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西方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美消费观念差异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火烧 2023-04-14 02:08:25 1042
中美消费观念差异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中美消费观念差异的参考文献有哪些?美国人的“俭”与“奢”——浅谈中美消费观念差异苗 青到过美国的中国人都会体会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美国人和中国人存在极大

中美消费观念差异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中美消费观念差异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美国人的“俭”与“奢”——浅谈中美消费观念差异苗 青
到过美国的中国人都会体会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美国人和中国人存在极大的差异。总的来说,身处在这个经济高度发达、资源和物产非常丰富国度里的美国人,在很多方面非常奢侈、浪费,但在某些地方又表现得很随意、俭朴。
首先,美国是一个浪费巨大的国家。以能源为例,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为除美国以外世界平均量的6.6倍,为发展中国家的10倍左右。公路上穿梭的小汽车中绝大多数只坐一个人,公共汽车里也是乘客稀少。以往美国的小汽车大多耗油量较大,直到最近,由于汽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耗油量较小的日本品牌汽车才逐步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同样,马路上的街灯昼夜都亮着,这是公家花钱点的灯;私人厂家的,甚至私人花园里的灯多半也是“与日月争辉”。
同样,由于美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优越,土地富饶,现有的农耕地多达28亿亩,草原面积36.3亿亩,因此农产品非常丰富,价格(产出成本)也比较低廉。其主要农产品的人均消耗量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据称美国人均糖的消耗量就高于中国的10倍以上。除了能满足国内的巨大消耗以外,美国的农产品还大量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国。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美国你会感觉到美国人都非常能吃,向牛排、汉堡、热狗这样的食品绝对都是“大号”的,而这种吃法的结果,就是造就了很多的大胖子。
美国的奢侈和浪费这里就不多说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美国人的俭朴。同样在吃的方面,美国人普遍不太讲究排场。美国的宴请,往往只有一道主菜,吃得很简单,一般也不喝酒。在美国的宴会上,你很难看到中国式的杯盘层叠、推杯换盏。比起中国、法国这样历史悠久、饮食文化盛行的国家,美国的饮食显得很随意、简单。
另外,大多数的美国人对穿戴也不是很讲究。牛仔裤、体恤衫、运动鞋是他们的主要选择。即便是穿着正装,也不大会选择高档名牌。但是,他们的服装一旦旧了一些,往往会被随手扔掉,这样又显得比较浪费。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中低档服装在美国市场是如鱼得水,其市场容量之大,简直让中国人无法想象。
我们在这里谈美国人的俭朴与奢侈,除了经济基础、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历史文化和消费习惯方面的原因。这些奢侈与俭朴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消费观念的映衬。因此,以美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人的消费,他们会觉得更是神奇。饮食文化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在日用消费品方面,他们也很难弄明白,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短短的30年中,为什么消费层次提高的如此迅速,而中高档消费品在中国有着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
例如手机,1992年中国只有3.5万台,售价昂贵,远离百姓生活。但仅仅用了10年时间,中国手机就达2亿台,已经超过固定电话的拥有量。在中国,手机款式之丰富,高档手机在市场中占有份额之大,都不逊于美国,甚至还要超过美国。这样美国人非常吃惊,因为,大多数的美国人似乎对手机的款式和档次并不很在意,在美国的手机商店中,大部分的陈列品样式都很普通,价格也比较便宜。
再如电视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背投家庭影院到数字技术电视、等离子电视,中国的电视普及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美国人50年走过的路。很多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比美国还要好。天津市曾多年主管外经贸工作的原副市长王述祖同志,就曾对美国人提到,“中国市场用通俗的话讲,它是’中国人不懂,外国人更不明白’”。
中国市场的神奇,除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原因之外,更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关。富裕起来的中国百姓,往往习惯于买最好的和最先进的产品,这样哪怕价格高一些,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落伍。当然,有关中国人消费习惯方面的话题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笔者在这里肤浅地谈一些关于中、美消费习惯差异的话题,除了给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之外,更希望能够为那些在中美间从事贸易、投资的人们提个醒,就是要更多地关注市场和消费的差异、研究目的市场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在中国,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于90年代初开始在天津投资建厂,随着中国传呼机、手机消费市场的强烈膨胀,以及产品的迅速换代,他们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引领了消费的潮流,投资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的工厂成为其全球最重要的利润源。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因此,美国最为中国产品最大的出口目的国,深入研究美国市场以及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近年来,许多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到美国投资设立贸易机构,甚至是制造工厂——海尔集团就在美国的南卡罗来那州建立了自己的冰箱生产工厂。通过置身与美国市场之中,出口企业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更加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从而使自己的产品获得美国消费者的认可,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
可以断言,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心理,我们就能够在美国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作为中国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的企业和产品,在中国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作者单位:天津港保税区驻美国代表处)

