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详细经过 赵匡胤陈桥事变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典故
赵匡胤陈桥事变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典故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典故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久无战事的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
接替柴荣即位的是年仅七岁的恭帝,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思来想去只有朝内赵匡胤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
初二点兵,初三出发,大军行进到一个叫陈桥的驿站,安营扎寨,一晚相安无事。第二天一早,大军哗变,兵将们拥到了帅府的寝帐门口。异口同声地向里面高声大叫:“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并冲进屋里来,把一件黄袍,强行套在了赵匡胤的身上。
然后大军开拔,辽军也不打了,就此返回京城。一路畅行无阻,守卫都城的石守信听闻赵匡胤返京,居然直接打开城门接应。
扩展资料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
其中较为明显直观,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桥兵变
赵匡胤陈桥兵变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于武官家庭,祖父当过营、蓟、涿等州的刺史。父亲赵弘殷,是后唐的一名禁军军官。赵匡胤生于洛阳,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离家出走。起初,他曾去投奔与他父亲有旧交的防御使王彦超,但未被王彦超收留;后来,他又投奔随州刺史董本,因为董本的儿子瞧不起他而离开随州。这时,赵匡胤已身无分文,连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一天,赵匡胤投宿在一所庙中,庙中和尚见他如此贫困潦倒,但举止谈吐又颇具雄才大略,便开导他说:“我给你一点路费,你向北走,会有好运的。”传说,当赵匡胤走到河南商丘的高辛庙时,见到一个占卜者,便凑上去,问讯自己的前程。他先问能否当一名小兵,卜显示“不吉”;又问能否当一名刺史,卜又显示“不吉”。他不解,再问能否当皇帝,卜上显示:“吉”!于是,他向南投到后汉枢密史郭威的帐下,郭威见赵匡胤气质不凡,便留在军中。
公元951年,赵匡胤与一批将领拥立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在推翻后汉的过程中,赵匡胤因为作战有功,后来被提拔为禁军军官,这激发了他继续往上发展的勇气。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赵匡胤又因智勇双全、连战连胜,先后被提升为“殿前都御侯”、“殿前都指挥使”,成为禁卫军的高级将官。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赵匡胤随驾南征,又立下大功,占领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赵匡胤部下捉到一百多名百姓,指认他们为盗匪,准备斩首示众。新来滁州上任的军事判官赵普却不同意全杀,他说:“你不审问清楚就一律处死,如有被诬陷者,岂不误伤人命?”赵匡胤说:“这里的百姓,都是俘虏,我将他们全都赦免无罪,已经够仁义了。可他们这些人还要做盗匪,不动刑罚,就不能儆戒他人。”
赵普不同意赵匡胤的说法,反驳道:“南唐虽属敌国,但百姓有什么错?你既然想一统中原,为何要把这里百姓看作俘虏?”赵匡胤无言争辩,只好说:“你若不怕辛苦,就烦请代为审理这些人吧!”赵普对这一百多平民认真查问,绝大多数没有作盗匪的证据,除个别有物证定罪外,其余无罪释放。百姓们非常高兴,称赞赵普英明。赵匡胤由此对赵普格外信任,凡有大事,必同他商量。
周兵攻占滁州,南唐国主李璟害怕了,向柴荣求和未果,便命齐王李景达为帅带6万兵马直奔扬州。扬州当时的守将是韩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赵匡胤率兵来到六合,准备去支援扬州,但韩令坤已撤出扬州,赵匡胤闻讯,捎信批评了韩令坤。韩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扬州,与唐将张孟俊遭遇。周兵各个勇敢善战,唐兵大败,张孟俊被活捉。
过了几天,唐兵主帅李景达发兵攻周。赵匡胤率兵迎战。赵匡胤发现有几位兵士畏惧不前,便用剑在他们的皮笠上砍出痕迹,作为记号。这一仗,双方不分胜负。收兵后,赵匡胤将皮笠上有剑痕的兵士斩了,通报全军。第二天再战,周兵以一当十,杀得唐兵一败涂地,最终平定南唐。
周军节节胜利,直逼幽州,但柴荣大病卧床,不能继续指挥作战,只好撤军。赵匡胤随柴荣皇帝征辽有功,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卫军,兼检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归德(今河南商丘)军节度使一职,权力越来越大。
公元959年,后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训年幼。这时的赵匡胤由于屡建战功,声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军外,还兼宋州归德节度使(今河南商丘),负责防守京师。于是,当年占卜时得来的一颗当皇帝的心愿,便开始萌发,并很快膨胀起来。
