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越肩视角 从促进民族和合之视角,点赞一代名相狄仁杰的丰功伟绩
从促进民族和合之视角,点赞一代名相狄仁杰的丰功伟绩 狄仁杰,字怀英,汉族,并州人士(今山西太原南郊),生于唐贞观五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九月辛丑日(700年11月11日)。是唐武周时期杰出

从促进民族和合之视角,点赞一代名相狄仁杰的丰功伟绩
狄仁杰,字怀英,汉族,并州人士(今山西太原南郊),生于唐贞观五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九月辛丑日(700年11月11日)。是唐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等职,官至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后来被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年初复相,后入为内史,后又封为梁国公。 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拯救无辜,不畏权贵,敢于拂逆君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 ”唐室砥柱”。他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大理丞,一年间,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涉及1.7万人,无一人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他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一身正气、才能卓著、胆略过人、原则性与灵活性完美结合而著称的一代名相。 狄仁杰为官,智慧过人,才华出众,为官刚正,遇事果断,敢作敢为,且多谋划,出计为民,呕沥为国,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其所历任官的州人感其德政,为其立生祠,碑曰:「 ”德政碑”。他所献奇策,尤其是民族政策,也碾服了智慧聪颖、权谋超群的武则天。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女皇泣曰:「 ”朝堂空也。”(狄梁公的诸多传奇、政绩等,在此不一一细表,省略2000字) 唐代总体而言,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融和大团结的典型时期。但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虽继续发展,为「 ”贞观之治”向「 ”开元之治”的过渡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民族关系却比较糟糕。简要列举史实如下:(《资治通鉴》卷197)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十二月,被唐高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的突厥阿史那贺鲁在瑶池叛唐,自称可汗,占有西域之地,然后多次向唐发起猛烈进攻,与唐交战达七年之久。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龟兹大将军带兵拒绝唐军进城,引发战争。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回纥与同罗、仆固骚扰唐朝边境。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联兵攻陷龟兹拨换城。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五月,武则天令文昌右相韦待价率兵征讨吐蕃。 载初二年(公元690年)六月,武则天令岑长倩率军出征吐蕃。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十月,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败吐蕃,收复四镇。 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与其妻兄孙万荣杀营州都督赵文翙,起兵反唐,攻陷营州,自称可汗。同年九月,吐蕃寇掠凉州。 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二月,契丹击败唐军18万人。 等等… … 在上述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狄仁杰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很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为促进华夏民族的和合,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1、不事四夷,一视同仁,务求内政为本 狄仁杰在武则天垂拱年间作过宁州刺史(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在任三年(685-688)。隋唐时期,宁州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民族关系复杂。而宁州当时为关中屏障,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急需一位威重而才高的能人前去治理,这时委派当时在侍御史任上干得风生水起的狄仁杰担任宁州刺史,可见武则天对他才干的倚重,也可想象宁州当地民族关系的紧张。而狄公不负众望,「 ”抚和戎夏,人得欢心。” 狄仁杰走马上任宁州府后,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一边深入到各个部落和村屯调和民族关系,晓之以理:和则双赢、斗则共损;动之以情:都是中华血肉,必当相互体恤;对弱势和少数更是倍加关怀,一视同仁,很快使民族矛盾得到缓解,深得各族人民拥护,称他为狄使君。狄公一边带领百姓治理宁江,疏通河道,解除淤塞,使困扰当地百姓几十年的水患得到彻底治理,同时加强整饬吏治,清明政治,使宁州很快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团结和谐的局面,民族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 ”不事四夷”理论自古有之,唐太宗时期褚遂良已做过详尽论述,主张「 ”不事遐荒。”