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子午谷奇谋易中天 魏延子午谷奇谋实属多此一举,诸葛亮被世人误解千年
魏延子午谷奇谋实属多此一举,诸葛亮被世人误解千年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自刘备三顾茅庐寻诸葛亮出山,到如今先帝身亡,诸葛亮担任蜀国宰相,其间辛酸何人可知? 蜀国地域小,人口不及魏国

魏延子午谷奇谋实属多此一举,诸葛亮被世人误解千年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自刘备三顾茅庐寻诸葛亮出山,到如今先帝身亡,诸葛亮担任蜀国宰相,其间辛酸何人可知? 蜀国地域小,人口不及魏国,输一把就很有可能满盘皆输,故不敢大意。 第一次北伐是公元前228年,此时蜀国兵强器利,而反观魏国,新主登基朝廷动荡之中,天时人和同时占有,岂有不胜之理。 大将魏延向诸葛亮请命:「 ”末将愿率5000精兵沿子午谷进,十日便可到长安,一月之内可以拿下长安。"这个计划具有可行性嘛? 第一:当时魏国长安守将是夏侯楙,一个官二代酒廊饭桶之辈,长安可以攻下。 第二:魏国知晓长安被占后,全国必定气势低落,百姓纷乱,而最近的大军过来救援都要30天。 第三:在30天内,丞相可以从斜谷赶来长安,则魏国已定。 可以看出,集合以上条件成功的机率非常大,哪有没有困难? 子午谷悬崖峭壁,林深水多,现在今秦岭一带,路途长达700余里,路途遥远,情况变化大,将士们很容易产生疲倦,这个计谋讲究的就是一个速度,一旦提前被敌人发现,则成板上鱼肉任人宰割! 历史上有一个成功案例和一个失败案例。 曹魏伐蜀时,派将军邓艾从阴平偷渡,途中遇山搭栈道,遇水搭浮桥,历经千辛万苦直达子午谷。此时的蜀国是刘婵当家,姜维作为丞相,两人对此一无所知,直到魏国大军到了成都城下,姜维还在外抗击魏国!邓艾最终成功覆灭了蜀汉,走的就是子午谷,出奇制胜! 明末时期的闯王高迎祥同样选择这条进攻路线。他带领五万明军准备偷渡子午谷,袭击当时的都城西安,准备覆灭明朝。结果,五万大军一入子午谷,便遭遇多日暴雨,原本十日之内就能走完的路程足足走了有一月有余。 走到子午谷的出口黑水峡时候,明朝的3万军队早已等候多时,疲惫的5万大军输的一塌糊涂。 原来明朝在得到闯王高迎祥进子午谷的风声之后,便紧急调动军队去门口埋伏,结果足足等了十天! 诸葛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将者不识天气,为庸才也。闯王高迎祥就败在了这里。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于天时人和地利,缺一不可,这就是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之一,再看当时的处境! 诸葛亮强国富兵已有几年,兵员素质战斗力非常强,配合军阵变化,可以抵挡三倍的魏国军队。这样的一支军队在诸葛亮的手中,有信心稳稳的灭了魏国,要知道诸葛亮北伐准备已久,战局变化早已深熟于心,何必再去冒险一搏。 同时蜀中能称为大将的人不多,全靠魏延一人支撑,能独立带兵的更是寥寥无几,马谡就是一个代表! 北伐第一站,诸葛亮派马谡驻守街亭,本意是为他仕途上加上一笔。不曾想,马谡功夫全在嘴上,兵书把脑子读绣了,把军队屯扎于街亭山上。为将不知因地制宜,只知照搬书中内容,完全就是一个榆木脑袋,平日里只知道对丞相奉承,没有真才实学! 街亭被魏国夺了回去,蜀军咽喉之地安了一颗钉子,第一场北伐败了,败在马谡的手里,败在诸葛亮的眼睛上。 要不是马谡的原因,诸葛亮凭借街亭等地,稳扎稳打不出五年必定覆灭魏国,一切早已在丞相的谋划中,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 本来丞相已经将魏国纳入蜀国版图之中,稳稳的,何必派魏延从子午谷进,并不是诸葛亮谨慎,就当时环境而言,真的是多此一举! 就当今现在社会而言,一个人要是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切勿自作聪明,领导安排怎么做就怎么做。马谡就是历史的照妖镜! 很赞哦! (1101)
相关文章
- 子午谷奇谋易中天 魏延之野望:详解「 ”子午谷奇谋”
- 子午谷奇谋易中天 诸葛亮为何北伐?为何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 历史上走过子午谷奇谋 三国史上子午谷奇谋是什么?谁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 子午谷奇谋易中天 魏延子午谷奇谋为何必败无疑?毛主席只用5个字概括
- 子午谷奇谋易中天 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谋
- 子午谷奇谋易中天 诸葛亮如何不用名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 子午谷奇谋易中天 若诸葛亮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结局到底会怎么样?
- 子午谷奇谋易中天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内容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敢用?
- 子午谷奇谋易中天 魏延献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何不放手一试?取关中,有更稳妥方案
- 子午谷奇谋易中天 魏延子午谷奇谋实属多此一举,诸葛亮被世人误解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