此时,赵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后,便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赵匡胤调兵遣将,大造声势,像是真要去抵御大敌。其实,这是赵匡胤等人设下的圈套。当大队人马开进到大梁城北40里的陈桥驿时,天色已晚,便驻扎下来。夜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按照赵匡胤的预先部署,进行了紧张的活动。他们派人到将士中鼓动兵变,拥立赵匡胤当皇帝。将士们很快地议论开了。大家说:“现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亲理政事,我们为国出生入死,有谁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再北征不迟。”赵匡义和赵普见将士们行动起来,立即派飞骑回京,与留在汴梁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秘密约定,待赵匡胤回师时作为内应。这天夜里,在陈桥驿的将士们都没有入睡,赵匡胤假装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时分,赵匡义、赵普和诸将闯进卧室,个个手拿兵器说:“诸将无主,我们愿立太尉(赵匡胤)做天子!”众将士一边叫喊着,一边团团围住正打着哈欠的赵匡胤,并把早准备好的龙袍强行披到赵匡胤身上,随后叩头便拜,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说的来由。这一年,赵匡胤34岁。
陈桥事变是怎么回事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公元959年, 周世宗柴荣死,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谁能帮我详细地讲讲赵匡胤陈桥事变啊?
赵匡胤,涿郡人(今河北涿州),公元927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里。他自幼喜爱武艺,胸有大志。他拿唐太宗李世民作比,要轰轰烈烈做个大丈夫。新婚不久,赵匡胤离家投奔后汉枢密副使郭威帐下,得到郭威赏识。 后汉内部发生了冲突,汉隐帝刘承佑杀了不少大臣,他也怀疑郭威造反,把郭威留在东京的家属也全部杀害。刘承佑还密令郭威部下杀死郭威,郭威一怒之下带兵打进京城,自己做了皇帝,号为后周。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做皇帝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因此,他成了后周禁卫军的一名军官。从郭威武装夺取皇位这件事中,越匡胤受到了启发:要做大丈夫,手中必须掌握军权。赵匡胤在后周太祖郭威的禁军中兢兢业业,干得很出色。周太祖的禁军由赵匡胤、张永德二人掌管。 郭威在位只有三年零半个月就病死了。公元954年,周太祖的养子柴荣即位,称为周世宗。周世宗在位六年,赵匡胤随其统一关中地区、淮河流域,北伐契丹,立了不少战功,被提拔为殿前都点检。从此,赵匡胤掌握了后周的军事大权。他兼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防务。 赵匡胤在辅佐周世宗的六年里,声望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罗织的心腹也越来越多。六年来,赵匡胤在禁军和藩镇中结拜了义社十兄弟,其中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等;在自己的幕府内,又招收了赵普、王仁瞻、楚贻辅、李处耘等一伙谋士、心腹。 周世宗在世时,赵匡胤慑于世宗的神武和感念世宗的知遇之恩,他是不会武装夺取皇位的。公元959年(显德六年)周世宗去世,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柴宗训年幼无能,赵匡胤认为用武装夺取皇位的时机成熟了。他和弟弟赵匡义、谋士赵普等人秘密策划夺取皇位。 公元960年(后周恭帝显德七年,宋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庆贺新年。在赵匡胤等人的指使下,镇州和定州(今河北正定县和定县)有人到汴京谎报军情,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声势很大。后周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不辨情报真伪,急忙派赵匡胤率领大军前去抵抗北汉和辽国联军。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大军从汴京出发。部队行至京城东北郊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休息。夜深了,士兵们早已入睡,一些将领却在商量一件大事:非要请点检即位不可! 天色将明,喝醉了酒的赵匡胤仍在呼呼大睡。这时,一群将校拥入赵匡胤的寝帐将他摇醒,然后把他架到椅子上。赵匡胤还没有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表示尊贵的皇帝专用色??黄色的袍子披在了他的身上。众将校还跪在地上,冲着赵匡胤高呼“万岁”。面对跪在地上的将校,赵匡胤装出怒不可遏的样子,说:“别胡闹,这黄袍加身的玩笑也能开?”一个将校高声说:“如今先帝驾崩,少帝年幼,朝廷昏弱,全军上下愿拥戴点检您为天子。您如若不从,我们就成了叛逆之臣,论罪当死。点检您忍心这样做吗?”