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建文帝和朱棣关系 朱标,为何说朱标不死,永乐大帝朱棣就无法造反成功?

火烧 2021-06-19 17:33:13 1073
朱标,为何说朱标不死,永乐大帝朱棣就无法造反成功? 为何说朱标不死,永乐大帝朱棣就无法造反成功?根据《明史》和《明实录》记载: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合法性第一,这个身份继承皇位天经地义、万民信服、天下

朱标,为何说朱标不死,永乐大帝朱棣就无法造反成功?  

为何说朱标不死,永乐大帝朱棣就无法造反成功?

根据《明史》和《明实录》记载: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合法性第一,这个身份继承皇位天经地义、万民信服、天下归心。而且朱标这个人经验丰富,洪武晚年,朱元璋已经将许多事情委托太子朱标处理。

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不说,关键是此人还非常仁厚,对待弟弟们一向很好。此人若是不死,明朝的政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朱棣造反未必成功。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生母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异母兄。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太平陈迪家。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扩展资料: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也是后来失踪人口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对他实行了各方面、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计划。可惜的是,这样一位王朝接班人,不幸先于其父亲朱元璋病故。

建文帝和朱棣关系 朱标,为何说朱标不死,永乐大帝朱棣就无法造反成功?

朱标身为朱元璋的嫡长子,深受其父亲的重视。朱标从小就被当做是接班人来培养。朱元璋起兵造反,那是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已经把朱标立为世子。

不但自己对朱标手把手辅导,还请了当时学界大儒宋濂等为其传道受业。朱标22岁时,朱元璋命令所有政务都由太子处理,最后再由自己审阅。

自此以后,朱标就渐渐接手了大明王朝的国家政务,所累积的执政经验,并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能够比拟的。

不要感觉朱标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对北方的朱棣已经有所防范。蓝玉经常在北方作战,他看出了朱棣野心勃勃。在返回南京时,蓝玉提醒朱标注意“北方的燕王。”

朱标曾经巡视西北地区,任务是观察西安是否适合做都城,朱标的建议是西安不适合建都。但是历史给朱元璋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公元1392年,朱标英年早逝。

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件事对朱元璋的刺激很大。按照道理,既然大儿子死了,朱元璋就应该考虑其他儿子。问题是朱元璋对朱标过于疼爱,他直接跳过了剩余的儿子们,直接册封宝贝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标

百度百科-朱棣

朱元璋为何那么喜欢朱标?

朱标的性格很讨喜,他不像自己的老爹朱元璋那般暴躁,忠厚爱人,谦逊有道,对大臣和老师们十分恭敬。他做太子那会儿,见老爹杀人太狠,便向他提议“宽通平易之政”,一个是暴躁的君王,一个是谦和的太子,朱标在大臣们心中的好感度可想而知。

老三朱㭎被人告发有谋反的意图,朱元璋得知后很生气,要将其处死,朱标哭着替自己的弟弟求情,朱元璋被朱标感动,才作罢。

嫡长子朱标又特别优秀,所以他根本就不用为了国本而发愁。但是,就是这位太过优秀的嫡长子,引发的却是难以预料的皇位之争。朱标闪闪发亮的光环,掩盖了朱元璋其他儿子的光芒,这其中,就有朱棣。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

后来的明成祖,永乐大帝。相比起他的大哥朱标,朱棣无论是出生时间还是出生地点都糟透了。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刚好打了胜仗,自然会认为朱标的出生是老天的赏赐,再加上这是他第一个儿子,欣喜之情难以名状。

而自洪武十年后朱元璋就下令“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要知道,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威胁,所以历代皇帝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更别说朱元璋这种工作狂型的开国之君,只有对太子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

扩展资料: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标奉命巡抚陕西,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随即病倒。直到次年四月因病去世。关于朱标到底生了什么病,史料方面仅提及了“风寒”,再无其他记载。

“风寒之症”这个理由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你却找不到一点破绽,因为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风寒之症”实在是可大可小。

如果不严重,对于一个壮年男人,抗一抗也就过去了;可一旦严重,且引起其他疾病,那么导致一位壮年男性死亡,也不是不可能。所以,“风寒之症”这个理由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毫无破绽。

从《明史》的记载来看,朱标的死亡似乎没有任何疑点,要说有,那就只有时间这一个疑点。从朱标生病到去世,之间长达数月时间,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可能:

第一,患病极为严重。如果朱标真的只是患了“风寒之症”,那么从其长达数月而未痊愈的情况来看,其病症应该是极为严重的。可问题是,关于这段时间内并无任何记载,只记载了其“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可见朱标是带病处理政务的,然而如果还能处理政务,似乎又说明其患病应该不是很严重,有些矛盾。

第二,病愈后突然去世。如果朱标的病并不严重,且在这数月间已经治愈,那么朱标的去世显然就是“暴毙”,而非“病逝”。可是《明史》的记载却是“明年四月丙子薨”,且与前文“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紧紧相连,显然中间并未发生什么大事,只是由于久病不愈而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为什么说朱标是历史上最有能力和才干的太子之一?