关于中美消费观念的差异的英文参考文献

非要英文的干吗?
楼主分数很低,要求还这么苛刻~~~
我只有中文的啦。。。。
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庸儒学,这决定了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任何有损于面子及集体尊严的事是不可饶恕的。或者说,中国人的行动准则多少有谦牧自守的传统大国观,渗透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敛意味。中美文化本质上的相悖、两者间的内在矛盾是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而中美在经济利益上的相互补充又将两国吸引在一起,导致双方为文化上的歧异做出妥协。解决中美之间的问题,文化差异同样不是对决的理由,恰恰相反,中国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洗礼,具有极强的韧性和包容性,因此中美关系在未来一系列问题上有可能产生摩擦与不和,但这种摩擦与不和不会影响中美关系的长期发展。从历史回顾来看,中美之间走向对抗的理由即使不能说全然不存在,但也至少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导致中美关系如此欲进而趑趄的原因,恐怕在于随著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双方对彼此的理解却越来越显得滞后。
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下文提出我观察到的一些例子。笔者在这里要强调这些观点是一般性的,当然仍有个别之特例。
一、个人主义
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 (当然包括中国人) 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二、隐私权
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母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
三、不拘礼
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四、开放与直接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独立性
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地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六、竞争性
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or fun"时也是蛮认真的。一般美国人对于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借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球赛比赛时,观众都喧哗冲天,往往乱抛东西。有些助兴表演也有点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将一个女啦啦队员,从观众席的底层抛起,一级级的人将她接着又再抛上去,直到最高层又再抛下来;偶然也有失手受伤的事情发生。笔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电视,免得在现场活受罪。而且要算准时间,当球赛完时避免走在路上,因为球迷在赢球时欢天喜地(如果你看到开车的人在乱按喇叭,你不用听报告就知道赢球),输球时则沮丧愤怒,两种结果都是疯狂毕露。有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更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在发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是很守规矩、不骚扰别人的。
七、公众场合应有的礼数
美国人通常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不用说,就是在戏院也都能噤声欣赏。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相当低,跟中国有划拳斗酒的吵闹大不相同。排队时都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对很少发生。开车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规则,例如在夜深无人时也不闯红灯,尊重行人,让路人先过马路等。来自较不遵守交通规则国家的留美学生尤其要特别小心。
八、朋友模式
美国人囗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中国人的友情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言不合就尽量避免跟对方碰面,"起落"性比较大。中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凤毛麟角的。
九、金钱的运用模式
中国人通常做的预算都比较保守,而美国的预算则比较接近"极限",而且往往有消费超过预算的倾向(跟美国社会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关系)。美国人很舍得买东西,尤其是在购房及汽车上,对于吃喝方面,尤其是请客,则比较"犹太";而中国人则比较舍得花钱在请客方面。
十、世界观
可能因为美国多年来的兴盛及教育重点在某方面仍有偏颇,美国人多数 "以本国为中心",对于别国的认识十分肤浅。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无知是令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十分痛心的事情。在美国流传一个笑话:东北部的某一个州的某居民,写信去州政府询问关于New Mexico的情形,答复居然是:关于别国的情况我们不大熟悉,无可奉告。