将校的话音刚落,赵匡胤寝帐内外的众将校又一次跪下,高呼“万岁”。 看着长跪不起的部下,赵匡胤装得无可奈何,他说:“诸位强人所难了。好吧,我答应大家的要求。皇上啊,我无颜见您!” 赵匡胤已在陈桥黄袍加身,汴京后周君臣们还蒙在鼓里。为迅速进京城登基,赵匡胤派赵匡义、节度掌书记赵普火速回到汴京,联络赵匡胤的心腹??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让石、王二人作内应。石、王二人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作好准备。 在向汴京进发前,赵匡胤向广大将士发布命令:到了京城后,要保护好周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将士们遵从赵匡胤的命令,军容整齐,秋毫无犯。赵匡胤率部到了汴京,早有内应开门迎接,顺利地进了京城。这时候,后周群臣方知道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皇位的消息。后周群臣个个大惊失色,但谁也无力回天。 赵匡胤进了明德门。不久,将校们簇拥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来到大殿。范质一脸惶惑。在旧时的同僚面前,赵匡胤装出一副伤心的样子,呜咽着说:“我违背天地养育之恩,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范质等后周大臣还未来得及同赵匡胤对话,列校罗彦?便对范质等人吼道:“我辈无主,今须有一个天子。点检大人就是我们拥戴的天子!”群臣们看着到了这个地步,也只好一一跪拜。赵匡胤则淡淡地说:“免礼,平身。诸位的美意我领了,恭敬不如从命。” 正月初五下午,在崇元殿举行了禅代大典。崇元殿上,聚集着后周的文武百官。一位官员拿着事先以柴宗训的名义写好的诏书,宣布把皇帝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正式登基。 赵匡胤曾担任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因此,他把国号定为“宋”,定都汴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就是太后,理应十分高兴。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并不高兴。等大臣们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太后回答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 太后的忧虑是有道理的。赵匡胤即位后,全国还没有统一,割据政权还存在,天下并不太平;即使全国统一了,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也是很难很难的啊!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是怎样的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赵匡胤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赵匡胤陈桥兵变是怎么对待柴荣子孙的
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柴荣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赵匡胤建立宋朝,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扩展资料: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请问陈桥事变和抗日战争有什么关系?
陈桥事变和抗日战争没有什么关系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公元959年, 周世宗柴荣死,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赵匡胤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
大宋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而成为宋太祖,这一基本史实并不存在疑点。而令人不解的是此次政变过程中,有关史籍的一些细节方面描述充满着矛盾,主要围绕赵匡胤是完全被动接受黄袍加身,还是其集团进行的一次早有预谋和准备的政变?有关的史料与素材矛盾百出,使这一事件的进程变得扑朔迷离。
赵匡胤像五代末,显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后周朝廷接到镇、定二州的军情急报,说北汉勾结契丹,大军声势甚盛,南下侵入边境,形势十分危急。宰相范质、王溥等商讨后奏准太后,立即派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诸将领兵出征。大将慕容延钊简选精锐,率前军先行启程。赵匡胤调集各路人马,领大军也即将北征。初三,军队驻扎于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诸将聚谋,以为主上幼弱,我们出死力破敌,有谁知道?也为国家着想,不如立太尉为天子,然后北征也不晚。乃找匡胤之弟、时任供奉官都知的赵光义和掌书记赵普商议。光义以为:哥哥忠赤,不会同意。赵普认为:外寇压境,大敌当前,应先御敌,战归再议。而众将坚持,说:“若太尉不受命,六军难以向前。”此时,赵匡胤却醉酒卧营不省,众有拥立之意的将士便环立待旦。次日黎明,军营四周呐喊声起,震动原野。光义与赵普入营告知,而诸将士也直叩寝帐之门,高呼:“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惊起披衣,未及应酬,便被扶到议事厅,有人把皇帝的黄袍加披到他身上,众人都罗拜庭下,口称万岁。匡胤要推辞,众人不答应,并相与扶匡胤上马,拥逼南行。赵匡胤在马上说:“你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那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不然我就不做这个皇帝。”众将下马回答:“惟命是从。”然后赵匡胤严肃颁布了有关入京以后士兵秋毫无犯的约法,并令众立誓,这才率军返回开封城,遂取代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王朝。