第一个原因是,朱标周围有大量的文化部长和军事部长来协助。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南京皇帝,国名洪武,并立即将大儿子朱标封为太子。朱元璋封将李善昌封为左太子师,将徐达封为右太子师,将张宇春封为太子少保,将刘伯文封为赞善医生。所有为伟大的明朝做出贡献的能干的大臣都进了王宫。可以说,当时,朱标把明朝一半以上的精华大臣都收入自己的囊中。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朱标的自身才华很出众。朱标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太子,从小就由儒宋时期的史蒂文亲自教导。多年来,他读诗,兼具美德和才能。他既不像杨勇那样淫荡,也不像李成谦那样贪图权力。虽然朱元璋爱他的长子,如果朱标是一个酒色兼备和贪图权力的人,朱元璋肯定不会让朱标继承王位。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朱元璋的全力教养和最他的喜爱。古代人结婚都早,当朱元璋28岁才有的朱标,可以说是老来得子了。所以朱元璋特别喜欢朱标,因为朱氏家族的祖先和他的伟大事业终于有人继承了。

正因为朱标兼具德才兼备的才能,在各个大臣的协助下,最重要的是父亲朱元璋的尊敬和宠爱,所以朱标成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王子。当时想必能威胁到朱元璋的王位的因素就是朱标了。朱标死于风寒。这位传奇的太子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为什么没有做皇帝?

因为朱标比朱元璋早死。朱元璋将最疼爱的长子朱标被其立为太子,其本意就是在朱元璋去世后由朱标继位当皇帝,这些从其对朱标的疼爱有加,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都要过问,甚至不顾国事的繁重也要陪着朱标学习等就可体现。

可是天不遂人愿,朱标早于朱元璋六年(公元1392年,即洪武二十五年)病故,年仅38岁。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朱标之子即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为皇位的继承人,即后来的建文帝。

扩展资料

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朱标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 。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洪武十年朱元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死去。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标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朱允炆

如果朱标还活着,朱棣造反能成功吗?

这个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能说朱棣可能不会选择造反。因为朱棣造反一来是因为他有野心,二来是因为朱允炆削藩,影响到了他的利益,他才不得不反抗,也刚好借着这个苗头可以名正言顺造反,达到称帝的目的。如果朱标也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会造成相同的结果。

朱标是马皇后所出,也是因为这一层身份压过了其他几个兄弟,以至于在后来朱棣努力洗白,就是告诉别人他也是马皇后所出,让人觉得他登基也是名正言顺的。朱元璋从小就开始培养朱标,在教育的熏陶之下朱标成了一个谦谦公子,和朱元璋的性格不一样,而朱棣却朝着朱元璋前进。 朱标性格好,可惜死的早,留下了一个儿子朱允炆。正是这个孩子给了朱元璋慰藉,并让他决定立他当太子。这个决定让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不满,也是导致后来朱棣造反的原因之一。如果换做是朱标,像朱棣这么喜欢面子的人是不会愿意顶着杀兄夺位的罪名。即使他不喜欢朱标,可是对方的身份摆在那儿,这一点让他无法反驳。 可是朱允炆不同,朱元璋的几个儿子都活得好好的,可是皇位却被截胡了,自然会让人不满。所以说如果朱标没有死,他的其他几个兄弟即使觊觎皇位也不敢搞大动作。以朱标的为人也不会做出削藩这种事,虽然他和建文帝是父子,却没有对方那般懦弱,想必朱棣也不会造反。

太子朱标是怎么死的?

太子朱标是生病死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标受命巡抚陕西。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朱标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

扩展资料:

关于朱标到底生了什么病,史料方面仅提及了“风寒”,再无其他记载。“风寒之症”看似简单,但在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风寒之症”实在是可大可小。如果不严重,一个壮年男人,抗一抗也就过去了;一旦严重,引起其他疾病,那么导致一位壮年男性死亡,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朱标真的只是患了“风寒之症”,那么从其长达数月而未痊愈的情况来看,其病症应该是极为严重的。可问题是,关于这段时间内并无任何记载,只记载了其“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可见朱标是带病处理政务的,然而如果还能处理政务,似乎又说明其患病应该不是很严重,有些矛盾。

如果朱标的病并不严重,且在这数月间已经治愈,那么朱标的去世显然就是“暴毙”,而非“病逝”。可是《明史》的记载却是“明年四月丙子薨”,且与前文“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紧紧相连,显然中间并未发生什么大事,只是由于久病不愈而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标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怎么死的

朱标因患病去世。

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朱标病薨。

太子去世后太祖痛哭不已,祔葬孝陵东,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朱允炆即位后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明成祖靖难以后复称懿文太子。

朱标(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生母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异母兄。

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太平陈迪家。 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 。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明安宗朱由崧复称孝康皇帝,清修《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辅助朝政

朱元璋称帝后,朱标为太子,一直到他去世,朱标帮助朱元璋处理朝政,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围内付诸了实践,很多仍有借鉴意义。

劝谏父皇

朱元璋对于一些不法勋贵采取严厉的做法,朱标表示反对,劝说朱元璋杀人太多,恐怕会伤了和气。宋濂就是在马皇后和朱标的劝谏下留下性命的。

考察关中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诏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两京故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考察陕西地区。然而第二年朱标病逝,沉重打击了朱元璋,令其不愿再劳师动众地更换京师。

参考资料:朱标百度百科

假如朱标能够活到建文时期推行削藩,朱棣还能成功吗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给他100000000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而且也造不了反!朱标在朱元璋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就跟朱元璋一起处理军机大事,在文臣武将中也有一定威望,这一点朱棣就比不了,还有朱标跟蓝玉关系非常好且还是亲戚,原本朱元璋就是准备让蓝玉来辅佐朱标,可惜朱标一死,朱元璋担心朱允炆镇不住蓝玉,果不其然朱标死了不到半年蓝玉案就爆发,后来靖难之役朱允炆缺的就是一位能领兵打仗的人,要是蓝玉在就算朱棣要造反他能成功?

不死(4)永乐(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