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参考文献

[1] 李莉,张峰. 中美文化差异[J]. 考试周刊. 2011(02) [2] 李莉,张峰.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 山东电大学报. 2008(02) [3] 杨超美. 中美主流文化对比与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J]. 河南社会科学. 2001(05) [4] 谭杰.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因素[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7(05) [5] 郭雯静.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6] 檀祝平,孙杏林.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英汉礼貌原则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7] 黄玉英. 中西动物文化习俗差异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8] 王隽.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9] 唐红芳. 价值论层面的中西文化差异[J]. 求索. 2008(02) [10] 侯晓舟. 了解文化差异,走出交际误区[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4)

中美房地产消费观念

相信你看过中国老太和美国老太的故事,这里边最主要的是文化的差异,另一个就是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不同。80、90年代的人会更趋向贷款买房的

2015保险保险区域差异参考文献有哪些

提供一些中日食文化比较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参考。
[1] 吉牧.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
[2] 梁爱露.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4) .
[3] 郑雅珂. 浅谈中日的饮食文化[J].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2) .
[4] 方海燕.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4) .
[5] 仓石厚子.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J]. 现代日本经济, 1997,(06) .
[6]日本的饮食文化[J]. 健身科学, 2004,(12) .
[7] 蔡华.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8] 宋淑运. 中日待客与饮食文化差异趣谈[J]. 海内与海外, 2004,(09) .
[9] 李直.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05) .

常见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参考文献有哪些

首先, 中英文两种语言使用中的文化相似性在于语言的独特性。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内
容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有时外语中有些词汇很难翻译成汉语, 这一点
更说明了语言与文化在塑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面的重要意义, 因为每种语言都有特定的词汇
去描绘特定的经历与思想。这些特定的经历、思想与词汇, 只有特定的文化才能独有。有时我们
用一些蹩脚的翻译不能达到原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要求。由于文化的原因, 个别词汇的表达尚且
如此, 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组更是不可忽视。
文化的独特性导致我们常见的各种电影等文学作品的名字很大程度上有着文化的要素, 因
此, 我们在处理这些名称的时候应该时时刻刻注意文化的影响。我们在翻译、理解文学电影作品
时有几种情况, 即完全对等型、对等型、完全不对等型。无论是哪种类型, 我们都可以看出在作品
命名以及名称转化时文化的独特性体现。
完全对等型是英文与汉语音释完全相等, 可谓语音的转化。例如: “Hamlet”《哈姆雷特》, 即
使是在转化人名的时候也要注意准确性以及文化的影响, 《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能够规范译名的
统一性和稳定性。这种方法虽然简单,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往往会把外国的人名用任意
的汉语同音字代替。这里主要掌握的是外国人名与中国人名的音相同时, 我们一般适宜用外国
人名常用的字, 以避开与中国人名的混淆, 从而显示文学作品异域的文化内涵性, 充分体现不同
文化的特征。
对等型的第二种是直接转化原文名称。这种方法与语音的直译不同, 它是语义的转化。其
中, 无论是原文名称还是译文名称都能概括表达故事的内容。例如: “The Old Curiosity Shop”《
老古玩店》/ “Our Mutual Friend”《我们共同的朋友》这种转化方法相对比较简单, 但是在转化中
也应该充分考虑汉语语言文化表达上整齐与通畅的特点。
这两种名称转化不像意译那样受到重视, 但是, 不同语言的差异及不同文化上的差异直接
表现了各种文化中的姓名各有差异。例如, 各个民族的命名方法及历史渊源都有很大的差别。因
此, 在外语转化成汉语名称时一定要注意原语文化中的姓名特点。这种翻译虽然在翻译上完全
等同, 但是在字音或语调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交际者不会过多地介意, 但是由此造成的结果是
读出来的姓名既不属于甲文化, 也不属于乙文化, 而处于一种洋味十足的折中状态。这种折中实
质上就是跨文化交际中求同的具体表现[2]381。因此, 应该十分注意这种现象, 以达到两种文化都
能够接受的目的。
其次, 中英文两种语言使用中的文化相似性在于语言的可接受性。每种文化在表达一定的
思想时都有其本身的文化内涵, 这就构成了它的可接受性。同样用文艺作品的名称举例说明, 完
全不对等型进行中英文两种文字的互换时, 要脱离原来语言的模式及文化特征, 达到另一种语
言的文化可以接受的效果。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文化, 还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不仅如此, 还
要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 因为真正的对比应该是从各自文化的内涵意义出发寻求对应。这种类
型的互换在目的语中根本找不到原语文字面的影子, 而是按照故事内容情节进行的。这类翻译
的作品在早期出现过一些经典, 这种翻译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译语的文化内涵。这种翻译涉及
到对文化处理时一般分为两种方法: 主要以原语言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因
此, 英语书名、电影名称的汉语翻译多采用汉语的文化归宿[2]276。在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同时, 还
要注意影视片名的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特点, 回味无穷更是让影片增添色彩。影视译名广告宣
传效应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比较成功的书名及影视名称的翻译也很常见, 例如: 一些经典影片
的翻译: “As You Like It”《皆大欢喜》/ “Gone with the Wind”《飘》/ “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
130
庄》/ “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 “Limelight”《舞台生涯》等。
近期的一些影片也有些是这类翻译的典范, 如: “Birth”《重生》/ “Wicker Park”《迷情公寓》/
“Paparazzi”《狗仔摄影师》/ “Cars”《汽车总动员》/ “Blow Dry”《爱情洗剪吹》等。《红菱艳》、《窈
窕淑女》、《玉女神驹》等就非常符合汉语的习惯及文化认知。