上述故事情节,主要意译自宋代最具权威的史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其他重要史料记载也所差不多。从其具体过程考察,此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似乎是一次偶发事件,是遵循五代将士拥立主帅的旧例行事,赵氏集团事先并不知情,赵匡胤完全是被动接受众将的请求,不得已才同意做皇帝。然而从其他相关史料分析,却使人感到其描述是大有疑问的,黄袍加身应是一次有预谋有准备的政变,所谓“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岳蒙泉《绿雪亭杂言》)。
赵匡胤出身将门,22岁时投到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30岁就升至殿前都指挥使。他以拜把子兄弟的方式,团聚了一批生死与共的高级将领铁哥儿们,号称“义社十兄弟”,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显德六年(959),33岁的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执掌碟军最精锐部队。六月,周世宗去世,恭帝即位,时才7岁,太后也年轻少谋,孤儿寡妇无能力执政,几位宰相也较懦弱。而这时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除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外,基本上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可以说一场政变在如此成熟的条件下已开始酝酿,问题只在于找一个怎样的契机发动而已。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远避于外州,独宫中未之知也。”《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说:“时都下欢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说明此事,早在政变之前已于京城一带传得沸沸扬扬,且能断定政变将发生于“出师之日”,此绝非普通民众所能猜测和指定的。所谓只有“宫中未之知”,应指宫廷中后周皇帝的孤儿寡妇还被蒙在鼓里。不能判定的是:这些传言是赵氏集团为政变故意所做的舆论准备,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在有关征兆的预见中所做的推测?大军在开拔途中,一个号称谙知天文的军校苗训,也指点了当时“日下复有一日”的天象,是即将改朝换代的“天命”。这一宣传与京城传闻相配合,使人有故意做舆论准备之感觉。
此传闻在京城造成民众如此的恐慌,应该说绝大部分人都会听说,那么宰相范质、王溥等大臣是否知晓呢?如果知晓,他们仍派赵匡胤率军出征,是否与赵氏集团同谋呢?不过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范质与王溥似乎又不知情。据有关记载,兵变消息传到京师,范质受到太后的谕责,退出朝门,握住王溥的手道:“仓促遣将,竟致此变,这都是我们的过失,为之奈何?”王溥听了发愣而无法回答,忽口中呼出呻吟声来,原来范质握手之指甲已掐入他的手腕,几乎出血。赵匡胤入城后,还对范质等人“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范)质不知所措,乃与(王)溥等降阶受命”(《宋史·范质传》)。等到赵匡胤诣崇元殿行禅代礼之时,召文武百官就例,班定礼仪程序之时,独缺周帝禅位制书,这时翰林学士承旨陶谷出诸袖中,进曰:“制书成矣。”遂完成此禅位之礼,使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其中,像翰林学士之类的官员已早有准备,而宰相范质等居然一点也不知情,似乎又很难说得过去。
《宋史·杜太后传》载,杜后得知其子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脱口说道:“吾儿索有大志,今果然。”依然谈笑自若,没有任何惊诧之表情。《涑水纪闻》也载,杜后说:“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据说,匡胤年轻时,杜氏劝他好好读书,匡胤奋然回答:“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世事扰乱,愿习武艺,安邦定国。”杜氏笑道:“儿能继承祖业,便算幸事,还想什么大功名哩。”匡胤道:“唐太宗也不过一将门之子,后造成帝业,儿想与他一样干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母亲以为如何?”杜氏怒道:“不要信口胡说,世上说大话的人,后来往往没用,还是读书去罢!”而这时,连年老的母亲都变得如此胸有成竹,遇事不惊,说明赵氏集团对这事的准备已相当充分。所以后人以诗讥讽道:“阿母素知儿有志,外人反道帝无心。”
