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分封的诸侯王有哪些 刘邦分封,刘邦建国后分封的18个诸侯王都有谁?
刘邦分封,刘邦建国后分封的18个诸侯王都有谁?
刘邦建国后分封的18个诸侯王都有谁?
18诸侯王是项羽分封的,分别是: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魏豹为西魏王,都平阳;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韩成为韩王,都阳翟;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赵歇为代王,都代;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吴芮为衡山王,都邾;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
臧荼为燕王,都蓟;田巿为胶东王,都即墨;田都为齐王,都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1、司马欣
司马欣(?—前203年),程姓,司马氏、程伯休父的后裔,秦朝长史,秦国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巨鹿之战战败后,章邯、司马欣、董翳投降项羽,秦灭亡后,由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获得关中之地。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
塞王都栎阳,后来在成皋被汉军击败,与曹咎一同自刭于汜水上。
2、董翳
董翳(?—前203年),秦朝都尉,夏阳龙川(今陕西韩城西北)人,春秋晋国太史董狐后裔。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秦灭亡后,由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获得关中之地。
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北),后来在成皋被汉军击败,死于汜水之畔。
3、魏豹
魏豹(?—前204年),姬姓,魏氏,河东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人。秦末汉初时期群雄之一,魏景湣王之子。
陈胜起义时,册立其兄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打魏国时,魏咎兵败自杀。魏豹逃亡楚国,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取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时,封为西魏王。继投汉王刘邦,叛归西楚霸王项羽。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攻破魏国,兵败受俘,为汉将周苛所杀。
4、申阳
申阳,生卒不详,秦末瑕丘(今山东兖州县东北)人,是项羽分封诸侯之一。本是赵国张耳的宠臣,巨鹿之战后率军首先攻下河南地区(今洛阳一带),在黄河迎接项羽军队南下。
项羽入关分封诸侯时,因此立申阳为河南王,把洛阳作为他的首都。后来,刘邦与项羽开战之后,投降刘邦。
5、司马卬
司马卬(?-公元前204年),程姓,司马氏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为殷王。乃周朝诸侯王程伯休父的嫡系后裔、司马卬本是赵国将军,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灭秦后,项羽分魏国地为西魏、殷两国,封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
汉二年(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进兵楚地,司马卬投降汉王刘邦,其地成为河内郡。次年四月,彭城之战,项羽率三万精兵大败刘邦及五诸侯联军56万人,司马卬被楚军所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八路诸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申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卬
刘邦建国后分封的18个诸侯王都有谁?
刘邦封的18个诸侯分别为:张敖,张耳,英布,臧荼,韩信、彭越,吴芮,卢绾,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刘濞。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恢复分封制
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招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采用“道家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刘邦还认为秦没有采取分封而实行集权也是其灭亡的原因,故恢复分封制。
这是一种强干弱枝的办法,长安周边地区采用郡县制中央直辖,边疆上采用分封制用宗室防止边患。整个思路说是复古,但还是有些差别的。汉朝刘邦共分封了几个异姓王和本姓王
八个异姓王:
张敖为赵王,英布为淮南王,臧荼为燕王,韩信封为楚王、彭越封为梁王,韩襄王的后代封为韩王,把英布的岳父吴芮封为长沙王,还有一个是卢绾,也是燕王. 九个同姓王: 庶长子刘肥(封齐王)、二子刘盈(即孝惠帝)、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四子刘恒(即文帝)、五子刘恢(封梁王)、六子刘友(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 还有一个是吴王刘濞.刘邦分封的诸侯王有哪些权利
刘邦时期的诸侯王权利极大,因为这些诸侯王实际上和刘邦是联盟关系,而非绝对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刘邦封异姓王是妥协和被逼无奈。
当时的诸侯王有自己的军队,管理自己的封国,有税收,盐铁权,自己认命封国内大小官员,就是实际上的国中之国。 所以《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到了樊哙家门口,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樊哙看到韩信是跪拜迎接的,而且樊哙对韩信称臣,因为韩信以前是楚王,韩信是君,樊哙是臣,虽然都是刘邦手下,地位截然不同,樊哙既对刘邦称臣,也对诸侯王称臣,可见汉初诸侯王地位权利之大。 从刘邦以后,惠帝,景帝,武帝一直到汉成帝,诸侯王权利越来越小,到成帝时期已经没有任何权利,与囚徒无异。 所以讨论西汉诸侯王权力,一定要分时期。 满意请采纳,谢谢。刘邦分封同姓为王 诸侯王国势力增大 景帝时期七国之乱
据史料考证 ,传统的“吴王蓄谋”、“强者必反”等论断难以自圆其说。笔者认为七国并非蓄意谋反 ,由于景帝相煎太急 ,吴楚逼上梁山 ,即景帝、晁错过激推出“削藩”之策 ,是导致这场叛乱的根本原因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吴楚七国之乱 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以后,逐渐铲除异姓诸侯王。同时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又大封同姓子弟为王,用以屏藩朝廷。到公元前195年,刘姓诸王完全取代了原来异姓王的地位,然而,有些同姓王一旦强大,就同异姓王一样,都想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掌握最高权力。 高祖刘邦分封子弟造成郡国并立的政策是个时代的错误。从巩固刘家天下来看,虽然暂时收到效益,却种下了长远的祸根。高祖死后,诸侯王国,便一天天发展强大起来,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因而从刘邦之后的惠帝、吕后,历文、景之世,到武帝初年,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斗争的时代。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即位,文帝是个机智、谨慎而有谋略的人,即位后很快就掌握了大权。此时,诸侯国势力已强大起来,已据有“跨州兼郡,连城数十”(《汉书诸侯王表序》)的广大国土,王国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自行设置任免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掌握着地方财政、军事大权。