中英文两种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差异性在于两种语言使用的结构不同。广告语言作为一种文
体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广告文体作为独特语言的形式有其明显的文化特征。在广播、电视、电
影、报纸、公共汽车的车身、建筑工地、单位的大厅内, 每天我们的生活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广告
宣传语言。这些广告有商品或文学作品的宣传广告, 有动员性、鼓动性的宣传广告, 两者的目的
都是一种广泛宣传使人记住的口号, 可称之为口号( slogan ) , 或广告语句( catch phrases) , 在语
体上也有着鲜明的功能性。作为商业媒体广告它可以借助图画形象的信息功能, 使语言高度精
练, 句子高度浓缩, 浓缩的短句常常具有警句和格言的意味, 是一种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并富有艺
术魅力的鼓动性语言, 它要求用词独特新颖而言简意赅, 句式洗练而内涵丰富, 同时要引人注目
而读后回味无穷。作为文学作品的评价推广, 主要是利用文字格式及语言的表现达到引人注目、
提高知名度的目的。下面分别就一般的商业广告和口号性的标语两大类特殊的语言形式具体分
析其语言特点以及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别。
首先, 一般的商业广告, 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形容词,例如, 汉语早期的成套的商业承诺有: 造
型美观, 款式新颖, 质量上乘, 服务周到。如果分别把这个宣传口号翻译成beautifully/
handsomely designed/fashion /up- to- date style / superfine quality / courteous service, 就会有失英
语表达的特点, 根本体现不了英语广告语言的特色, 结构也不符合英语的结构特点, 显得不伦不
类。为了符合英语文化的特点, 我们最好把它翻译成: It is beautiful, and fashionable, and
excellent item; you can enjoy your buying that will be considerate and plete. 这种差异不仅体
现了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 而且更多地体现了两种语言的文化特点, 即汉语注重的句型整齐、排
比的、朗朗上口的结构特点, 也体现了汉语的高度浓缩的语言特征。而英语则表现出极其整齐
的、严格的结构特点。
这里我们不难看到, 在宣传广告语言中除了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以及语言的凝练之外, 汉
语的稳定的结构特征在广告语言中也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汉语习惯使用成型的三字或者
是四字的结构表达, 以增加语义, 增强语势, 强化广告的艺术感染力, 以达到表现力与节奏上的
完美。但是, 因为英语与汉语结构的差异, 广告文字的翻译就很难做到两者的一致与统一。必须
结合每种语言的特点进行理解与释义。
究其根源, 汉语的结构特点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国人往往吟诗唱词, 文化的修养也常常以对
古汉语的理解与掌握为标准。从许多产品精练的广告标语、企业精神的口号、凝结学校历史与传
统的校训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与结构表达的充分体现。例如: 汇丰银行的广告词的英语:
“We’ve been on a long journey together, now we’re paving the way to a better future.”相对应的
汉语翻译为: 永结同心, 共致未来。还有索尼掌中宝的广告的英语是: “It lets you take a trip
back into a past, and enjoy the memories of a life time.”这一则广告的汉语也极大地展现了汉语
的结构特点“为你记载人生、重温旧梦、留住欢乐”。不仅如此, 中外名校展示风采的校训也充分
