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日本有個城市,被譽爲日本文化之源,說:名字還取自中國一古城
日本有個城市,被譽爲日本文化之源,說:名字還取自中國一古城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學習中國,也學習西方,雖然在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都名不見經傳,但近代社會以來,日本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曾一度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這不是一個能夠令人小看的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窮兵黷武和勃勃野心,就足以說明他們內心深處的不安分。
日本人學習西方就不必多說了,從明治維新開始,他們向西方社會制度看齊,成功避免了被西方國家殖民的命運,能學習,會學習,學習也成功了,不像晚清的戊戌變法一樣,虎頭蛇尾,不能不說不是一個奇蹟。
而說到日本人學習中國,主要是指日本人對大唐的模仿和效仿。當年的大唐,輝煌一時,無論是文化建設還是政治制度,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所以作爲鄰國的日本,先後多次派遣遣唐使,對大唐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回去後一一原樣複製,絲毫沒有難爲情的感覺。
比如日本當時的都城京都,就是模仿唐朝京城長安的建造而來。奈良時代末期,日本的桓武天皇將國都從奈良市遷移了出來,先是定都長岡京(今長岡市)。或許是流年不利的原因,桓武天皇將國都遷到長岡京的時候,一直是戰亂災荒不斷。
這下桓武天皇慌了,這地方風水不行,於是在遷都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在公元794年,他又作出決定,將國都從長岡京遷到平安京,由此開創了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平安時代”。

國都選好了位置,接下來就是營建了。爲了營造一個好的國都,日本人便把目光又瞄向了大唐,他們將長安城的城市規劃事無鉅細地描繪了下來,然後按照圖紙開始仿建,只是比例縮小了很多,是當時長安的五分之一大小。
修建起來的平安京,是典型的市坊制都市,根據現在遺留下來的史料,平安京“南北長5公里,東西長4公里”,以朱雀大路爲中心,將城市一分爲二,右邊稱作爲“右京”,又稱“長安”;左邊稱作爲“左京”,又名“洛陽”,左右京在公元十一世紀的時候,又被統稱爲“京都”。
但在初步建成這樣的一個規模後,日本人發現,右京所在的區域地形潮溼,不利於城市的長期發展,慢慢就荒廢了,因此他們將發展的重心放在了左京上,所以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左京的地位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日本的京都又被他們叫做“洛陽”。
時至今日,日本的京都地區,被日本人視作是他們精神的故鄉,文化的起源,同時雖然洛陽的叫法是一種別稱,但在這裏的很多地方,還是可以看到“洛陽”兩個字的身影的,如日本的洛陽高等工業學校、洛陽第十七番等等,有時地鐵站上還標註有洛陽的字樣,可見中國這座城市的深遠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