一些宋人笔记记载,赵匡胤早年曾到高辛庙算卦,占卜功名前程,据说自小校以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卦皆不应,最后唯剩“天子”时,一掷而得此卦。这事真伪已无法考定,然而从其为当时广为流传的轶闻而言,也或是赵氏集团所作的舆论准备,至少说明赵匡胤自己早已对此事有所谋划。而政变发生之际,赵光义和赵普马上派快骑入京,通知其死党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让他们在京城做好改朝换代的接应准备。有意思的是,此时赵匡胤居然醉酒卧营不省,而使将士们环立等待,直到次日黎明。这一情节是真实的,还是故意做作,抑或后人编造?也令人颇感困惑。
大军返回京城,城门早在石守信诸将的控制之下,不但入城顺利,整个京城也没有因此发生大的动乱。时正早朝,副都指挥使韩通闻讯,还没来得及集结军队应变,就被入城的殿前司勇将王彦升追杀,并诛灭其全家。这是后周将相中惟一的罹难者,他还没来得及组织起反抗,就被迅速剿灭,如没有事先布置安排,怎么会如此周全。当然,事后还要演饰一番,将韩通以礼葬之,并嘉其临难不苟,赠中书令之职。有意思的是,后来宋太祖幸开宝寺,见壁上供有韩通的画像,立即令涂去,应是内心有愧吧。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本因边境军情告急,这才令赵匡胤率军北征,为何黄袍加身后便率军回京,而不用去抵御强敌了呢?有所谓“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查初白《敬业堂集》)。一般认为,镇、定二州是在谎报军事,以配合此次政变。这样,镇、定二州节度使也理应是赵氏集团的成员了。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镇、定二州军情并没有谎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契丹国志》诸重要史籍都有相关军情记载。而二州节度使郭崇和孙行友,据《宋史》两人的传记所载,宋初,郭“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密奏:“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同时,孙“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归山,诏不允。建隆二年,乃徙其帑廪,召集丁壮,缮治兵甲,欲还狼山以自固。”被人告密,令举族迁赴都城,审问后削夺官爵,勒归私第,并严惩其部下。可见,两人不可能属于赵氏集团成员。那么,为什么北汉与契丹入寇之军队没有长驱南下,确实令人不解。其后,郭崇曾来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遁。”为什么会自动撤退呢?难道是其趁后周“主少国乱”之机起兵入侵,得知政变后“宋立国安”,就自动退兵了吗?
五代诸帝多由军队拥立,如唐废帝李从珂、唐明宗李嗣源、周太祖郭威等,它是唐代藩镇割据后军人擅废立之权而留下的遗风,自然为儒家正统思想所不齿。所以在宋代官方文献中,都把陈桥兵变说成赵匡胤事先完全不知内情,以洗刷其篡夺王位的千古骂名,由是在有关文献中遮遮掩掩,弄得历史记载矛盾百出,整个过程疑团丛生。再如邵伯温在《闻见录》中引证王禹偁的《建隆遗事》,认为赵光义压根儿就没参与陈桥兵变,那时,他正留在开封城里陪母亲杜氏。而有的史书(《太祖实录》新版)却说,陈桥兵变后军队入城,秋毫无犯,是光义叩马而谏,才有太祖约法立誓之举。这里是乘机烘托宋太宗的高大形象,亦可见官方在有关文献记载中所做的手脚。实际上,赵匡胤后来的开国措施结束了五代动荡和中原分裂的政局,拉开了经济与文化都颇为繁荣的宋代序幕,是有功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人们对其如何取得政权的细枝末节已不太在意了。

太祖(36)兵变(6)
相关文章
- 赵匡胤通过什么黄袍加身 李渊才是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赵匡胤并不是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详细经过 陈桥兵变是迫不得已还是蓄谋已久?赵匡胤的行动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详细经过 陈桥兵变怎么回事?赵匡胤从中达到了什么目的?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详细经过 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不是赵匡胤而是李渊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详细经过 何为夺权?大宋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最高明的夺权
- 黄袍加身指的是谁 第一章 都点检黄袍加身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详细经过 陈桥兵变的另一个版本:赵匡胤被逼无奈登皇位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详细经过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早就预谋好的吗?达到目的了吗?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详细经过 赵匡胤领导“陈桥兵变”的经过是怎样的?过程如何?
- 黄袍加身是关于谁的典故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