地体现了这种宣传语言文字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别。这里首先以中国百名高校的校训为例, 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 一百所高校的校训很多都是以四字为单位, 或者四字, 或者两组四字, 最多为
四组四字。例如, 浙江大学的“求实创新”,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华南师范大学的
131
“艰苦奋斗, 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 四字的校训, 如西北工业大学的公、诚、勇、毅①。总
之, 基本是以整齐的结构、极富表达力的字为特点。与中国名校的校训相似, 英语国家的校训也
是力求简洁、明了, 体现追求真理和服务社会的特点。但是不同的是, 英语国家的校训的语言特
色不是像中国校训一样的严谨的句子结构, 而是简洁地表达一个理念, 如斯坦福大学: 愿学术自
由之风劲吹;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 为世界服务; 哈佛大学: 让真理与你为友;
多伦多大学: 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从这些精辟的语言的表达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英语与汉语
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其次, 中国的文化传统造成中国人比较喜欢用一些口号性的标语。比如我们最常见的: 好
好学习, 天天向上; 高高兴兴上班去, 安安全全回家来; 做知法公民, 养合法宠物等, 汉语比较
喜欢用这类标语, 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民族独特性与汉语的表达方式, 否则将会造成对
原语的错误翻译, 或是会造成很费解的翻译, 因此较好的翻译绝不能按照汉语的结构套出英语
的句子, 也绝不要按照英语的句子翻译看上去根本不是广告的汉语语言。当然, 这里还要把握
翻译时的意译及其文化的相对性、直译及其文化的开放性以及不译及其社会文化现象可移植性
的含义[3]。前面提到的是极其典型的汉语的宣传语体的句子, 这些句子深深地置身于中国文化
之中。这些句子只有在汉语中才能体现出它的广告宣传效果, 如果翻译成英语句子它们就失去
了本身的深刻内涵, 也就是说不太适合翻译成英语句子。即便是翻译成了英语句子, 也没有可能
像汉语那样语义清楚, 结构简练, 朗朗上口, 过目不忘。
以上可以看到, 无论是英语作品的宣传, 还是传统的汉语广告, 一是充分体现了广告的文
字语体, 二是体现了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语言特征。因此, 在翻译这样的广告语言时, 要尽量
符合目的语的语言特征。从汉语的文化特点来看, 中国的传统以均衡均匀为美, 《文心雕龙·丽辞
篇》就提出了“造化附形, 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 事不孤立”。这种传统的审美心理对汉语有着潜移
默化的影响, 突出地表现在四字格这种语言形式上。四字格字数统一, 音节固定, 具有结构工整、
音韵和谐、简洁明快等鲜明的特点。中国人非常习惯以整齐的句式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因此,
在广告语中的三字、四字、五言、六从、七字常常被使用到。而英语中缺乏此种表达形式, 汉语译
成英语时就很难做到。但是由于英语本身有些广告是使用了语音的押韵、词语的多义所产生的
艺术效果, 翻译成汉语也很难做到音、形与义的完美转换。英语译成汉语尽量照顾了汉语的句式
整齐的广告语言特征, 但是汉语译成英语如果只是按照汉语的句式进行翻译, 势必造成理解上
的问题, 有时更谈不上音形义的同时顾及。有些英语广告使用的语言生动、奇特, 能引起读者的
兴趣, 取得了激动人心的效果。如: kiss your coughs goodbye, 就是一则十分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
诙谐幽默的表达。
因此, 语言的使用首先考虑的是文化的因素, 语言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更有其真实的、
饱满的含义。语言的学习不仅要清楚语言文体本身的特点, 还要力争做到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语言学习为文化学习提供了一种渠道, 文化的学习与认识会促进语言的学习

