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为什么不反抗 魏忠贤死后,留下2件东西保存至今,一看就知道他胆子有多大
魏忠贤死后,留下2件东西保存至今,一看就知道他胆子有多大
明朝自朱元璋立国以来,对于皇宫内的宦官,早期尚能予以严格压制,采取很多措施防止他们的势力抬头。但仅仅过了几十年,自明成祖朱棣登基后,这种局面开始被逆转。朱棣靠篡权上位,很是不得人心,无论朝廷大臣还是民间百姓,对他不满的都曾大有人在。疑虑重重的朱棣,由于对朝廷文武缺乏足够信任,开始把身边宦官作为心腹使用。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宫中原来地位低贱的宦官们,开始扬眉吐气走向台前。朱棣委任宦官担任监军派驻到军中,以加强对兵权的监控。把宦官派遣到其他国家担任使节,传达大明旨意。闻名世界的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个宦官。不过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在他统治期间,宦官们只能乖乖服从差遣,没有闹出什么乱子。
但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朱棣那样的手段与威慑力。明朝之后的历代皇帝,都把宦官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放纵他们直接插手朝政,默许他们培养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一度染指皇权,使得明朝创下一项历史纪录,成为封建朝代中,宦官专权祸乱朝纲最为严重的时代,惨烈的“阉祸”,在明朝如家常便饭一样经常上演,先后出现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等数个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其中民间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天启皇帝在位期间的“九千岁”魏忠贤。利用天启皇帝的宠信,魏忠贤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明朝末年国事日非江河日下,魏忠贤要承担很大责任。多行不义必自毙,崇祯继位后,作恶多端的魏忠贤好日子到了头,被一撸到底,发配凤阳皇陵,途中魏忠贤自感末日将至,在一间小旅店中自缢而亡。
魏忠贤生前野心极度膨胀,仿效帝王将相,在香山碧云寺为自己营建了奢华气派的陵墓。但世事难料,魏忠贤最后死于非命,草草收敛埋葬在河间府,他营建的陵墓也就没了用处,在寂寞萧条中栉风沐雨,无人问津。明亡清兴之后,也就是魏忠贤死后七十多年之时,康熙在位期间,一位朝廷御史张瑗,到碧云寺游玩,无意中发现了魏忠贤的陵墓。
张瑗发现,碧云寺后有一片建筑,围墙、享殿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功德碑、石人石兽俨然陈列,掩映在绿树葱茏之中。他还以为是前明哪个帝王将相的陵寝,询问当地人才得知,原来是魏忠贤的陵墓。张瑗一听气炸了肺,立即上书康熙,魏忠贤这种罪恶滔天、神人共愤之辈,在堂堂大清的京师近郊,岂能让他的陵寝招摇存世,简直惑乱视听流毒后世,奏请皇帝予以平毁。
清朝历代皇帝,对于前明阉祸,都持深恶痛绝之态度。康熙知道后,立即下令“仆碑毁墓”,魏忠贤的陵墓至此被彻底平毁。康熙此举固然大快人心,但另一方面,却也使得这一颇有意义的历史遗迹被毁。侥幸的是,康熙当初平毁魏忠贤陵墓时,却有两件东西保存下来,成为魏忠贤留下的仅存之物。
在香山公园整修施工时,于2005年曾在工地中挖出两个石翁仲。石翁仲,就是古代帝王将相陵寝之前陈列的文臣武将石像。经文物专家考证,结合石翁仲的形象特征与相关史料记载,确定这是魏忠贤墓前陈列的石像,在清朝平毁魏忠贤墓地时,被深埋入土中。
都知道魏忠贤生前倚仗皇帝宠信,无法无天,但这两件文物出土后,人们仍然对魏忠贤的胆大妄为吃惊不小。首先,石翁仲的高度达到三米多,直逼帝王陵前翁仲高度,属于明显逾制。其次,武将石翁仲手持的钢鞭上,护手之处,竟然刻着二龙戏花的图案,这也是一种严重的逾制行为,根本不是魏忠贤这个级别的人所能使用的。可见魏忠贤胆量之大,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