吴王刘濞甚至免除国内赋税,专以采铜、铸钱,制取海盐作为财政收入,因此到文帝时期,各王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数也大有增加,经济力量最强的吴国所铸的钱币流通全国,王国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中央政权的巩固。 当西汉政权受到同姓王势力的严重威胁时,朝廷中出现一些力主加强皇权,实行削弱诸藩的政治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帝时的贾谊和景帝时的晁错。 汉文帝时,贾谊曾经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当时没有切实执行。到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看到诸侯王愈益骄横,深感事态严重,便提出“削藩”的主张,他建议朝廷削减各王国的封地,逐步扩大中央直接控制的地盘,以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特别指出吴王刘濞早就:“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并分析当时形势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减一些大封国的领地,先后削夺赵国的常山郡、楚国的东海郡、以及胶西国的六个县,当削到吴国的会稽郡和豫章郡时,在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纠合楚、胶西、胶东、菑川、济南等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发动了叛乱。共同反抗中央政府,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为首者是吴国。吴国不仅地盘大,兵员多,而且经济实力雄厚。吴王刘濞对中央早有怨恨,长期称病不朝,图谋叛乱,夺了政权。当他获悉朝廷正要削吴的消息,就马上派出使臣,游说各诸侯王,鼓励他们一起反叛。他鼓励诸侯王时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这就为发动叛乱战争提供了物质保证。于是,一些诸侯王,便响应刘濞起兵发动叛乱。公元前154年,由吴王刘濞亲自率领的吴楚两国组成的叛军主力二十余万人,自广陵,渡淮北上准备进攻京城长安。赵王屯兵境内,并暗中勾结匈权,准备伺机起兵。胶西、胶东、济南、菑川等国联兵围攻仍然忠于朝廷的齐国。一时间,七国同时发动叛乱。吴王刘濞深知与朝廷对抗,难服人心,便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把攻击目标集中在晁错身上,说他离间刘氏骨肉,自己起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并非反对皇帝。以此来掩盖他阴谋推翻朝廷,夺取政权的真实目的。 景帝被吴楚七国的声势吓昏了,他听信了晁错政敌袁盎的谗言,以牺牲晁错,换取诸侯王退兵,他授意丞相庄青翟等诬告晁错不忠,把他处斩。然而,叛乱者不是为了晁错一人,而是志在于推翻朝廷,自己称帝,因此,景帝派袁盎去说服刘濞时,刘濞拒不跪拜接受诏令,却笑着说:“我已经成为东帝了,还要向谁跪拜呢?”尔后把袁盎扣押起来。袁盎趁夜逃出,返回京城向朝廷报告情况。直到这时,汉景帝才完全觉悟,决定用武力平定叛乱。他派太尉周亚夫等领兵东征平叛。周亚夫奉命率军东征时与吴楚联军相遇在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吴楚联军人多势众,锐气正盛,频频发动进攻,周亚夫正面挡敌,统率大军,坚守不出,命令梁王刘武(列启的弟弟)坚守梁都睢阳,让吴楚的军队在此消耗实力。然后悄悄派出轻骑插入敌后,断绝吴军的粮道。吴楚军攻睢阳不下,转攻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周亚夫仍据险固守,不急于应战。吴楚军队连战无功,士气低落,再加上此时军粮断绝,不得不退走。周亚夫挥兵猛追,吴王刘濞失败,仅带一千多人,逃过长江,企图退据东越,在汉王朝重赏的引诱下,东越人把他杀死。楚王刘戊也兵败自杀,胶西等四国攻齐不克,汉兵到达,诸国各自溃败,诸侯王被杀或自杀,赵王在汉军围攻下,城破自杀。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被完全平息。 吴楚七国之乱,开创了地方诸侯王大规模反叛朝廷,企图争取最高权力的先例。叛乱从发动到失败,前后只经历三个月。刘濞等人虽然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但是其用心狡诈,不能长久地欺骗别人。汉景帝曾问从前方回来的将士:“闻晁错死,吴楚罢(兵)不?”将士回答:“吴王为反数十年矣。”以“诛(晁)错为名,其意非在(晁)错也。”对于刘濞的险恶阴谋,人们越来越清楚,因此,这次叛乱不得人心,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所以迅速失败了。 平定吴楚叛乱后,汉王朝的威望大为提高,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王国,下令诸侯王不得再亲自治国,封国中所有的官吏,皆由中央皇帝任免。减少王国的官员数目,降低王国官员品级,此后,中央的权力大为加强。到武帝时期继续削除诸侯王势力,诸侯国也就名存实亡。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就听信了谗言,捕杀了晁错,乞求刘濞退兵。刘濞不仅不退兵,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商邱),为景帝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七王的血统关系如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五年(前202)刘邦称帝后,共有异姓王七人(见异姓诸侯王)。他陆续消灭了除去长沙王吴芮以外的六人。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秦不分封子弟的缘故,所以在异姓王的故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九人为王,即同姓九王。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王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闾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将闾继承帝位。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刘将闾相约连和,待机共伐诸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认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较可靠,估计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严重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闾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汉初所封诸侯王,到这时都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此外,爰盎、晁错针对淮南王长骄横不法,都提出过削藩建议,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 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原来,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将闾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工和济北王。城阳王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除。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徒蜀,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所以贾谊在上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慨叹说:“今或亲弟谋为东帝(按指淮南王长谋反),亲兄之子西乡(向)而击(按指济北王兴居拟袭荥阳),今吴又见告矣。”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奕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三年(前154),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爰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朱元璋比刘邦晚一千多年,为何分封天下却没有刘邦成功?