想写关于文化差异的论文 一般要看哪些参考文献啊

建议你把需要论述的方面再缩小一些,究竟是家庭观念、婚姻观念还是教育观念,要明确一下,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也会比较有中心感,不会太散。
至于找参考资料,不知道你是否是在校学生,如果是在校学生就比较好办了。学校都有免费的账号登陆中国知网等一系列论文期刊的网站,把你的关键词输入后下载下来看一下。文化差异这块的文章很多,你再根据你的论题细化一下,就能找出很贴合自己文章的内容。参考这类文章之余还可以看一下这些文章列出的参考资料,觉得需要的话可以找出来看一下。因为知网这样的网站所涵盖的文章通常都是比较优秀的,所以一般说来,通过这种方式找出来的参考文献都是价值比较高的。
希望能帮到你,加油!

中西方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美消费观念差异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我在准备论文呢,就差参考文献了。求有关文化差异的中文、外文参考文献。至少15个,帮帮忙啊,

查找免费文献,到OA图书馆。
输入相应英语关键词即可。
你可以适当变换关键词,如果某个关键词的文章不多。

关于论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的参考文献

1/18
【题 名】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
【作 者】梁爱华
【刊 名】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
2/18
【题 名】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
【作 者】陈浩[1] 沈红[2]
【刊 名】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
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小学青年教师.2006(04S).-48-48
4/18
【题 名】跨文化/国婚姻父母与子女的经验和家庭教育——以台湾与美国为例
【作 者】陈美莹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6(1).-24-30
5/18
【题 名】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作 者】张云裳
【刊 名】北京教育.2006(2).-16-18
6/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
7/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贷款项目的运行机制
【作 者】无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
8/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风俗
【作 者】无
【刊 名】妇幼健康.2005(12).-82-82
9/18
【题 名】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读《世界一流的美国家庭教育——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作 者】陈慧敏(推荐者)
【刊 名】上海教育.2005(12B).-61-61
10/18
【题 名】美国社会的家庭教育风格
【作 者】詹华如
【刊 名】家教指南.2005(12).-30-30
11/18
【题 名】家庭学校:家庭教育主体意识的回归——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颜雪梅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5(03X).-55-57
12/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S).-11-13
1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见闻
【作 者】佚名
【刊 名】时代教育.2005(1).-19-19
14/18
【题 名】美国的爱国、诚信与家庭教育
【作 者】方宏
【刊 名】教育与职业.2004(22).-27-27
15/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4(10).-47-48
16/18
【题 名】“教学玩具”成为美国家庭教育新宠
【作 者】杨秋艳
【刊 名】家教指南.2003(5).-22-23
17/18
【题 名】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推荐《家庭教育在美国》
【作 者】章一
【刊 名】少年儿童研究.2003(5).-52-55
18/18
【题 名】纵观美国的家庭教育
【作 者】吴志远 邵荣
【刊 名】新疆教育.2002(5).-37-37
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李子银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7(6).-138-139
2/17
【题 名】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
【作 者】唐梅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
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李亚 周侠
【刊 名】科教文汇.2007(02X).-10-10
4/17
【题 名】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高维亮 王丽艳
【刊 名】科学时代.2006(11).-184-186
5/17
【题 名】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栗新
【刊 名】民族论坛.2006(12).-38-40
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
【作 者】刘艳
【刊 名】家庭教育.2006(11X).-52-53
7/17
【题 名】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比较
【作 者】李道顺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
8/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
【作 者】王毓
【刊 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77-80
9/17
【题 名】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曾芝兰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62-163
10/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作 者】王晓虹
【刊 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59-60
1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教育情报参考.2005(5).-18-19
12/17
【题 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赵燕
【刊 名】北京教育.2005(5).-62-63
1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中小学校长.2005(3).-48-49
14/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4(1).-78-78
15/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无
【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8-28
1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10-15
17/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孙琼如
【刊 名】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当今社会消费观念有哪些特点

前卫、大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