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和衷共济和齐心协力的区别 成语: 和衷共济的意思,典故及详细解释
成语: 和衷共济的意思,典故及详细解释 成语: 和衷共济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659成语: 和衷共济注音: ㄏㄜˊ ㄓㄨㄥ ㄍㄨㄥˋ ㄐ|ˋ汉语拼音: hé zhō g gò
成语: 和衷共济的意思,典故及详细解释
成语: 和衷共济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659成语: 和衷共济注音: ㄏㄜˊ ㄓㄨㄥ ㄍㄨㄥˋ ㄐ|ˋ汉语拼音: hé zhōng gòng jì参考词语: 和衷协济反义: 分崩离析, 各行其是, 各自为政, 各怀异心, 离心离德近义: 同心同德, 同心协力, 戮力同心, 同甘共苦, 同舟共济, 风雨同舟, 毕力同心释义: 「和衷」,同心。语出《书经.皋陶谟》。「共济」,供给渡水。语出《国语.鲁语下》。「和衷共济」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难关。 △「同心同德」、「同心协力」、「戮力同心」Emoji符号: 衷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和衷共济”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和衷共济」系由「和衷」及「共济」二语组合而成。「和衷」一语出自《书经.皋陶谟》,内容记载皋陶(|ㄠˊ)和禹对于以德治国的一段对话。其中「同寅协恭,和衷哉」这句话,大意是:同僚之间要能恭敬的相互协助,同心和善相处啊!「共济」则出自《国语.鲁语下》,根据记载春秋时晋国为了报仇,号召诸侯出兵攻打秦国,途中经过泾水,没有军队肯先渡河。于是晋大夫叔向就去请教鲁大夫叔孙豹(諡号穆子)该怎么办?叔孙豹回答说他只知道吟诵《诗经.匏有苦叶》,不懂其他的事。得到提示的叔向告退后,立即召来掌管船只和军务的官员,说:「苦匏不可食用,只能拿来当作渡河的浮囊。而叔孙豹说他吟诵〈匏有苦叶〉,一定打算要渡河了。你们要尽快做好渡河的准备。」后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和衷共济」,用来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难关。典源: 1、「和衷」:《书经.皋陶谟》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1>协恭,和衷2>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注解〕 (1)同寅:同僚,共事的官吏。寅,音|ㄣˊ。 (2)和衷:同心。2、「共济」:《国语.鲁语下》诸侯伐秦,及泾莫济。晋叔向见叔孙穆子曰:「诸侯谓秦不恭而讨之,及泾而止,于秦何益?」穆子曰:「豹之业,及〈匏有苦叶〉矣,不知其他。」叔向退,召舟虞与司马,曰:「夫苦匏1>不材于人2>,共3>济4>而已。鲁叔孙赋〈匏有苦叶〉,必将涉矣。具舟除隧,不共有法。」是行也,鲁人以莒人先济,诸侯从之。 〔注解〕 (1)苦匏:一种有苦味的葫芦,不能食用,晒干后可在渡水时系于腰间作为浮囊。匏,音ㄆㄠˊ。 (2)不材于人:不可食用。材,通「裁」,处置、安排。此处指苦匏不可食用,对人类而言,没有什么用处。 (3)共:音ㄍㄨㄥ,通「供」,供给。 (4)济:渡河。书证: 01.明.陈子龙〈论召对内降疏〉:「在陛下渊衷,以方谕大臣和衷共济,恐宪臣戆直,奏对之际,复生异同。」 02.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云贵奏稿.卷七.覆奏保山匪案并无劣员调处片》:「惟其于仓卒遇事之时,犹能竭力筹维,和衷共济,俾城池仓库,诸获安全。」 03.《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三回》:「若要办理得善,头一著先要诸大股东和衷共济,以外的事自然就都好商量了。」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难关。 【使用类别】用在「共同奋斗」的表述上。 【例 句】 <01>处境越是困难,大家就越应该和衷共济,度过难关。 <02>今天国家有难,全国人民当不分党派、族群,和衷共济。 <03>我们要的是能和衷共济的真朋友,而不是遇事落井下石的假朋友。 <04>现在公司的经营遇到空前的困难,得靠各位股东和衷共济,才能度过难关。 <05>他们兄弟虽阋墙多年,但遇到此等大事却也能和衷共济地携手合作,共度难关。 成语接龙“和”字结尾的成语

随声附和心平气和水乳相和心平德和随声趋和随声响和同声附和心正气和
“和”字开头的成语
和衷共济和衷协济“济”字结尾的成语
同舟共济和衷共济衣冠济济于事无济和衷协济同舟而济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和衷共济。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和衷共济。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和衷共济”分成的单字详解:
和, 衷, 共, 济。
很赞哦! (1034)