲》。

其中第一款就写明“戕害德使一事,由中国派亲王专使代表中国皇帝致惭愧之意,并于被害处树立铭志之碑”。

关于立碑一事,清政府答应得十分爽快。但关于赴德去“道歉”的亲王人选,清政府迟迟没有定下来,因为让一个天潢贵胄远渡重洋去战胜国道歉,此等屈辱事唯恐避之不及,怎会有主动请缨者。

正当亲王人选久拖不决时,德国新任驻华公使穆德向清政府的议和大臣李鸿章和奕劻推荐了年仅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

载沣之所以成为赴德道歉的不二人选,德国人看重的是载沣的身份特殊,作为光绪皇帝的胞弟,慈禧的亲外甥,载沣的地位相比于其他亲王更尊贵,更能表现出清政府的“道歉诚意”。

在确定了人选后,1901年6月5日,远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绪帝正式任命载沣为“头等专使大使”,并任命前内阁侍读学士张翼,精通德语的副都统荫昌为参赞,随同载沣出访。

万事俱备后,1901年7月12日上午,载沣一行从北京的永定门启程,下午到达天津的塘沽,登上了轮船招商局的安平号海轮。

7月15日,轮船到达上海。又换乘德国的拜安号轮船前往德国。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航行,载沣一行人8月23日到达瑞士西北边境靠近德国的巴塞尔。

但在这时节外生枝的事件发生了,清政府与德国政府在载沣觐见德皇的礼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此次载沣出访是以亲王的身份去德国道歉,所以清政府对于礼仪问题十分在意。当时的清政府驻德公使吕海寰在载沣出使前就曾向德国外交部询问会见的礼仪,可德国方面却迟迟没有答复。

直到8月19日在载沣快到德国时,德国政府突然通知吕海寰,“德皇在白厅坐见,王爷行三鞠躬礼,递书,致颂。其参赞随同入见者,切照中国臣下觐君礼节叩首。”

吕海寰听闻后,马上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他认为德国皇帝坐着会见中国鞠躬的亲王,并且随从们还要下跪叩首实在是无礼的要求,清政府万万不能接受,“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

想想也是,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怎能在“洋鬼子”面前下跪呢,让一个亲王道歉就已经够失面子了,再跪下这不是把祖宗的脸面都丢尽了。

吕海寰深感问题严重,接连向载沣和北京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以及西安的慈禧、光绪帝等发去了电报,寻求应对之策。

西安方面接到电文后,马上致电吕海寰:“中国惩罪赔款,久已诚心谢过,特派亲王出洋,本欲重修旧好……乃德主坐见尤于邦交之礼未协,务望设法电达徳外交部,切实力争为要。”

光绪是个好皇帝吗 载涛和载沣关系,大清皇帝光绪与载沣的关系?

可作为一个战败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根本没有资格讨价还价的,诚如德意志历史上的著名皇帝腓特烈二世所言:强权就是公理。德国方面对于吕海寰的交涉置若罔闻,态度非常坚决,就是不肯更改礼节,甚至扬言如果更改礼节德国皇帝将拒见载沣。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远在西安的慈禧要求吕海寰继续与德国外交部进行磋商,“磨得一分是一分”,同时告诉吕海寰,如果“切实不能挽回,应与照会议明,此次专使原为道歉,姑为通融酌允,以后仍按照各国通行之礼,不得援此为例”。

而奕劻和李鸿章均认为,坐受国书尚可容忍,而参赞跪拜决不能同意,并且他们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载沣会见德国皇帝只带翻译,其余参赞或托病或暂避他地,避免与德国皇帝见面。

同时北京的议和大臣还以此为理由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希冀于利用列强间的矛盾能够对德国政府进行施压。

而此时,德国方面态度也出现了软化。9月2日,吕海寰和德国驻巴塞尔领事通知载沣,德国外交部表示,德皇同意接见清政府使团,递呈国书时可只带荫昌一人作为翻译,免去跪拜礼,都行鞠躬礼。

这样双方的礼仪之争方才告一段落,9月2日的晚上,载沣开始离开巴塞尔前往德国,3日抵达波茨坦,4日中午,载沣在荫昌的陪同下来到了德国皇宫。

载沣向威廉二世行三鞠躬礼,递呈国书,宣读致辞,大意无非是“敝国去年乱事的酿成,责任乃在于误国的庸臣,并不是我们大皇帝的过错。不过臣民有罪,皇帝也是有责任的,所以深感抱歉。

现在幸喜议和即将订好,笼罩在两国之间的云雾就要散去,而变得天朗气清了。祝愿我们两国永释前嫌,增进友好”。

面对一国亲王的“道歉”,德皇显得十分地傲慢,不仅坐受国书,发表答词时也并没有起立,答词也非常地措辞严厉,“断不能因贵亲王来道歉之忱,遂谓前愆尽释”,足见威廉二世这位战争狂人是何等的不可一世。不过在载沣眼里,这已经算是“大局保全,国体无伤了”。

访问德国之后,载沣本想顺访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德国的强烈反对,“若往欧洲英意比,有违专诚之意”。

为了不给德国人口实,载沣以身体不适和回国完婚为由,放弃了访问欧洲其他国家的计划,启程回国,完成了这次带有屈辱性质的“道歉”之旅。

醇亲王载沣这次赴德道歉之行,对于清政府而言带有战败国的“谢罪”性质,可说是有损国家形象。但对载沣而言,却收获颇丰。

首先通过这次出访,让载沣开拓了眼界视野,加深了对国外的了解。其次如果说在出访前载沣还是一个乳臭未干默默无闻的小王爷,那么在出访后,载沣已经中外闻名,更有人赞载沣是“从今一代擎天柱,要仗吾王手自擎”。

最后,通过这次出访,载沣“圆满”完成了政治任务,让慈禧甚为满意,也为其以后仕途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其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如何去德国“道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载沣

光绪(77)大清(1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