狄仁杰的思想尽管与此大体一致,但内涵却大不相同。传统的「 ”不事四夷”理论的前提是认为四夷为「 ”身外之物,”、 「 ”他人之手足”,而他的理论前提是「 ”以四海为家”,四夷已经成为「 ”国家之域中”。所以,狄仁杰主张不可用兵荒外,认为对外用兵,对唐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政府该做的就是勤务内政,实现民族关系的稳定。(《资治通鉴》卷197、《旧唐书》卷89) 时,狄仁杰为宁州刺史,右台监察御史晋陵人郭翰巡查陇右地区,在其他地方,所到之处多有所揭发上报,然而,进入宁州境内后,「 ”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郭翰为之感动。到官邸后,对僚属说:「 ”入其境其德可知,愿荐使君美于朝”。(《资治通鉴》卷203) 宁州为戎羌居住区,狄公对少数民族采用了安抚的办法,这与汉末「 ”凉州三明”(段颖、字纪明,张焕、字然明,皇甫规,字威明,均凉州人)剿戮的做法截然相反。实践证明,狄公做法不仅是人道的,而且具有远见卓识。「 ”朝廷以王者无外,有生之民,皆为赤子,何蕃汉之限哉?何胜负之言哉?” (范仲淹《答赵昊书》)。这是儒家仁人思想的一种实践,这种思想影响久远,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发展生产,富民足库,实现稳边防寇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 年),营州(今辽宁锦州一带)地区的契丹族,因不堪边吏的虐待,起兵反抗,进军关内,围幽州(今北京市西) ,威逼冀州(今河北冀县。衡水地区) ,河北为之震动。在此危难之际,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狄仁杰临危受命,到任后,以其高深的谋划,果断地改变了前任刺史独孤思庄「 ”惧贼至,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具,”死守防御的错误政策,而是「 ”悉放归农田”,加强农业生产,富民足库。他认为贼兵尚远,不能惊慌失措而误了生产;即便寇来,自当用兵当之,也不能只靠驱赶老百姓。由于他的富民防寇政策对头,契丹不敢入侵,并逐渐兵败退走。老百姓歌颂狄公的功德,争相为之立碑纪念。不久,狄仁杰改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旧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新唐书·狄仁杰传》) 3、充分信任,唯才是举,全无民族偏见 狄仁杰为相后,政绩卓著,在边防外交上他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和睦相处,富民强国。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入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狄仁杰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极为凋弊,曾上疏劝武则天不要迁老百姓到不毛的疏勒(今新疆疏勒地区)征伐戍边,指出穷兵黜武不是「 ”固本安人之术”,主张委任少数民族有威望的首领治理当地,宁边安内,「 ”则国家有继绝之美,荒外无转输之役”,「 ”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则恒、代(今山西大同、代县一带)之镇重,而边州之备实矣”。(《旧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 狄仁杰的怀柔招抚策略,不仅稳定了内地人民,而且对周边的各少数民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平定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入侵之后,对投降和俘虏的头面人物和将领,力劝武则天排除众议,不计前罪,不予处死,还委以官职。对将功赎罪的,和汉族一样,赠赏封爵,结果许多少数民族的首领和酋长,纷纷投唐归化,如李楷固、 骆务整原都是契丹的首领,曾带兵侵唐,败后投降。「 ”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溻索及骑射、舞槊,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黄獐之战,张玄遇、麻仁节皆为所溻。又有骆务整者,亦为契丹将,屡败唐兵。及孙万荣死,二人来降。”投降后,「 ”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力排众议,认为「 ”‘楷固等并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皆为我用矣。’奏请赦之。”给予这两位少数民族将领充分信任,为此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赦免二人后,狄仁杰请求重用二位少数民族将领,「 ”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两人后来果不出狄仁杰所料,都立了战功,「 ”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李楷固还封爵燕国公。「 ”秋,七月,献俘于含枢殿。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武则天也认识到这都是狄仁杰的功劳,在庆功宴上,武则天「 ”举觞属仁杰曰:‘公之功也’”。在安史之乱中平定乱臣、挽救大唐命运的契丹人李光弼,就是李楷固的女婿,而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 ”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 狄仁杰毫无民族偏见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朝中重臣对狄仁杰说:「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 对少数民族干部要坚持「 ”充分信任、积极培养、大胆使用”的原则。被狄公任用的少数民族领袖在大唐的重要作用,已被史实所证明。 【小结】:综上所述,纵观一代贤臣名相狄仁杰的为官,辅国安邦,特别是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以其独到的思想见解,为唐代及后世协和万邦的民族和睦关系,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很赞哦!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