历史上,一个王朝的建立大体会经历开国分封天下,休养生息稳定后开始削藩,基本上是一套保证长治久安且有效的默认操作系统。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甚至是军师联盟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创建的西晋,都分别使用过分封制,后两者更是宗亲封王,但最终只有刘邦成功,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取代了朱允?傻牡畚唬?韭硌赘?浅鱿至税送踔?遥?馐俏?裁茨兀?/p>
一、刘邦的分封
刘邦布衣出身,没有贵族背景,八年时间,从?潘磕嫦??熳樱?揽康氖侵詈蠲司?糯虬芟钣稹A醢钭龌实酆螅??×饲厥蓟手醒爰?ń谧喙?猛和项羽模仿周朝分封诸侯开历史倒车的教训,采取了郡县制和邦国制并行的分封制度,秦国故土和周边的关西辖区采取郡县制,关东地区为诸侯国封区。
刘邦在位期间,逐步扫平异性诸侯王,并定下“非刘氏不得为王”的同姓封王制度。汉初,皇权较弱,朝廷势力大体掌握在外戚、功臣和刘姓宗亲的手里,相互制衡。汉景帝时期经过削藩,平定七王之乱,再到汉武帝的推恩令的帝国集权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皇权已经牢牢掌握在君主手里,实现了中央集权。
二、朱元璋的分封
封建帝国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明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很成熟,当时蒙元虽被击败,但复辟之心犹存,明朝在东北的边境线上仍然很不稳定,而明朝开国都城南京远离北方,对边境鞭长莫及。而且,北方边境的守军,有相当数量的刚投降不久的蒙古军,交给异性将帅统领,容易发生叛乱,朱元璋决定交给自己的儿子,放心得多。

为了防范风险,朱元璋分封区域时,也动了很多小心思:
1、每个封王封地都很小,不过一两府之地;
2、封地官员的人事任免权和封地治理权都收归中央;
3、主要在边境一线进行分封,对封王只给予一定数量的兵权,用来抵御外部势力入侵;
4、远藩和近藩的制衡。封国大体分为内外两层防线,外围要进攻中央,必须经过内层防线;内层要威胁中央,后方可以与中央对他进行内外夹击。
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策略还是比较严谨的,问题存在三点:
1、朱元璋继位后功臣几乎被斩尽杀绝,中央能够带领打仗的人太少,虽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没人带兵,最后让李景隆这样的废物成了大明主帅;
2、建文帝年少急躁,在方孝孺等几个腐儒的唆使下,认为藩王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祸更少,最后他急功近利一年时间削去五个藩王,逼得朱棣造反;
3、政治低能的朱允?删谷幌麓锊灰?撕χ扉Φ拿?睿?馊糜腥绲昧嗣馑澜鹋频闹炖纤模??游?????钪杖《???V扉ηǘ急本┖螅?鸩较魅趿朔?醯谋?ā?/p>
可以说,刘邦成功在他的分封节奏掌握得很好,并且格局较大,善于分享,先是利用异性诸侯王取得天下,后来逐步歼灭异姓王,不得不分封刘姓为王。其实刘邦在分封吴王刘濞时,就当面问他:“阿濞啊,你将来会不会造反啊?”,最后七王之乱中带头造反的就是他。刘邦虽然杀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但是功臣集团的力量还有所保存。吕后死后,周勃陈平这些功臣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果断除掉外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这才有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中央集权。而朱元璋虽然机关算尽,但杀戮太多导致中央乏力,最终失败。
有谁(38)刘邦(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